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

刀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文/刀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体裁/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范公堤</p><p class="ql-block"> “范公堤”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主持修建,从楚洲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堤,后人称范公堤,图中如东就是笔者的家乡。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着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所在。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范公堤现址北起江苏阜宁县,南至启东市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公里。当时建成的范公堤,沿线海堤高5米,堤宽10米,堤面宽约3米,在河穿堤入海的地方用砖石围衬,而且在堤坡内广植柳树、草皮,加固堤防,施工技术非常完善。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后,范公堤曾多次维修。古人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峰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多为明代防御倭寇所用),如有兵变匪情,即在墩上点火示警,如东古镇掘港至今还保留着烟墩场等老地名。</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范公堤早已溶入如东人民的生活。我的朋友、民俗学家赵志毅先生收集整理的《赵瘦脸儿打官司》一书中,曾多次涉及范公堤,最著名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清代某年掘港发大水,庄稼颗粒无收,地主仍逼着交租,农民难以生存。民间讼师赵瘦脸儿免费为灾民打官司,一纸诉状将无良地主告到如皋县衙。开庭那天衙门外人山人海,县官知道赵瘦脸儿难緾,早想找个瑕疵杀杀他的威风。见诉状上写有“洪水高一丈”字样,心中大喜。把“惊堂木”一拍:“大胆刁民,巧言令色,你诉称洪水高一丈,难不成你在洪水中用尺量过?”赵瘦脸儿不慌不忙地回道:“大人息怒,洪水泛滥之时,民谚云:七尺皇岸(南通当地人对范公堤的敬称)三尺蒿,蒿儿头上浪滔滔。你说洪水不是一丈是多少”。县官无言以对,遂判准当年免租,灾民欢声载道。</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虽然仅活了63岁,但他一生推行改革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筑堤拦海,以辉煌的业绩诠释了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人生信念和远大政治抱负,他被誉为“宋代第一完人”是恰如其分的。</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掘港镇范堤路已扩展为宽阔的等级公路,成为县城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人们在范堤路两边的人行道上散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范仲淹这位古代先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