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洪湖岸边的老邮差和李仙娘子</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艾家老屋新篇章</p><p class="ql-block">一、新堤解放</p><p class="ql-block"> 国军兵败如山倒,纷纷奔逃台湾岛,</p><p class="ql-block"> 傅总司令举义旗,新堤效仿安定早。</p><p class="ql-block"> 自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期间,无路可退的剿总司令傅作义审时度势,最终通电宣布和平起义。当年时任国民党沔阳县县长的刘鲲生眼看大势已去,他效仿了傅作义将军,明智选择了率部起义。</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的某天深夜,刘鲲生在新堤电灯公司二楼与各界头面人物商议起义投诚事项,主要围绕“兵不血刃、和平解放”的议题展开,会议选派沔阳二中(今洪湖一中)校长吴全权为首席代表,胡彬川和徐植如为代表,持刘鲲生亲笔书写并盖有县印的起义投诚书,直奔当年沔东县委所在地彭家场,与沔东城市工作部负责人王树德、汪文翰洽谈,达成了和平起义的三条协议。为保证和平起义的万无一失,刘鲲生又派吴全权等人带他的亲笔信面见了中共襄南地委书记杨殿奎,交送了县自卫团武器清单和军政人员花名册,并就投诚的具体事宜进行了协商。</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18日,刘鲲生与李太平召开县自卫团全体军官会议,宣布了和平起义的决定。5月19日凌晨,刘鲲生命令县自卫团撤出小港、杨家嘴防线,第二、三营集合到团部所在地东岳庙待命。同时派人清洗国民党统制时期的标语,张贴解放布告,在新堤的大街小巷插上了欢迎解放军的各类彩旗。下午4时,襄南军分区独立第四团团长郑怀远、参谋长傅庞如率所部两个营及40余名工作人员,从东岸正街码头浩浩荡荡开进新堤镇区。新堤工人、农民、学生和商人高呼口号,燃放鞭炮,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同时,起义的国民党部队接受了解放军的改编。至此,不费一枪一弹,新堤和平解放,沔阳全境解放,1949年5月19日成为沔阳全境解放日。</p> <p class="ql-block"> 洪湖新堤1949年国庆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艾家老屋</p><p class="ql-block"> 翻身穷人有德行,艾家老屋聚友邻,</p><p class="ql-block"> 互帮互助好风气,互敬互爱好家庭。</p><p class="ql-block">㈠人民当家</p><p class="ql-block"> 新堤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许多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地下工作者浮出了水面,他们挺起腰杆,继续为党工作,建设新中国。我父亲在大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曾不顾个人安危,以老邮差的身份作掩护,多次为共产党传递情报,解放后也公开了身份,成为单位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大多数穷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非常可怜。解放后,共产党对这些脱离苦海的穷人们作了妥善的安置。我们家被安排住进了艾家老屋,这可是洪湖八大柱头(洪湖八大资本家的别称)之一的高墙深院,是具有明代风格的古朴建筑,从这栋老宅临街的前门进去到后花园后门出去要穿过九道门,宅院之深,让人称奇!</p> <p class="ql-block"> “艾家老屋”旧地址:洪湖新堤解放街62号</p> <p class="ql-block"> 明代风格的“艾家老屋”</p> <p class="ql-block">㈡老屋简介</p><p class="ql-block"> 艾家老屋的产权原属于洪湖当地的大富豪艾老爷(在家排行艾老二),后来是艾老伯继承了这份家业,新堤解放后艾老伯被划定为民族资本家,房子交由政府支配。根据有关部门安排,房子临街的部分开办县文化館,其余分配给翻身穷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按照从前门进后门出的顺序,房屋的基本结构为:</p><p class="ql-block"> 第一道门(临街的大门)和三道门之间是两层高的排楼(二道门在一楼),一楼临街的大门两旁蹲着两只石狮,门楣处的牌匾上是镀金的四个大字“艾家老屋”,抬头正眼看去显得特别气派,一楼具有古色古香的大厅经过适当地装修调整,被改做文化館舞厅;</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门和四道门(均为大理石雕刻的艺术门)之间是一个露天的观景园,里面摆放了许多名贵树种栽培的盆景,园子东西两侧是厢房,门窗全部是木雕的,典型的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 