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十方普觉寺因殿内供奉一尊卧佛,又被称为卧佛寺。它坐落在北京植物园内。这座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并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进行了重修。</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是一座有着千年的古刹,寺内有一座元代释迦摩尼的卧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的卧佛殿匾额是慈禧皇太后题写匾额“性月恒明”。卧佛寺的卧佛殿里的卧佛长5.3米,高1.6米,重达54吨,是我国以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铜铸卧佛像。从元代至今,它历经数百年,可谓是“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前往卧佛寺,首先映入眼帘是“智光重朗”牌坊。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前斜坡古柏甬道南端,原立有木质牌坊一座,牌坊阳面题“智光重朗”,阴面题“妙觉恒玄”。原牌坊于1949年前后破损而被拆除,现存牌坊是1984年依原样复建的一座冲天式牌坊,顶部为庑殿式,四柱三楼,高12.5米,宽15米。</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原名兜率寺,创建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元、明、清历代都进行了修建,并多次更名。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以后称为十方普觉寺。因为寺内有元代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年)铜铸的释迦牟尼佛,所以一般叫卧佛寺。</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建筑,共有四层殿院,前有琉璃彩坊,放生池,中间有四座佛殿;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背依寿安山。卧佛殿内的卧佛铜像铸造精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内佛殿庄严,古树参天,十分幽静。许多古树上有认领牌,认领牌上有认领人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石材铺垫的路两侧,有两行参天的松柏古树,一路走来舒缓的节奏也顿时被这氛围变得庄严肃穆了起来,因为甬道开始上坡,人们必须向前弓着身体才能前行,这也是告诉每一个即将进入寺院的游人,要心怀恭敬。</p> <p class="ql-block"> 走上斜坡的甬路,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牌坊的正面写着“同参密藏”,背面写“具足精严”,这都是乾隆的御笔。牌坊下有一大两小三座汉白玉拱券门,寺院的三座门分别代表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称“三解脱门”,寺院的一切无不是表法的,三解脱既是佛法的境界也是佛陀对众生的期许,但是穿过此门是否真的会“解脱”,当然还是要看众生自己的心性了。</p> <p class="ql-block"> 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初名“兜率寺”。元代至治元年(1321)英宗时铸造铜质实心释迦牟尼卧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为稀世之宝。</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出资修缮,雍正十二年(1734)竣工,雍正皇帝钦赐寺名“十方普觉寺”,并作碑文。曹家与怡亲王府关系甚密。曹雪芹居正白旗时,友人称他“寻诗人去留僧舍”,知其常流连于香山一带寺庙内。</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政府对寺庙进行大修,形成了如今寺庙的格局。其古柏夹道、娑罗树、元代铜铸卧佛等为历来游览者所称道,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有五大景观,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五大景观为:放生池,也称为功德池、腊梅、银杏树、乾隆罗汉像、</p><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便是古寺第一景,放生池。卧佛寺内的放生池,也即功德池,形状呈半月形,北京其它寺院西山大觉寺、八大处灵光寺、凤凰岭龙泉寺等的放生池大多都是方形的建制,半月形状这一点点的改变,却为这本该肃穆的山间寺院平添了几分情趣,中间一座单孔白石桥横跨池上,把池子隔成左右两部分,粼粼波光池中,成群的锦鲤浩浩荡荡欢快地游弋觅食,红色的锦鲤数目居多。</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卧佛寺的山门,飘逸的是腊梅香味,这便是卧佛寺第二景,腊梅映入眼帘,花香飘来。卧佛寺内的腊梅花竞相开放,吐露芬芳,清远幽香,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和摄影爱好者拍片,人头攒动,好像人比花多,单拍腊梅花,得左躲右躲人影。卧佛寺是北京地区赏腊梅的著名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文献记载,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原有檀香木卧佛一尊。兜率寺曾更名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赐名“十方普觉寺”,由于寺内供奉铜卧佛一尊,故俗称卧佛寺。该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卧佛寺建筑群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十分少见。卧佛寺有五大景观与众不同,即半月池、古蜡梅、古银杏、十八罗汉和卧佛。</p> <p class="ql-block"> 十方普觉寺(卧佛寺)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背山而建。中路(中间主殿堂区)有“同参密藏”琉璃牌坊、功德池(放生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两侧有达摩殿及悉多太子殿等配殿。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从前向后依次是大斋堂、大禅堂、霁用轩、清凉馆、祖师院(供奉寺内开山)等6进院落,均为四合院形式院落。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最前边是一行宫,迎面是座假山,穿过假山、石桥、垂花门进入行宫正院。行宫也是采用四合院带回廊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山门殿是卧佛寺第一座殿堂。正中门额上悬“十方普觉寺”匾额原为清雍正帝所题,现悬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补题。殿内两侧供奉有哼、哈二将立像,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供奉有六尊佛像,正中是弥勒佛(民间俗称布袋和尚)坐像,两侧为四大天王泥塑彩绘像,弥勒佛后为韦驮菩萨站像。天王殿东侧有一丛古蜡梅,相传植于唐代贞观年间,俗称“京城蜡梅之冠”。</p> <p class="ql-block"> 三世佛殿又称“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悬“双林邃境”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殿内供奉有三世佛坐像,中为释迦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泥塑彩绘坐像。这也是卧佛寺的第三景。</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的这口古钟,是乾隆元年(1736年)怡亲王诚造八卦铜钟。是北京卧佛寺内保存完美的一口古钟,钟为佛教法器,佛教徒做法事时,击之召集僧众。</p> <p class="ql-block"> 卧佛寺最著名的第五景是铜卧佛。</p><p class="ql-block">这座殿叫卧佛殿,殿内的卧佛是铜铸的释迦牟尼像。根据我国《元史》记载是在至治元年(公元一三二一年)铸成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当时英宗皇帝为修庙铸佛“给钞千万贯、增役足七千人。”这尊铜像身高五米三,冶金五十万斤,作侧卧姿。卧佛的三面环立着十二尊泥塑像,是十二圆觉。这组佛像,是表现释迦牟尼临终前向他的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佛像铸造精致,体态自然,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成就。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一直作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并多次修缮,供国内外游人观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