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

天清人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父亲</b></p><p class="ql-block"> 北国草</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大半与土地相伴,就像广阔田野中一株沉默的稻穗,在风雨中坚守。对父亲年青时的认知,是我从幼年到二十多岁期间,从他口中断断续续听闻的故事碎片中拼凑而成。这些碎片虽不完整,却承载着他年青时的重量,勾勒出那个动荡时代下一个普通人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父亲诞生于 1927 年,那是中国深陷泥沼、艰难挣扎的岁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每一个国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飘摇不定。那时的乡村,贫穷与愚昧相互交织,绝大多数孩子早早便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与学堂的大门绝缘。然而,爷爷怀着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信念,咬紧牙关,供养父亲上了高小。这在当时的农村,无疑是极端的举动。也正因如此,父亲从小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他的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工整得令人赞叹。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家家户户响应号召书写家史。那段特殊岁月,家史承载着每个家庭对过往的铭记。村里人们都将自家的故事梳理出来,用最质朴的文字记录在红纸上,再精心装裱成框,郑重其事地挂在墙上,就像悬挂起家族的勋章。父亲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小楷,便成了村里书写家史的不二之选。</p><p class="ql-block"> 那时,父亲坐在简陋的饭桌前,神情专注,手中毛笔在红纸上轻盈跳跃,一个个娟秀的文字流淌而出。阳光透过门槛,斜照在他的身上,也照在那一张张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红纸上,为整个画面镀上一层温暖的光辉。那些漂亮的字,不仅书写着一个个家庭的过往,更成为父亲在那个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学大寨的热潮。父亲用白石灰浆在村庄的墙壁上刷写大字标语:“全党动员,苦干四年,势把寿县建成大寨县”。那时候,村庄的道路两旁、房屋墙壁,很多都是父亲书写的标语。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的认真与专注。那些白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醒目而庄重,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村庄里的孩子们,常常绕在父亲身旁,仰望着他书写,眼中满是好奇。父亲站在高高的梯子上,神情严肃而坚定,手中的刷子在墙壁上挥舞,石灰浆飞溅,他仿佛在为村庄描绘一幅宏伟的蓝图。这些标语,不仅装点了村庄的面貌,更成了父亲参与时代建设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年青时从过军,染上了那个时代的复杂色彩。大约在 1948 年,国民党大厦将倾,败退大陆之势已初现端倪。父亲在时代洪流中迷茫无措,在对国家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他所在的军队并非普通部队,而是蒋经国亲自组建的 “青年军”。这支军队在成立初期,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使命,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青年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亲眼见过蒋经国。在一次阅兵式上,他站在队伍中,亲眼目睹蒋经国站在车上检阅部队。多年后,父亲向我描述起那个场景,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他说蒋经国是个矮胖子,站在车上,神情威严。如今从网络上的照片和资料来看,蒋经国确实像父亲描述的那般,身形矮胖。那一刻,我仿佛能透过父亲的讲述,穿越时空,看到那个年青的父亲,在阅兵场的尘土飞扬中,带着懵懂与敬畏,仰望着车上的蒋经国。他的命运,就在那一刻与那支军队、与那个动荡的时代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1949 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上海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父亲所在的青年军奉命守卫上海,而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由原来的华东野战军改编)在陈毅、粟裕的领导下,已对上海形成包围之势,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开始。父亲说,他们的部队驻守在上海外围郊区,与解放军展开激烈对抗。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他们用小钢炮盲目地向外射击,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在解放军强大攻势下,他们早已陷入绝境,被团团包围。</p><p class="ql-block"> 连长命令父亲送信寻求支援,然而,当时的战场早已一片混乱,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援军根本无从寻觅。父亲在战场上艰难前行,脚下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已化作战争的牺牲品。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每走一步都仿佛踩在生死边缘。战场上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令人作呕。远处,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也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p><p class="ql-block"> 此时,上海的国民党军大部分已撤离,就连坐镇指挥的国民党上海守卫军总司令汤恩伯也早已逃之夭夭。残军如惊弓之鸟,纷纷涌向上海吴淞口,那里有国民党的军舰在等候,准备将他们运往台湾。夜晚,没有月光,只有战场上的火光闪烁。父亲所在的部队拼命地向甲板上拥挤,甲板离水面很高,混乱中,许多军人失足掉进水里,发出绝望的呼喊。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人们只顾着自己逃命,根本无暇顾及他人。场面混乱不堪,哭喊声、咒骂声、落水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人间炼狱。父亲在拥挤的人群中被挤来挤去,他看着周围的混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和不安。那一刻,父亲在这混乱中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 他没有挤上那艘驶向未知的军舰。如果他当时挤上了船,那么他的人生将被彻底改写,他将远离家乡,漂泊在海峡对岸,与亲人分离,在陌生的土地上度过余生。</p><p class="ql-block"> 最终,父亲所在的国军被解放军全部俘虏。他们被关押在上海的一个棉纺织厂内,那是一段黑暗而艰难的日子。两天没有食物供应,每个人都饿得头晕目眩,几乎失去了行动能力。在那狭小而昏暗的厂房里,空气中弥漫着绝望和无助的气息。第三天,解放军的两位首长 —— 陈毅和粟裕来到了他们面前。父亲回忆说,两位首长穿着朴素的粗布军装,看起来土气十足,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让人安心的坚定与温和。首长们告诉他们,今天会给大家提供食物,但考虑到大家两天没吃饭,肠胃虚弱,不能一下子吃太多,以免撑坏身体。那一刻,父亲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极度绝望的时刻,解放军首长的关怀带来了光明。第四天,他们才被允许吃饱饭。在经历了饥饿折磨后,那一顿饱饭,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世间最美味的佳肴。</p><p class="ql-block"> 随后,陈毅和粟裕首长还发表了讲话。他们说,大家不要害怕,只要愿意加入解放军,有文化的可以发挥专长,没有文化的也能在部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不愿意,解放军会发钱给大家,让大家回家。父亲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截然不同的气质和胸怀。解放军的包容与宽厚,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毅然决定加入解放军。在那样一个缺少文化的时代,以父亲的文化水平,若在解放军中继续发展,本应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再次与他开了个玩笑。</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性胆小怕事,这或许与他成长的环境以及经历的磨难有关。加入解放军后,大军继续南下。当队伍行进到上海郊区时,父亲内心的恐惧和对家乡的思念如潮水般地涌上了心头。