<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二野在解放战争中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包括渡江战役、两阳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和昌都战役等,为解放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二野的将领们在解放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例如,刘伯承被誉为军神,具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陈赓则是军事指挥方面的杰出人物;杨勇、陈再道、秦基伟等将领也在各自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成立初期的兵力为28万多人,共编有三个兵团九个军,分别为陈锡联任司令员的第三兵团,含10、11、12三个军;陈赓任司令员的第四兵团,含13、14、15三个军;以及杨勇任司令员的第五兵团,含16、17、18三个军。</p> <p class="ql-block"> 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从第二野战军中走出了多位开国将军,如开国大将陈赓,开国上将陈锡联,开国上将杨勇,开国上将李达,还有开国中将秦基伟和开国中将王近山等,他们都是来自我军各个时期独当一面的名将,每个名字都显得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野战军成立時师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上将领名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野战军总部</p><p class="ql-block"> 1.司令员刘伯承 元帅</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四川省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2.政治委员邓小平 转地方</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刘伯承紧密合作,共同领导这支重要部队参与了一系列关键战役,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作为政委,邓小平负责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党指挥枪”原则,确保部队的高度纪律性和战斗力。解放西南后,邓小平兼任西南局第一书记,主导剿匪、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为后续全国治理积累经验。</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的军事才能与邓小平的政治智慧结合,成为中共军队中“军政协作”的典范。他务实、高效的领导风格,为其后来推动改革开放埋下伏笔。邓小平从军队政委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也反映了中共革命时期“军政一体”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第二野战军期间,还主持了《邓小平文选》中多篇重要文章的起草,如《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体现其战略思维。邓小平在第二野战军的经历不仅是其个人生涯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共从革命转向执政的重要缩影。</p> <p class="ql-block"> 3.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转地方</p><p class="ql-block"> 张际春(1900年—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农民运动和湘南起义。1928年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1945年后,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为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的核心政治干部。</p><p class="ql-block"> 张际春在二野期间,强调“党指挥枪”的原则,通过政治教育巩固官兵的革命信念,尤其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维持士气。组织土地改革宣传,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协调军民关系,确保部队后勤和兵源补充。他善于将中央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工作方案,被称为二野的“政治灵魂”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政委、重庆市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获平反。</p><p class="ql-block"> 张际春是中共政治工作者的典范,以沉稳、务实著称。他在军事与政治结合、群众动员等方面的经验,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初期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其知名度不及一线军事将领,但在军队政治建设领域的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4.参谋长李达 上将</p><p class="ql-block"> 李达(1905年—1993年),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1926年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后参与宁都起义(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长,成为刘伯承、邓小平的得力助手。解放战争期间,第二野战军成立后,李达继续担任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1953年赴朝鲜任志愿军参谋长,参与停战谈判。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于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李达以出色的参谋才能和务实作风著称,被誉为“活地图”,在战略策划与战役执行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解放军参谋工作的典范。其军事著作《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等为研究军史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5.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段君毅 转地方</p><p class="ql-block"> 段君毅(1910年3月13日~2004年3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主席,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和第八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鄂豫区党委书记、鄂豫军区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战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长和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铁道部部长、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河南省革委会主任、河南省军区第一政委,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中顾委委员、常委等职。2004年3月8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