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清国一号界碑,位于北仑河出海口的小山坡上,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界碑正面书“大清国钦州界·知州李受彤书·光绪十六年二月立”,涂着红漆的庄严雄浑的大楷碑文透着一股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这块饱受长年风吹日晒雨淋而益显沧桑的巨石,一直昂扬地巍然屹立着,向每一个游客诉说着100多年来的每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的《中法越南条约》规定,两国边界自竹山起,循北仑河出海口逆流而上,以河心为界线。防城港市与越南的边界线,从竹山的北仑河口至峒中的北岗隘,长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为标志,共立1至33号界碑。竹山界碑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立的第一块界碑,故称大清国一号界碑。</p> <p class="ql-block"> 大清钦州知州李受彤</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二年,李受彤奉命随清政府钦差鸿胪寺卿(外交官)邓承修、道台王之春与法国勘界代表狄隆、海士勘定中越国界。但因法方海士于海宁被越人杀害,狄隆怕死绕道中国云南于光绪十三年(1887)1月才到达芒街,时法军已越境抢占我国江平、长山、八庄等地,陈兵威胁,设置勘界障碍。在中法双方会谈和勘界上,法方态度傲慢无礼,要求强占我方土地,我方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使法方理屈词穷,退了下来。经过4个多月的会谈,由于法方无理胡闹,界务尚未取得进展。光绪十三年,清政府以“议久未成,别生边衅”为由,召邓承修回钦州候旨,不久回京。界务交由地方立界总办三品衔知州李受彤和防城知县与法方立界总办五画官厘伊、四画官阿林进行。会谈间,李受彤秉承国家领土完整、寸土不让立场与法方开展艰苦斗争,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收复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八庄等地。并从竹山循北仑河至滩散、垌中立下数十块中越两国界碑,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签约,确立中越边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务。</p> <p class="ql-block"> 该界碑矗立在广西“德天瀑布”,照片拍摄于2017年10月8日</p> <p class="ql-block"> 国道219终点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国道219的起点为新疆喀纳斯,终点为广西东兴,全程10065公里,穿越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四个省区,是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边境公路。国道219沿途风景包括新疆的喀纳斯湖、赛里木湖,西藏的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的元阳梯田、西双版纳,广西的德天瀑布。</p><p class="ql-block">国道219是一条世界级的景观大道,沿途穿越雪山冰川、高山峡谷、江河湖泊、草原森林,最终奔赴大海。这条公路不仅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国道,更是联通我国西部边境线的主动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海誓山盟</p><p class="ql-block"> 从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竹 山 古 街</p> <p class="ql-block"> 白 浪 滩</p> <p class="ql-block"> 江 山 如 此 多 娇</p> <p class="ql-block"> 黑 沙 白 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