在一个夜晚,他和另外一名士兵趁人不备,偷偷钻进了当地郊区农民的一个西瓜棚里藏了起来。月光洒在西瓜棚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影子,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他们蜷缩在棚内,紧张地听着外面部队行军的脚步声,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等队伍走远后,他俩乔装打扮一番,如同惊弓之鸟般,小心翼翼地跑到上海火车站,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在火车上,为了不被人发现,父亲还特意买了一张报纸,将脸偷偷掩盖起来,眼睛不时透过报纸的缝隙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窗外,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蚌埠等城市的景色一闪而过,然而父亲却无心欣赏。他的心中只有对家乡的渴望,对未知命运的担忧。就这样,父亲回到了老家,他的命运也从此与老家的土地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p><p class="ql-block"> 回家月余后,家里收到了解放军部队寄来的军人证书。我的太奶奶是晚清人,一辈子生活在闭塞的乡村,没见过什么世面,她不知道那个证书意味着什么,只担心会给家里带来厄运。在忐忑与恐惧之中,她瞒着父亲,将证书在锅灶下付之一炬。多年后,父亲提起这件事,眼中仍流露出一丝遗憾与无奈,那被烧毁的证书,仿佛也烧毁了他一段不同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晚年对那场战争记忆犹新,说上海解放是1949年5月27日,相距南京1949年4月23日解放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后来听说有一部电影叫《战上海》,多次问我如果哪里有放映,一定带他去看看。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到他临终也没有实现。</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土地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大队经过慎重选拔,让父亲担任大队会计。父亲打一手好算盘,那算盘珠子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仿佛有生命一般,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他不仅算盘打得好,就连口头算账的速度和准确性,都让身为文科博士的我自愧不如。我的母亲也因能干和忠厚友善,被推选为大队妇女主任。在那个时代,一家两口同时担任大队干部,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听村里的老人们说,父母深受大家的信任和尊敬,是因为父亲有文化,母亲勤劳能干,而且他们待人真诚,无论对谁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这种忠厚友善的性格,如同基因一般,深深地遗传给了我,成为我为人处世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饥饿如同恶魔般笼罩着大地,许多人在饥饿边缘苦苦挣扎,甚至失去了生命。然而,即便在艰难的情况下,父母亲依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尽自己大队干部的所能去帮助他人。一个红薯,一块面饼,一斤米,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份食物都显得无比珍贵。但父母却毫不犹豫地将这些食物送给那些更需要的人,接济过不少在饥饿中煎熬的村民。这些受过父母帮助的人,一辈子都铭记着这份恩情。其中,镇上医院的一位老医生,直到二十多年前我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时,还常常念叨着我父母亲的好。他总是感慨地说:“你父母亲真正是大好人呐!” 因为在那个极端艰难的日子里,老医生身背医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病。父亲偷偷地在他的医箱里放几个红薯和几斤大米,这些食物对于老医生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在黑暗中给予他和他家人的一丝希望。因为他家里有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儿女,正眼巴巴地盼着食物,等待着生存的希望。父母的善举,在那个艰难时代,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温暖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风云突变,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有人以父亲曾经当过国民党军人为借口,企图批斗父亲。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罪名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然而,父亲一生与人为善,他的善良和忠厚在大队有口皆碑。在关键的时刻,大队的乡亲们念及父亲平日的好,始终没有为难他。那些日子里,父亲每天都提心吊胆,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秉持着自己的善良和忠厚。最终,在乡亲们的保护下,父亲平安地度过了这场风波。经过这场风波,父母也辞去了大队干部的职务,回归了平凡的农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日子里,“一大二公” 的体制逐渐暴露出弊端,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我家弟兄姊妹多,生活的压力就像大山一般沉重。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让我们能够活下去,父母亲常常四处借债,拆东墙补西墙,艰难地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我们每天只能喝两顿稀粥,粥稀得能照出人影,饥饿时刻折磨着我们幼小的身躯。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母依然没有放弃让我们上学的念头。在亲戚们的支持下,我们基本上都走进了学校的大门。父母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他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我们那个偏远的小村庄。虽然生活开始有了一些改善,但经济上依然十分困难。我清楚地记得,父亲过早地白了头发,身体也一天天瘦削。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营养不良症和冠心病。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透露出疲惫和无奈。看着父亲日益憔悴的面容,我的心中充满了心疼和担忧。</p><p class="ql-block"> 正当八十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即将迎来重大变革,生活逐渐有了好转的迹象时,命运对我们一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87 年,父亲在一个太阳光照的中午,冠心病发着,溘然长逝。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曾经热爱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他没能看到国家后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没能看到我们一家的生活逐渐好转,过上幸福的日子。他的离去,如同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父亲的一生,心中总是感慨万千。父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中,他像一片渺小的树叶,随波逐流,历经风雨。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的善良、忠厚和坚韧,像那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普通人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与担当。如果父亲还健在,看到如今国家的繁荣昌盛,看到我们一家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出久违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父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的故事,像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时代的记忆。他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一个普通人命运的巨大影响,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铭记那些在岁月中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先辈们。父亲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黑白照片均为网络下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