第四道门和五道门之间是拥有有近五百平方米的室内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两层高的排楼,上层人员出入走“回”字形廊桥,上下共有十几间套房,装饰琳琅满目,柱子上、门楣上、屋脊上到处是雕龙画凤和灵气活现的飞禽走兽,整个布局显得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第五道门和六道门之间是祠堂(有东西厢房),祠堂南面墙有座做工精美的神柜,里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坐着关老爷等众位神仙,中层是祖先的排位,下层是供品,是烧香祭祖祭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第六道门和七道门之间有近10米的长廊,长廊两边是天井;</p><p class="ql-block"> 第七道门和八道门之间是有近两百平方米的大食堂,食堂内有十几个柴火灶,这是所有住家居民烧火、做饭、进餐的地方(有点像现在的大排档);</p><p class="ql-block"> 第八道门和九道门(花园的后门)之间是四面高墙围住,有近千平方米的后花园,里面有八角亭、石榴树以及造型别致的石板路,四处墙角长满了奇花异草。</p><p class="ql-block"> 搬进艾家的穷人们不禁感叹: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豪宅,这要托贺胡子(贺龙)的福啊!</p> <p class="ql-block"> 明代风格的露天观景园、</p><p class="ql-block"> 排楼、屋顶都有精美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明代风格的 石雕艺术门、</p><p class="ql-block"> 厢房、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㈢今生有缘</p><p class="ql-block"> 共有九家搬进了艾家老屋,住进去就过了半辈子,风雨同舟几十年,不断地望着老人们驾鹤西去,同时看着小孩们健康长大。真是:悠悠岁月心相印,百年老屋聚好邻。</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我家率先搬进了艾家老屋祠堂内的东厢房。紧接着朱、熊、余、岳、江、宋、廖共有七家陆续搬入。作为艾家老屋的房主,也分得室内广场靠西的套房和祠堂院内的西厢房(两房改造后连通),政府主要考虑:其一是他家四世同堂人口多;其二是艾老伯的儿子背离家庭,在上大学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革命有功,刚解放时被提拔为监利县县长。基于上述情况,因而艾家得到了一定照顾。</p><p class="ql-block"> 朱家的老爷子朱二爹是私塾老师,朱二婆饱读经书,也是一个能放下身价的高雅女士,他俩老住进了观景园的西厢房。每天早上,总能听到他家传出来一群小孩朗诵“三字经”或古诗词的童声,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了所有艾家老屋的邻居们。</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母亲专程拜访了朱老爷子。“咚咚咚!……”“哪一位?”“我,李仙娘子!”“有么事?”“我家的儿子要拜您为师爷!”“好啊,好啊!”朱二爹打开门,彬彬有礼地接待了我母亲。朱二爹身材清瘦,中等个,皮肤白皙,留着小山羊胡,备课时常戴着老花镜。他的学生都能熟背古书、会打算盘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许多邻居子女都受过他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住我家隔壁的是熊伯一家子,熊伯是食品店“周大河”的经理。熊妈和我母亲很合得来,熊妈也是个大美女,为人热情大方。我小时候,熊妈二女儿经常从店子里带些糖果悄悄地揣进我的荷包里,我高兴得又蹦又跳;我和他二儿子“茂子”只相差1岁,经常相约出去逛船码头或捉迷藏。</p><p class="ql-block"> 廖大爹住楼上,他是手艺人,专门打造手工银器。他有个儿子叫“金豆”,有回儿子洗澡不听话,被廖大婆拿着扫帚打的光屁股满楼跑。有个邻居看不过说道:“十几岁了,雀雀露在外面,好不雅观。”金豆狼狈滑稽的样子,逗得楼下的邻居婆娘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岳大爹是靠编麻绳谋生的大师傅,一家人的生活支出全扛在他肩上。艾家厨房有十几家柴火灶,每天晚餐最热闹,家家炉灶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有人干脆将餐桌放在灶台旁,边做边吃。岳大爹想露一手,结果绿豆皮煎成了乱疙瘩,他很不服气,一口的黄彼腔:“今天天气又好,事情又是这么做的,只怪手里拿不起来。”