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山河(李成曙)的美篇

锦绣山河(李成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缅怀老首长梁子明(报告文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老首长梁子明的身影永远高大而清晰。岁月流转,那些与他共度的峥嵘岁月,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工建205团的老战士,每当我们回首往昔,老首长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苦难童年,梦想的种子在风雨中萌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在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一个贫寒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他就是梁子明。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贫困如影随形,年幼的梁子明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童年。七、八岁时,他才有幸上了两年私塾,短暂的学习时光,却在他心中种下了求知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小乡村,共产党的关怀如冬日暖阳,温暖了梁子明一家。他终于有机会进入抗日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文化,更懂得了民族的苦难与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年仅十岁的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加入了本村的儿童团。小小的他,站在村口,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保护乡亲们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每一次站岗,每一次传递情报,都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十五岁的梁子明告别了儿童团,加入了本村民兵组织。从那时起,他真正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跟随地方武装,穿梭在山林之间,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积极参与支前斗争。送粮食、抬担架、挖战壕,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迅速成长,逐渐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勇敢无畏的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3月,是梁子明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誓言要用自己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同年7月,他又参加了本区抗日救国联合会,更加深入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参与抗日斗争,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火纷飞,钢铁意志在枪林弹雨中铸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梁子明被调入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后改为二十六军)后勤卫生部野战一所,担任文化干事。这是他军旅生涯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他在革命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梁子明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无数次重大战役。莱芜战役中,他穿梭在战场的后方,为受伤的战士们包扎伤口,传递物资,同时用自己的笔,写下鼓舞士气的标语和诗歌,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孟良崮战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面对敌人的顽强抵抗,部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梁子明不顾危险,深入前线,为战士们加油鼓劲,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响彻在战场上,给战士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济南、开封、洛阳、睢杞、淮海等战役,每一场都是生死较量,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艰辛与危险。梁子明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部队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他不仅是一名文化干事,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向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这是解放全中国的关键一战。梁子明跟随部队,乘坐木船,向着长江南岸奋勇前进。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江面上,许多战士倒在了血泊中。梁子明毫不畏惧,他一边鼓励着身边的战友,一边协助指挥战斗。突然,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左眼被弹片击中,鲜血直流。他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救治,然而,伤势稍愈,他便毅然重返战场。他说:“革命尚未成功,我怎能退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原二十六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军,梁子明随同部队赴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天寒地冻,物资匮乏,敌人的炮火昼夜不停。但他和战友们一起,咬紧牙关,顽强抵抗。在第一次战役中,部队遭遇了敌人的猛烈攻击,形势十分危急。梁子明带领着一支小分队,巧妙地穿插到敌人后方,成功地破坏了敌人的通讯设施,为部队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第二次战役中,他又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朝鲜战场的日子里,梁子明多次受到营、连嘉奖。他的英勇事迹,在部队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战士们学习的榜样。然而,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和平年代,为国防建设奉献热血与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5、6月份,梁子明随部队回国。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他已经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回国后,他被调到该军第七十七师二二九团,先后担任四连副指导员、团作训参谋、团工兵主任等职。在新的岗位上,他迅速适应了和平时期的工作,积极投身到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月,梁子明被选调到长沙高级工程学校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他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1956年5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解放军后勤学院,先后任战勤系、营房系教员。在后勤学院,他将自己多年的战斗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他的教学方法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他培养出的许多学员,后来都成为了部队的骨干力量,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2月,梁子明调入后勤工程第五团(后改为工程兵建筑第二0五团)。