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研讨会于3月9日上午在最佳东方会议中心隆重召开。</p> <p class="ql-block">山西金石研究院院长、文化学者、编审赵学文主持</p> <p class="ql-block">与会的书法家祝贺新书出版,纷纷展示出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文水县博物馆馆长梁晋红宣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的祝贺函,顺陵文管所的祝贺函</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赵学文向嘉宾介绍新书作者王学礼</p> <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化学者、编审张继红发言。</p> <p class="ql-block">原山西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作家、学者周宗奇发言</p> <p class="ql-block">山西大学教授、晋商研究专家孟伟发言</p> <p class="ql-block">散文大家毕星星发言</p> <p class="ql-block">文化学者、著名书法家赵建功发言</p> <p class="ql-block">山西体育技术学院教授、文化学者赵国珍发言</p> <p class="ql-block">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李晋林发言</p> <p class="ql-block">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学者赵桂溟发言</p> <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文水县原人大副主任郭竹朋发言</p> <p class="ql-block">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文水县博物馆馆长梁晋红发言</p> <p class="ql-block">文水史志研究会理事、文化学者白尚立发言</p> <p class="ql-block">《太原日报》副刊部主任、视觉部总监孟中讲话</p> <p class="ql-block">山西金石研究院副秘书长任立新发言</p> <p class="ql-block">三晋出版社副社长、《大唐墓志说文水》责编解瑞发言</p> <p class="ql-block">子夏研究院顾问、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员、文水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大唐墓志说文水》作者王学礼致答谢词。</p> <p class="ql-block">陈为人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阴阳两界的互动</p><p class="ql-block">——在王学礼先生《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研讨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是疫情之前,我拜读了王学礼先生的《孙谦的如影人生》。王学礼与孙谦素昧平生,只是“孙谦家乡人”,出于对乡贤的仰慕和崇敬,从2007年起,十多年来,花费心血,不惜一掷千金,钩沉发掘孙谦生前的有关史料、书刊、文物等,让原始资料自己说话,使读者看到传主思想发展的真实脉络,感受到传主那裸露的灵魂。以一个真实的孙谦为折射点,透视共和国电影史的脉络及走向。</p><p class="ql-block"> 从这本书,我领教了王学礼收集梳理资料的功力。</p><p class="ql-block"> 从2022年起,王学礼又开始了自己新的追求,收集到有关武则天和文水县的120方墓志铭,结集成55万字的《大唐墓志说文水》。</p><p class="ql-block"> 赵学文先生在《序言》中说:“如何把这些难以拾得的历史记忆碎片集中起来,尽可能清晰地看到一方地域、一个时代的历史概貌……”“随着镌刻在嘉石上的文字而鲜亮灵活。墓志铭也因此成为正史的补充、历史的见证。”“作为丧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墓主沉埋于地下的墓志铭,虽历经千年尘封,出土后其光华依然顽艳夺目,金石不朽……”</p><p class="ql-block"> 文水一向被誉称“子夏寓地、则天故里、胡兰家乡”,王学礼的《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 不仅延续了他收集资料的功力,而且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由点及面,获得跨越时空的极佳视角。</p><p class="ql-block"> 王学礼的《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由赵学文先生主持的金石研究会主办,名正言顺,既有金石之声,又如金石恒久。让我联想到前不久举办的《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的研讨会,我在研讨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不妨把‘奉葬实录’看作是阎子明先生的墓志铭,作为一个铭文,可以在不觉间衍变成死者之声;它如此咄咄逼人、如此具有在场感,以至于从文本中喷涌而出,借助生者的诵读听闻了恒远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是生者对死者的盖棺论定;也是死者向生者发出的遗言古训。</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正是逝者穿越时空向生者,向人世发出的声音。陵墓中发出的声音无须造伪,言之凿凿的墓志铭不容朝令夕改。字字句句铁证如山,“最美的石头会唱歌”,王学礼从丧葬文化中,挖掘出大唐盛世丰厚的历史和时代内蕴。