艾伯凑过来尝了一口,做了一个鬼脸,故意夸道:“味道不错么!”因艾伯艾妈爱尝邻居们的菜,经常不讲卫生用手抓,大家都在背后叫他两口子“舔爹、舔婆”。</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都会让艾家老屋热闹一阵子,只听到岳大爹的大嗓门像头老公牛,不停地扯着嗓子叫道:“老邮差李局长回来了,快来取信拿报纸,……”。我父亲是个热心人,一是从邮局下班回来顺便;二是搞好邻里关系,互帮互助。我母亲也是夫唱妇随,帮忙分发信件和报纸,一会儿廖大婆的信,一会儿朱二婆的报纸,叫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的私塾</p> <p class="ql-block">艾家老屋的邻居们在老灶台上完成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㈣竹床夜话</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当暑热来临,那时没有空调,只有大芭蕉扇或羽毛扇。由于夏天非常热,到了晚上屋里像个蒸笼,人在室内待不住,邻居们都纷纷搬出竹床摆到后花园,几十个竹床紧挨在一起,像个大统铺。炎热的夏夜无君子,大伙儿在竹床上睡觉、纳凉,男人打赤膊,女人穿汗衫短裤,成为艾家老屋独有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小屁孩最盼望的是听老人们讲故事。我父亲对历史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日积月累装了一肚子的故事。每当夏季的夜幕降临,我们小辈们都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坐在竹床上,听老爸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天,老爸问我们:“你们听说过薛仁贵保唐征东的故事吗?”小辈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老爸轻声娓娓道来:“我国唐朝时期,唐二主李世民做了一个恶梦,正当自己走头无路的时候,有个穿白龙袍骑着快马,手持方天画戟的英俊小伙解救了他,小伙临走时给他留下了一首诗,告诉唐二主以后去找他,……。”此时,老爸深情并茂地吟诵了这首诗:“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个保主征东的人是谁呢?”“我来告诉你们,诗中有话:遥遥一点红,是日落西山的意思,寓意山西;飘飘四下影无踪,意指下雪,寓意姓薛;三岁孩童千两价,指“人贵”,寓意仁贵。……”我和同伴们突然醒悟过来抢着回答:“是家住山西的薛仁贵!”自此,这首诗永远铭刻于心,薛仁贵智勇双全的本事和尽忠报国的功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 “ 竹床阵”是洪湖人的度夏方式</p> <p class="ql-block"> 湖北的竹床文化</p> <p class="ql-block">㈤群星闪耀</p><p class="ql-block"> 朱家老爷子出生于书香门第,历代都有读书人,是一个文人世家。他们一家人爱学习的好习惯感染着周围的邻居。有一次,他大儿子显忠的数学考试得了九十五分,回到家老爷子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在学习上要争第一,不能满足现状!”老爷子的一番话也深深触动了一旁看热闹的邻居孩儿们。</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不失时机的教育子女,他曾对我们说:“解放前,我是一个老邮差,没有文化只能干苦力活;解放后,组织上要培养我,首先送我到荆州干校学习文化,学完后提拔我当了局长,这说明文化很重要。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干大事!”母亲也补充说道:“为了不让你们辍学,我们找公家借了不少钱,你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父、母亲的一席话,让我们猛然警醒。我们感到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父、母亲。</p><p class="ql-block"> 1958年至1960年连续三年夏季高考,朱家显忠,李家和贵,熊家前兴一个接一个考上了中国名牌武汉大学,创造了艾家老屋的历史辉煌。从邻居们搬进艾家老屋算起,在艾家出生的孩儿们,几乎全部考上了名牌百年老校洪湖一中。</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后,老邻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住进艾家老屋实属幸运。其一是艾家老屋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其二是朱二爹出生于文人世家,一生致力于教学,传授礼教,有大家的风范;其三是熊、李两家的长辈都爱学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不惜代价培养子女;其四是老屋前面开办了文化馆,让孩儿们接收到了新事物,如文体科技活动等。