在这里,他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他先后担任作训股股长、二营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在这期间,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工建205团成为了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对于梁子明老首长所在的工建205团而言而言,是充满变数与挑战的一年。先是团先遣队赴青海西宁勘察定点,官兵们满怀壮志准备奔赴新的战场。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发生了转折。在开赴西宁的前3分钟,部队接到总后勤部命令改去山西执行仓库建设任务。这一突然的变化,并未让梁子明老首长有丝毫退缩。当日,他便与团长王茂发先赴太谷、五台接受任务,归来后又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调防部署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调防,家属们的反应强烈,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梁子明老首长深知,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军心的关键。他和团党委成员们一起,反复动员教育,耐心地与家属们沟通,做着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他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家属们的心,让很多家属转变了思想,积极支持亲人受命调离北京。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驻太谷后,梁子明老首长以身作则,带领干部、战士积极为群众做好事。他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在山西农学院,苹果掉在地上,战士们拣起来全部交公,一个也不吃;群众为战士们洗净晾干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上,还送上水和病号饭。军民之间的情谊,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愈发深厚,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亲,团结向前进”的胜利凯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工程建设方面,梁子明老首长更是勇挑重担。进驻山西后,部队接受了太谷745库和五台总参图库两项艰巨的工程任务。这些仓库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战备要求,定点在偏僻狭长的山沟里,条件十分艰苦。但梁子明老首长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二营全体官兵,与一营并肩作战,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修通了道路,解决了水、电问题,为部队全面展开施工创造了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设后方仓库,对于部队来说尚属首次。总后勤部决定在745库进行试点,摸索经验。梁子明老首长积极参与其中,和团党委一起,在一营狠抓试点工作。他们采取边设计、边施工,边学习、边摸索、边总结、边提高的方法,成功总结出“石砌拱顶、砖柱土墙、连接护坡”等多种形式结构的经济适用的仓库建设经验,被总后采纳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老首长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夜,付出了多少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面对经费不足、材料供应和运输等困难,梁子明老首长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决断力。他所在的二营,七连、八连自办砖厂和采石场,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仅用半年时间,就办起了年产100万块的砖厂,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各连队也纷纷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较好地解决了各种困难。当时,二营高度分散,七连、八连在太谷,十连在北戴河,六连、九连又调遣五台县为总参抢修通讯站。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梁子明老首长充分发挥营党委的领导作用,各连队运用毛主席打歼灭战的方法,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战备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一片混乱。为了保证部队稳定,梁子明老首长多次参加团党委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和军委文件,坚持对部队进行正面教育。他坚决执行部队不参与地方上“文化大革命”的规定,用自己的党性和组织纪律性,为全团指战员树立了榜样,确保了部队正常生活、工作和施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初,根据总部命令,部队部分连队重返北京接受重要维修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梁子明老首长虽未直接参与现场指挥,但他在后方积极协调,提供支持。施工人员在他的精神鼓舞下,一丝不苟,严格按图纸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军委和总部的表扬。同年夏,军委首长接见施工部队并合影留念,这不仅是对施工部队的鼓励,也是对梁子明老首长工作的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梁子明老首长还奉命抽调部分干部、战士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在人员分散、形势紧张、斗争尖锐复杂的情况下,他反复叮嘱执行任务的官兵,要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掌握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些官兵们不负重托,顺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地方和部队两级组织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太谷的日子里,梁子明老首长不仅关注工程建设和部队任务,还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大搞农副业生产的号召。他支持团里组建天津农场生产连,官兵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取得了当年生产当年收益的好成绩。后来,因部队调防,农场虽交给了地方,但梁子明老首长又带领大家在山西洪洞、陕西眉县等地建立新的农场,为部队粮食及副食品的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4月,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工建205团与工建二0九团换防,进驻陕西宝鸡地区。这是一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行动,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部队的安危和未来。梁子明老首长作为换防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与团长于培德、政委陈学明、副团长杨海深一起,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精心研究制定换防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从部队的分批撤离顺序,到人员和物资的调配,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在他们的领导下,部队有条不紊地行动着,第一批二营由山西五台进驻陕西凤县秦岭,第二批团机关、直属队、一营由山西太谷开往陕西宝鸡东口。截止4月10日,全部安全顺利地到达新驻地,圆满完成了换防任务。