</p><p class="ql-block"> 还是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透过墓志铭,探讨死者的“临终心态”:有“坦然接受”型,有“无憾而卒”型,有“视死如归”型,有“抱憾而终”型,有“悔恨不已”型,还有“怡然待终”型,“忧愁不寿”型等,大千世界,千人千面,心态万相。</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写照,也反映着某种生死观,还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认识与主观判断。</p><p class="ql-block"> 王学礼的《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收集的120方墓志,一是有关唐代文水县令、县尉、主簿以及处士、其它文水人的墓志;二是武则天家人、侍臣等与武则天紧密关联人的墓志;三是属于文水武氏族人、后裔的墓志。每一方收录的墓志,都包含拓片影印、志文校录、墓志解读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是对死亡的凝视,是对生命的眷念和回顾。</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被视为一种文体。志者,记也;铭者,名也。无论古今中外,均有“纪念碑性”。中国几千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观念,本质上讲还是“重死轻生”的。中国人并不看重活人的价值,却非常追求死人的名分。无论一生怎样穷困潦倒,命运怎样坎坷沉浮,最后只要赢得个“保持晚节”、“善始善终”,走得风光体面,人们也会给他一个“不枉此生”的定论。</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总是以逝者的生命经历为创作因缘,它在宽泛的意义上讲,不妨看作是一个人的生平传记。从古至今,大量墓志铭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人物的个体生命价值和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的表相,再现的是逝者的面容,而铭文则是被斧凿活化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大唐墓志说文水》收录的都是唐代墓志,但王学礼把隋代墓志关于子夏山的信息放在了开首篇。孔子高徒子夏在文水隐泉山设教讲学,于是有了“子夏遗称”“僧光旧迹”的摩崖石刻,以此篇作为开卷,隋启唐承,让人尤觉编撰者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王学礼在收集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既有在文水境内出土的一些墓志,也有从洛阳、西安、佛山等地书商手中购买的墓志拓片……以至赵学文读后感慨万千:“顿觉那些冷冰冰的志石此时似乎有了温度,好像志主和我们在做千年对话。唐代文水的历史风云不再是刻板的文字,而是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经历的人的命运跌宕的生动再现。”</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还包含了“生死两茫茫”,阴阳两界的隔空喊话:逝者在生前说话,却明知它在其死后被阅读;抑或由生者想象,死者生前未曾吐露的心理潜台词。总之,这是一个虚拟的、跨越生死的言说行为。</p><p class="ql-block"> 从墓志铭里,后人还能够看到,生死临界之际,人生观换成“人死观”,当赤裸裸灵魂无奈离去之际,人之初的“粉墨登场”到了曲终灯暗的“卸装时分”,在此生离死别的时刻,无疑会真实袒露内心的纠结和矛盾。</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看《冰山上的来客》,有句话一直不懂。中尉把古兰丹姆救出来,自己中了黑枪,临死前,古兰丹姆对死者说:“记住我,我叫古兰丹姆。”活着的人竟然恳求死者记住她,岂不是匪夷所思? </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我懂了。活着的人对生命总有亏欠,面对死而无憾的逝者,能把活着的人带入历史记忆,仍是一种奢求。面对墓志铭我们往往会产生生死纠结:有些人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着;而众多活着的芸芸众生却如同行尸走肉。墓志铭成为映照人生的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生死两界的沟通和互动!</p><p class="ql-block"> 赵学文在序言中说:“墓志铭研究是一门学问,因其难而涉足者稀”,“单方的碑拓微不足道,众多碑拓做系统整理,便是学术研究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感谢王学礼先生用精彩的书写让读者浮想联翩;感谢赵学文先生组织了这次探讨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陈为人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陈为人,祖籍上海,山西太原为第二故乡,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宫主任,在文化宫任职期间,办过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文化活动;担任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两会秘书长期间,艰难地尝试走出一条“以文养文”之路;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太原市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第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民役官鉴柳宗元》;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话说红颜》《歪批诸子》《借你一面照妖镜》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