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春风就复苏”的古戏台

韩连绪

<p class="ql-block">到江西景德镇市参观,大都选择到附近的婺源县看油菜花、或者在其下辖的浮梁县看古城,再就是在市区内看与瓷器有关的几处景点,很少有人到市区南部的乐平市参观。</p> <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我们有幸来到了乐平,参观了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对这里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乐平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县新市(1992年建立县级市)。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因此地“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得名,寓“快乐平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一个不足两千平方公里的县级市,迄今竟然存有400多座戏台,并布满全境,而且还在创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一个城市能不能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总是看有多少剧场,看看舞台上有多少市民可看的东西。什么是生命?就是你心里留下了什么东西,戏剧恰恰能够给人们这样的馈赠。</p><p class="ql-block">从东方到西方,世界上只有中国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上万座古戏台;而在中国,乐平又堪称古戏台之最。</p> <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不但注重与当地山川地势、村落布局协调和谐,浑然一体,而且十分讲究对建筑构件大胆的装饰性处理,精雕细刻,使戏台远看巍峨壮观、美轮美奂,近观玲珑剔透、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大凡都有楹联悬挂其中。这些楹联,或描金,或木雕,内容多样,文句优美,意境深远,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民情风俗、历史典故以及戏剧观、人生观。张家村戏台有一副楹联:“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一语天然,警策通俗,短小隽永。</p> <p class="ql-block">戏台匾联实际上是我国戏曲文化、匾联文化、民俗文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君臣民凭梨园敷陈春秋大义,儒道释籍雕台演绎人生金伦”。 上联讲的是通过戏曲展现历史大义,下联则表达了在雕刻的舞台上,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演绎人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方寸间汇千秋悲喜由你哭笑,片刻时集万代功过任我评说”。</p><p class="ql-block">也很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p><p class="ql-block">可见看戏之于乡民,为日常生活中美好的赏心乐事。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才使得乐平的戏风民俗日久见新。</p> <p class="ql-block">植根在乐平人骨子里、传承着400余年历史文化的乐平戏台,不是一二次政治运动说消灭就能消灭掉的。</p><p class="ql-block">从改革开放之初修葺复原,到如今进入新时代创新振兴,其生生不息之现象,足以说明草根文化“一遇春风就复苏,一遇阳光就灿烂”的顽强生命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在乐平市洪皓森林公园‌内,我们了解到:乐平宋代名人洪皓,一生铮铮铁骨、忠贞不渝,死后谥“忠宣”二字。</p> <p class="ql-block">洪皓之子洪迈,号容斋,有作品《容斋随笔》问世。《容斋随笔》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对此书毕生珍爱,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又带进中南海,直至临终,该书还摆在他老人家的案头。</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乐平古戏台,承载着400余年历史之深邃与厚重,与整个社会生活血乳相融,成为百姓大众的精神依托,实属一种不可多见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乐平,戏曲因戏台长盛不衰,戏台因戏曲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今日乐平,仍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韩连绪</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