这看似简单的换防背后,是梁子明老首长无数个日夜的操劳和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到达新驻地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营的官兵们第二天就进入新工地,眼前是高山险峻、沟深狭窄、石质风化的恶劣环境,施工任务从地面转向钻山掘洞,生活环境从繁华城镇转为深山老林,军事生活也变得更加紧张。而他们要完成的506洞库的掘进、被复、装修和地面仓库25万平方米的任务,以及铁路隧道370米和其它附属工程,困难重重。梁子明老首长深知,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积极参与团党委的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请二0九团留下部分技术骨干,为部队注入技术力量;尽快派出连、排干部到二0四团、二0六团学习取经,吸收先进经验;团、营两级分期分批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这些措施如同及时雨,为部队顺利开展施工提供了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营担负的秦岭702库工程同样艰巨。这里位于凤县秦岭嘉陵江源头,库区靠山隐蔽,需建库房76栋,300米长的洞库三个,还有公路、营房等附属工程。面对气候严寒雨水多、道路不通桥涵多、车辆不足用量多、技术薄弱新兵多的困境,梁子明老首长和团党委成员们没有退缩。他们决定投入一连、二连、六连、八连、九连、十六连六个土建连队和机械连、汽车连进行攻关,并在秦岭山上设立了工程指挥所,分工副政委王生华、师志坚、副团长杨海深全面组织领导。为了实现“苦战一年完成五万三”的奋斗目标,团党委组织机关干部分批分期下连,实行领导机关组织指挥到现场,思想政治工作到现场,后勤保障到现场。梁子明老首长也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并肩作战,鼓舞着大家的士气。战士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完不成任务决不下秦岭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施工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1970年上半年,有的连队施工任务进展缓慢,还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塌方亡人事故。面对这一被动状况,梁子明老首长心急如焚。他和团党委成员们一起,认真进行总结和整风,深刻分析工作被动的原因,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坚定地提出了“依靠群众、加强管理、杜绝大事故、创造新纪录”的战斗口号,并决定(二、四、七)三个连队进行“创百米关”施工的实验。梁子明老首长亲自带领工作组下到基层,与战士们一起攻关。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指战员齐心协力,全团8月份的掘进速度比7月份提高了一倍多,二连8月份首次突破百米大关的掘进记录,9月份,四连、七连同时跃进百米行列。全团9月份的掘进速度比8月份提高了81%,干、战、民兵情绪高涨,干劲一鼓再鼓。10月份掘进任务创造了最高纪录,11月底,全团完成了全年度的洞库掘进任务,提前跨进了1971年,成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12月,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在205团召开经验交流会,二连党支部在会上介绍了掘进“创百米关”的做法和经验,团政治处主任石桐林介绍了“加强民兵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施工任务完成”的经验体会。这次大会对205团全体指战员鼓舞、震动很大,而这背后,离不开梁子明老首长的辛勤付出和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营官兵奋战东口洞库时,突遇塌方。梁子明老首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救援。他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其他连队的官兵也纷纷赶来支援。大家冒着可能继续塌方的生命危险,奋勇抢救。没有工具,就用手扒,有的战士指甲盖扒掉了,有的腿脚受伤,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从坍塌的石头中救出了十多名同志,然而,六名民工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在这个过程中,梁子明老首长始终坚守在一线,指挥着救援工作,他的坚定和勇敢,感染着每一位官兵。牺牲、受伤民工的家长不仅不提任何额外要求,而且要把伤亡者的兄弟姐妹送到部队继续战斗,这一幕让梁子明老首长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带领部队完成任务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完成各项施工任务的同时,梁子明老首长还十分注重部队的管理和训练。他深知,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他积极推动部队开展大规模的野营拉练,全面锻炼部队,使部队官兵始终保持良好的军人仪表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做到一日生活制度化、条令化。每年的冬训,部队各项成绩考核都在良好以上,1970年驻宝鸡60多个军、地单位在宝鸡市广场举行阅兵式,205团六连代表全团参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其中也有梁子明老首长的一份功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10月,部队调防凤县黄牛铺,担负872油库工程,兵力更加分散。梁子明老首长在这复杂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协调各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部队在没有营房,又要投入紧张战备施工的情况下,先借住民房,全体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边施工边营建,到入冬前全部住进了干打垒式的新营房。在接下来的近8年时间里,部队完成了一系列艰巨的工程任务,这离不开梁子明老首长的领导和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梁子明被调入总后勤部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指挥部工程部任部长。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对他的一次重大考验。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建设,对于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建设地点位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艰苦。梁子明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毅然奔赴施工现场。在高原上,他面临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刻折磨着他。但他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输油管线建设的顺利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高原反应症强烈,加上长期的劳累,梁子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组织上出于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于1974年又将他调回二0五团任代理团长。回到老部队,他倍感亲切,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初,205团承建华县516库工程,梁子明老首长积极参与团党委的决策,制定了主攻华县,抓紧872工程收尾,兼顾其它工程的指导思想。他在工作中,始终以大局为重,为部队的发展出谋划策。同年,部队接到抢运存煤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命令,他积极组织人员,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了兰州军区的表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梁子明老首长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他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军委关于团队只搞“正面教育”的指示,不参与地方上的派性斗争。