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二年,那年我七岁,父亲把母亲、我还有姐姐和妹妹的户口落在了城南的一个小村庄。村内有104口人,共有三个姓氏的人组成,有孟姓、有徐姓,有高姓,孟姓的人口占多数,徐姓的人口次之,高姓只有两户,是亲兄弟俩,尽管高姓只有两户,他们却是村里的主要负责人,哥哥高伦是支书,弟弟高细是村长,我们落户后,又多了两个姓,人口也变成了108人。</p><p class="ql-block"> 在该村居住了两年我们就搬离了。有趣的是,离开这个小村庄三十年后的一天,我和几位同事到这个村调研工作,这个村的人口竟然还是104人,没有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只是觉得很亲切,一笔带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有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我在这个小村庄居住的两年间,也有很多美好的和不愉快的记忆,也不可能一一述说,今天和美友们聊一聊我记忆中的那块沙土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里的所有耕地都有生产队集体管理,这个村因为人口少,所以大队部也只下设一个生产队,在村子的东南方有饲养处,饲养处里有三头牛,有两个饲养员。我们落户后,由父亲协调畜牧局,又给村子分了两匹马。</p> <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的沙土地就在饲养处的南边,距离村子大约一百米的一个位置,其南边是一条沟,西边是耕地,北边是耕地,西边的耕地与北边的耕地有点错落,形成了一个九十度的直角。这块沙土地就在这个九十度的直角内,因为这块沙土地是一个三角形地块,东面就是一个角,沙土很厚且地面比两块耕地低大约有半米,这样,不管是刮什么方向的风,都不会把沙土刮跑。</p> <p class="ql-block"> 有美友也许会问: 这块沙土地有啥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时这块沙土地的用处可大了。一是每年的“二月二炒料豆”家家户户用沙土,没有这块沙土地每年的二月二用沙土就是大问题。二月二不仅炒料豆,还炒棒子花、炒地瓜干、胡萝卜干,这可是一年中大人孩子都期盼的小零食,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没有“奥利奥”,没有“好吃点”,没有“旺旺雪饼”,这些自己用沙土炒制的棒子花、料豆、地瓜干、胡萝卜干就是最好的零食。那个年代,二月二可以不吃肉,不可以不炒料豆。二是新生儿都用沙土,就是现在的“纸尿裤”,把沙土放在锅里炒热了,晾温了!这样一来是高温消毒,二来是适宜婴儿自身的温度,孩子的大小便都在沙土里,即使大人没有时间及时处理,孩子也不会因为有便便而使身体湿漉漉的,因为沙土把大小便的水分全吸收了。三是失能的老人也要用沙土,其用途和婴儿雷同。</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经常和小伙伴们去这块沙土地里玩,特别是夏天,天气热,我们还是会光着脚丫在沙土地里趟沙土,尽管有时候烫的脚底板子疼!</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这块小小沙土地的存在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决策,难怪高姓兄弟能在村里担任主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问,这块沙土地是怎么形成的?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嘛!不是,它是由村支书专门安排劳动力从村东边的河滩里取的黄河水淤泥土,用独轮车一车一车推来的,每年秋后取沙土,经过一个冬天的冻干,春天就成沙土。</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再没有去过那块沙土地,时代变迁,沧海桑田,那块沙土地在现实中可能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一直存在我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图片的原创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