以上因素在老屋形成了文化气候,彼此影响,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前排右五是数学家齐民友老师(曾任武汉 </p><p class="ql-block"> 大学校长),右六是数学家路见可老师。</p><p class="ql-block"> 二排右七是李和贵(1959年考入武大少年 </p><p class="ql-block"> 班,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李国平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数学系少年班部分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少年班11人)前排左一:李和贵(19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了洪湖一中母校</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五十年代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㈥童年趣事</p><p class="ql-block">⒈皮影汇演</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夏天,洪湖县文化館组织天沔一带的地方民间皮影剧团汇演,地点选择在文化館文体室,当时为了搭台,组委会找艾家老屋邻居们借了八张大方桌,我家吃饭的大方桌也被征用了。文化館规定:凡捐助了方桌的邻居,看皮影戏一律免费。</p><p class="ql-block"> 汇演中神话剧《西游记》和歌剧《洪湖赤卫队》最受欢迎。看皮影戏的老人和小孩居多,皮影厅有茶饮服务,老人们喝着茶,看着戏,聊着天,生活得极为惬意。</p><p class="ql-block"> 沔城皮影队表演了《孙悟空大战二郎神》,二郎神杨戬是在孙悟空大闹蟠桃盛会后,托塔天王李靖,三太子哪吒,四大天王率领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孙悟空的情况下,被观音菩萨推荐给了玉皇大帝的。杨戬降服孙悟空的一番龙争虎斗,可算是半斤八两,打的难分高下。有个沔阳腔的沙喉咙老头唱道:“胆大的小杨戬呀(鱼鼓声砰、砰),脸上哦有天眼呐(砰、砰),前面,来了,十万大军呐(砰砰砰),后面来了个孙悟空啊(全体合声,脚跺地板和啊声齐鸣)!”我母亲说“完了,完了,别把我家借给他们搭台用的桌子跺散架了!”有个工作人员说:“放心吧!会请木匠帮你们维修的。”过了一会儿,有个扮演杨戬的年轻小伙用沔阳腔接着唱道:“你这个妖猴,我要把你捉到派出所,警察要剥你的皮!”有位听众插话:“洪湖警察杜胖子要剥你的皮!”观众都乡里乡亲的,顿时全场哄堂大笑,这些唱词都是他们改编的,加点笑料也是为了烘托气氛。</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皮影戏照片</p> <p class="ql-block">⒉萝卜大餐</p><p class="ql-block"> 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候家中有九张嘴巴吃饭,仅靠父亲工资艰难度日,为了补贴家用,我母亲想方设法,忙里忙外,她可是一个日夜操劳的苦命人!邻居们经常夸道:“你们一大家子得亏李仙娘子!”确实是这样:她卷过烟挑到船码头卖;做过蚊香背到农村換粮票;又拿着粮票到省城工厂换工作服;有了工作服又扛到农村換粮食蔬菜;另外每天跑鱼网厂揽活记件赚钱(每天织鱼网到深夜)。经过母亲这样折腾,解决了我们一家的温饱,由此度过了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记得1960年冬天,母亲托乡下亲戚买了五十斤白萝卜,存放在家中的瓦坛子里面,用来煮萝卜饭,这相当于一家人大半个月的口粮,很多家庭用这种吃法度过了苦难的荒年。</p><p class="ql-block"> 我那个时候在洪湖新堤解放街小学(二小)读二年级,有一天我把母亲买到白萝卜的消息告诉了同学们,同学们说:“班长请客!”我说:“好呀,到我家吃萝卜大餐!”我趁家中大人不在家,带着十来个同学到家里“大扫荡”,把瓦坛子里的白萝卜吃了个精光。为此,我挨了兄弟们的一顿揍!</p><p class="ql-block"> 母亲回来后哭笑不得,反正都是孩子们吃掉了,她心软得很,没多说什么。当月我们兄弟们利用星期日下湖捕鱼挖藕,因为是冬天,湖水退去,湖边沿岸形成了沼泽地,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很多鱼藏在乱泥里或浅水沟里,这给捕鱼挖藕带来了很多方便,每次下湖都有收获,当月,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度过了饥荒。</p> <p class="ql-block"> 萝卜大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