他带领部队官兵深入农村、工厂、机关、学校等地,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积极做好“两派”的思想工作,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和“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伟大指示。205团先后派出数万人(次)和机械数千台(次)支援驻地工、农业生产;抽调三台推土机和部分人员为大寨修梯田、建广场;多次派出医疗队为数以万计的群众治病、防疫。梁子明老首长用实际行动,为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7月,梁子明调入兰州军区后勤第二十八分部,担任参谋长、副部长、顾问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防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深入基层调研,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积极推动后勤保障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和质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高尚品质,在饱含深情诗词里熠熠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时代的浪潮将梁子明推至秦岭,新的使命在这片土地上展开。“坐车少坐驾驶楼,出头露面在后头。工作勇于挑重担,不沾公家半滴油。”这质朴的诗句,是他就任团长时的自勉,更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他以身作则,不贪图安逸,将个人名利抛诸脑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在秦岭的日子里,他带领着战士们在丛山峻岭间安营扎寨,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建设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涛涛渭河水,巍巍秦岭山。丛山峻岭中,工兵战士把家安。”彼时的秦岭,条件艰苦,战士们面临着无数未知的挑战。但梁子明与战士们一同,一手持枪,一手掌钎,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直面所有艰难困苦。他深知,他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为了永固长城,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心中充满力量,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到每一次挥钎、每一次挖掘中,立志把群山凿穿,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一纸调令传来,梁子明接到前往高原建管线的命令。“党员天下可为家,哪管海角与天涯。只要革命需要我,打起背包即出发。”他没有丝毫犹豫,放下家中的牵挂,不顾身体的欠佳,毅然踏上征程。高原的环境恶劣,沙丘荒山,风沙漫天,但他毫不退缩。“沙丘荒山起风沙,车轮碾碎唐古拉。天寒地冻何所惧,誓叫管线通拉萨。”在建设管线的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唐古拉山的险峻,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车轮;天寒地冻的恶劣气候,冷却不了他们炽热的建设热情。他身先士卒,奔波在青藏线上,检查管线工程,确保每一段管线都能安全、顺利地通往拉萨,为保障国家能源运输贡献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艰苦的工作之余,梁子明也十分关心战士们的生活,注重凝聚团队的力量。1973年春节,他在格尔木写下“旧时春节泪满腮,今朝春节喜开怀。干战同开联欢会,年老抱病上台来。”即便在远离家乡的高原,他也努力营造温馨的氛围,让战士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即使身体抱恙,也积极参与到联欢活动中,和战士们一起度过欢乐的时光,这份深厚的情谊,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位战士的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梁子明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4年3月7日,他和战友王暄在敦煌相遇,“战友相会在敦煌,畅所欲言忆往常。千佛听了抿嘴笑,说咱友谊万年长。”这偶然的相聚,勾起了他们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在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战胜困难,这份战友间的情谊,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珍贵。而敦煌的千佛,似乎也在见证着他们这份坚如磐石的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12月5日,梁子明来到昔阳县参观大寨。“喜看昔阳县,山变地也变。遍地红旗舞,歌声绕山间。奋力战太行,建设大寨县。”大寨人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精神深深触动了他。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汲取了新的奋斗动力。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大寨精神,与他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激励着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带领团队,为国家建设拼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月,车过秦岭,梁子明望着窗外“冰树银花漫山开,奇峰怪石映面来。不是座下车轮转,疑是站在望景台”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秦岭,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见证了他和战士们的汗水与热血。如今故地重游,往昔的奋斗场景历历在目,他深知,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离休之后,精神之光依然照亮前行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梁子明同志光荣离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并没有离开他热爱的事业。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几百首诗词,怀念以往的军旅生涯,歌颂祖国的美好发展。他的诗词,充满了对革命岁月的深情回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每一首诗词,都仿佛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还时刻关心着子女们的成长,鼓励他们好好工作生活。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他也心系部队的建设发展,经常与部队的领导和战友们交流,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他关注着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关心着战士们的成长进步。他说:“部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一定要建设好,发展好。”他的建议,为部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体现了他对部队的深厚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老首长梁子明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是我们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以老首长梁子明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老首长梁子明,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将永远怀念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