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南宁,向南,十几公里的距离,有一集镇,名叫那马。在广西,以“那”打头的地名很多,后面的路上还会见到,如那陈、那楼、那坡等等。研究了一下,这个“那”字是壮-汉语音译,壮语发音na,汉语意思是“水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要说到,壮族之“壮”,原来写做“僮”,近几十年才改成更易使用和读音的“壮”。壮族规模不小,壮语系分布更广。壮族因居住区域的自然条件,逐步自我定位为稻作民族。因此,在山地丘陵大环境下,对水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也就演变成了围绕适耕水田聚居的习惯,进而地名里明确包含“水田”这个词也成为习惯。其实跟咱们汉民族或汉族聚集区域地名里经常有xx田、xx楼、xx坎、xx郢等差不多,既有区域方言发音因素,又有民族文字含义因素,最终表征出现地自然与生活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早出门,只为赶上早市顺路买上香蕉🍌。香蕉是个好东西,富含营养和能量,特别是钾离子,对老年人很友好,对中老年也很友好,也就是对我们一车仨人都很友好😃😃😃😃。在那马给车加了油⛽,问了加油工,不远就是集市。买到了香蕉,多说一句,在广东广西吃到的香蕉,跟我们平时在超市、市场上买到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吃到的香蕉,要么没熟透,硬、涩,要么就是看起来熟了,其实已经或即将腐烂,而且感觉含水量很高。而在产地买香蕉,即便是已经布满麻点的也不烂。其实,差别别的原因也挺简单,香蕉成熟需要一定量的乙烯作用,我们日常非产地吃到的是纯生运输,也就是大概一二成熟,长途运输后,根据卖的速度喷洒乙烯水催熟,沾了水自然易腐烂。而产地买香蕉,可以买自然熟透的当天吃,买五六成熟的后三天吃,买三四成熟的未来五天吃。当然,事实证明,一般十几块钱,十来斤的香蕉,我们也就最多吃三四天便要补货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集市上,物资丰富,果菜新鲜,也发现此地有大量水作蔬菜。说实话吧,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想解决吃饱吃好问题,只有提高单产、缩短周期、扩大可种植面、增加种植密度,水培符合了好几条😊,水培更适合用化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要扯远一点。在青藏和新疆,有幸见到了钾矿的样子和生产过程。中国是个土地普遍较为缺钾的国家,特别是气候适耕的南方,因多种因素造成土地较缺钾,想作物长得好,就得用外来补充的方式补钾。其实吧,几千年来,农耕民族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对付缺钾的办法,烧草木灰、烧荒草、轮作复耕还田,都很有效。不过,如今,好像不太能闻到烧秸秆、烧荒草的气味了......那就用钾肥吧,反正自己的产量还不算少,进口的量也不算少,够用。再说一句,大脖子病关联的那个缺碘跟土地缺钾的原理差不多,但碘这东西,缺了不行,多了也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桉树这玩意儿好坏参半,有经济价值,速生、化工效益高,同时伤地、伤水。这玩意儿水需求量非常大,大面积种植甚至能改变区域地下水位,让土地反碱,而且基本没啥作物能跟它共生,植物多样性受影响。目前,我知道的,好像就是🐨考拉爱吃这东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与经验关系,第一次到神奇的土地溜达,没敢深入十万大山的深处😇。十万大山,这名字听着就很🐮🐮🐮🐮,其实只是个音译。比较熟悉地图地理的人,或许知道,版图几乎对角的东北位置,有个张广才岭,也是知名的,其实也是音译,十万大山来自壮语,张广才岭来自满语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目的地是北仑河东的东兴。河东兴旺,东兴。这地方,在心里放了很多年,十五六年是有的。但总觉得是那么遥远,即便是走过了帕米尔、唐古拉等地方的边防,就是没机会到这里,说远了这与我们和那边的两三千年纠葛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兴应是中越边境口岸最东边的一个,这里在防城港修好,并逐步建立设区市前,基本都是钦州地界,那时的钦州管辖很大,其实更大的是现在仅为一县的合浦,中原版图最早扩到南海边时,这一片叫合浦郡。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防城港、东兴,都是新城,政治性、边防性城市。天下没有永远的睦邻友好,特别像是骆越南部这种地区,历史上总有图谋向大陆进军,基于这种现实,今日东兴的样子未必就是明日东兴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集不准备多写,写多了思路乱,想把东兴的故事不少,每一段都跟交趾有关联,不捋顺了不好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说说东兴的京族三岛吧。可能有人知道,最近一次两边干起来时,才基本解决了三个岛来来回回于两边的问题,也又想了些办法把岛跟陆连了起来,从地缘上力争不留隐患。但即便如此,还是难说会不会出幺蛾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三个岛叫万尾、山心和巫头。是北仑河和北部湾综合作用,淡咸水混合将泥沙胶结后,冲积出来的仨岛。岛上主要民族是京族。京族是越南🇻🇳的主要民族,跟我们汉族一样,在国内人口里占绝对数量优势。我觉得,京族的名字由来应该是有不少故事的,也就不深入研究了,反正我们现在不少少数民族的名称的定名其实都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之前或许已有发音,但字非如今的字;或许比现在更加细分成几个分支或名字,为了便于登记和管理归一成一个大民族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兴这三个岛,宋之前一直在中原管辖下。宋嘛,大一统吗?不一定,譬如很多地方,也包括这三个岛,易手了。一直持续到元明时期,现在越南海防附近迁了一群京族人到岛上。查了一下历史地理资料,应该是气候向暖变化和三岛的冲积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上越南🇻🇳那边半岛上人口膨胀,发生人口地缘性外迁。京族的祖上应该就是咱们史料里记载的百越之骆越人,或是叫僚,秦汉就有了中原文化融合意识,向更靠近大陆,又独立成岛的地方迁徙也是正常的。就因为京族迁到了这三个岛上,明清至今,三岛的归属就比较折腾。清抗法结束时,签了条约,三岛归中;后为了援越抗法和美,胡志明同志的北越缺少纵深根据地,咱们又把三岛借给了🇻🇳;再后来,根据地极大支撑了他们的事业成功后,他们一句话“三岛自古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卧槽,不认账,不还了😏;1979干了一把大的,彻底收了回来,期间陆陆续续还通过围海造田把三岛连了陆。其实,不管是他们拿在手上,还是我们管理,期间基本都是我们建设这片地方,他们虽然离得很近,但更像是飞地,根本没能力好好建设管理,这也是岛上京族住民心思所归向北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情况,不多说,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黎笋时期,以及近十来年前,🇻🇳发生的驱赶华侨甚至留血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京族三岛与陆地完全相连,开车进入这区域甚至都没怎么见到大桥。那个东西走向的万尾岛已看不出岛的模样,面向北部湾的迎海面有漂亮的沙滩🏖️,是一片非常能够让人舒心的海滩,叫万尾金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集就用万尾金滩上,系泊着的京族渔船结束。夕阳落🇻🇳,难道夕阳就只是交趾郡的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