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是衢州人,是在衢州出生衢州长大的衢州人,很地道吧。</p><p class="ql-block">2011年,我的户口随妻子一起迁入杭州、落户在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马市街133号1单元401室成为新杭州人后,再到衢州就变成了“常回家看看”的老衢州人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3月3日,我再次踏入故乡,首先来到衢州柯城区县学街,看到了这块写着"县学塘"的字碑。</p><p class="ql-block">老衢州人都知道这个县学塘,但今天没见到水塘,是因为改造被围的严严实实。我到这里是因为对面就是老衢县县政府的旧址,我父亲曾于1953年从解放军金华步兵学校转业到衢县民政科工作了七年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是四川剑阁人,15岁(1935年)时加入川军,八年抗战全程参与,福大命大全身毫发无损,成为了国军的骑兵营少校营长。1948年淮海战役时随国军部队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先在南京步兵学校当军事教员,后调到金华步兵学校当教员。</p> <p class="ql-block">昨天,那座体现政权的县府大楼早己不见,原址上只有公园开着灿烂的春花。旁边的老房子挂了块扁额,叫《文萃厅》,走进去参观后才知道是个书院,是一些文人墨客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衢州柯城最有人气的水亭街,站在入口处的牌楼往里瞧,一眼就能看到最里面的水亭门古城门,说明水亭街不长。</p><p class="ql-block">我来这里最主要的目的是看看我的出生地和我成长的故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柴家巷,我的孩提时的记忆大多留在了这条小巷子里。</p><p class="ql-block">1953年父亲转业到衢县政府民政科工作不久就与我母亲相遇,并在当年成婚。结婚用的房子就是在柴家巷5号。</p> <p class="ql-block">柴家巷5号是个大型住宅,里面可以容纳10户以上人家,我就是在这里出生,一直到6岁才离开这里。我的弟弟(孝方)和妹妹(孝红)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把我们三兄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放在一起,就成了“东方红”!有点神奇是吧。父亲给我们取名即要考虑当时的政治形势,还能有超前思维呢,后来也成了人们的谈资。</p><p class="ql-block">记得是1959年的冬天,大跃进吃大锅饭的年代,我和弟弟两人到食堂打稀饭(不要钱的),打了稀饭后两人抬着回家,一不小心打翻在地,兄妹三人就一直饿肚子到母亲天黑回家。</p> <p class="ql-block">这房子是柴家巷3号,我在这里住过5年(13岁~18岁),直到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里面当时住着9户人家,与我住同一门内的有董姓、徐姓(房东)和傅姓。</p><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早已被当地政府收购保护起来,据称是有历史价值。我这次走进去看到房子上挂了块"清代钱庄"字样的牌子,估计这就是保护起来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柴家巷已被打造成古巷。</p> <p class="ql-block">天王巷和柴家巷隔条水亭街,在柴家巷的对面,因巷内有天王寺和天王塔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宁绍巷,大跃进年代吃大锅饭的食堂就在这条巷子里,59年我和弟弟打稀饭就是在这里打的。</p> <p class="ql-block">水亭街32号,早时是个土特产仓库,我刚工作时,经常到这里玩,原因是仓库主任是我的初中同学,大家都叫他小林。</p> <p class="ql-block">水亭街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古城门,我小时经常登城墙上去玩,如今己很残缺,听说要投资修缮。</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亭门外的衢江,远远能望见江上的大桥,叫西安门大桥。我念初中是在桥对岸,是衢二中搬出校区在农村办学的一个点。那时正在新建大桥,我们全校师生都参加过好多次造桥的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时间: 2025-03-03</p><p class="ql-block">地点: 衢州柯城水亭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