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重庆三峡游(七)--渣滓洞.沉浸剧.磁器口

追梦

2025年1月16日(第7天)重庆城内 <p class="ql-block">这两天一直住在解放碑附近,今天换到了洪崖洞旁边的东和弯酒店。高高的大楼,有利于观景。</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红色旅游,去渣滓洞看看,让小果接受一下革命传统教育。年幼的小果不甚理解,一听“渣滓洞”就感觉不好玩,说“那是啥地方?我们一定要去吗?”我说“一定要去,去看看吧!”“那好吧!”他说。</p><p class="ql-block">待搬家、安排好住宿已是上午10点,还没有吃早饭。此时的小果从大楼里飞奔出来,说“姥姥,我们去吃火锅吧!”</p><p class="ql-block">好吧,来重庆好几天了,重庆火锅那么有名,但还没吃过呢!</p> 我们住的酒店旁边就有个九宫格老火锅。小果说,“重庆有九宫格红绿灯,还有九宫格火锅,真有趣!我们就在这家吃吧!”好嘞! <p class="ql-block">进到店中,店里刚刚营业。宽敞明亮的大火锅店,就我们袓孙俩,饭店仿佛被我们包了,好清静哦!坐在大落地窗前的位置上,窗外的嘉陵江、千厮门大桥、大剧院、科技馆等众多风景都收入眼底,好惬意!</p><p class="ql-block">火锅上来了。特殊的底料,各种新鲜的食材组合到一起,满屋飘香。我俩不太能吃辣的,就要了个鸳鸯火锅。关于鸳鸯火锅的形成来源,小果还考问了我一把:“姥姥,您知道鸳鸯火锅这个形状来源于哪儿吗?”我说:“这可不知道,就知道有人能吃辣的,有人不能吃,就把锅从中间隔开了呗!”我文不对题地说。</p><p class="ql-block">“姥姥,您看咱们呆的这里是不是嘉陵江和长江汇合处啊!”“是啊!”“那您看这两江汇合的中心线,是不是不是直的?而且江水一半清一半浊?”“对啊,那又怎样?”小果说,“这鸳鸯火锅是不是与两江汇合很像?一半清汤一半浑汤,中间的隔板还呈S型?”“嗯,是有点那么个意思,你咋会这样想?”小果说,“我是听昨天出租车司机叔叔在车上说的,他说重庆鸳鸯火锅形状的创造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p><p class="ql-block">呵呵,我在赞叹重庆人民真有创造力的同时,也感叹小果在实践中能听到这样的故事,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能把两江汇合与鸳鸯火锅联系起来这样一个事实与联想。正应了那句格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果长知识了,真不虚此行啊!</p> 吃完火锅,我俩打车来到了渣滓洞。<div>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这里原是一个小煤窑,因煤质差、渣多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霸占此地,将其改造成一个秘密监狱,专门关押和虐待革命者。<br></div> <p class="ql-block">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环视四周,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本应是很优美的环境,可前方一片黑瓦灰墙的房屋,仿佛坐在大山的盆底中,隐蔽性非常强,一种压抑感、窒息感扑面而来,心里阴沉沉的。那片建筑就是国民党曾经关押、杀害共产党人等革命志士的看守所和刑场。</p><p class="ql-block">小果看到我神情凝重,不知咋回事,我就边走边讲给他听。现在的孩子,的确应多听听这方面的故事,多到现场看看。</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来到了渣滓洞看守所的院中。小院不大,被周围的高墙围在中间。这可是当年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唯一可以出来放风见太阳的地方,也叫放风坝。<br></p> <div>渣滓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是重要的革命遗址。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逃命前夕对囚禁在此的三百多名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红岩》小说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这里关押过许多著名的革命烈士,如江竹筠(江姐)、许建业、何雪松、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他们在狱中遭受了残酷的酷刑和折磨‌。</div> ‌渣滓洞看守所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男牢和女牢,外院则是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 <div>我给小果讲了关于小萝卜头的故事,告诉他,小萝卜头8个月时就随他的爸妈一起被关押在这里,直到他被敌人枪杀时,就没出过这个院。</div><div>小果有点不可思议,说,“他在重庆,那他看过长江、嘉陵江吗?”</div><div>“没有”。</div><div>“那他吃过重庆火锅吗?”</div><div>“没有”。</div><div>“那他看到过大海吗?”</div><div>“那就更没有啦!果啊,小萝卜头从来没走出过这个院,啥都没见过、没吃过啊!他本来有自己的名字,但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你知为啥吗?是因为在这里啥都吃不着,营养严重不良,他都七八岁了,才像四五岁的样子,细细的身子顶着个大大的脑袋,所以大人们心疼地叫他'小萝卜头'。” </div><div>“哇,小萝卜头这么惨啊!后来他怎么样了?”</div><div>“后来,在他还不满9岁那年,被敌人杀害了。”</div><div>一听到这儿,小果满脸惊愕,随即低下头不语了,难过的神情油然而生。</div><div>我说,“但小萝卜头是好样的,他虽然那么小,那么瘦弱,可他还是共产党小小通信员呢!”</div><div>小果仰起头,问,“为啥?”</div><div>“因为他想为解放中国出力。那时他太小,敌人不怎么关注他,他就秘密地给大人们传递情报,他可机智勇敢了。”</div><div>“哇,小萝卜头这么厉害啊!”小果一脸的钦佩。</div><div>“是啊,那个时候,有多少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你看,咱们现在到处旅游,看美的风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这都是那个时候先烈们打下来的这片江山啊!” </div><div>小果说,“学校老师总跟我们讲,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姥姥,我明白了,这里也有小萝卜头的鲜血!”</div><div>“是的!”</div> 在院中边走边看,也跟小果说了好一会儿,现在,我们来到碾米槽遗址前。由于狱中食用的稻米糠壳多、稗子多、沙粒多,当时,经过难友们的不断抗争,狱方同意设碾米槽,由男牢房难友在放风时轮流碾米。难友们通过碾米,既锻炼身体,又互通情报。<div><br></div> 看守所的内院有16间男牢,2间女牢。看一看,女牢一室关押过的烈士都有谁。 参观的人们在深切缅怀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 面对如此简陋和可怕的牢房,小果一次次地被震撼! 面对这黑漆漆的大锁和紧锁的大门,小果的心里又再一次的被触动。 2007 年,重庆遭到百年未遇特大强暴雨洪灾袭击,女牢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在灾后复原修建中,意外地从这间女牢地底下挖出了一堆锈蚀铁器等物件,这都是当年为越狱准备的工具。 这又是一处遗址,叫“围墙缺口”。<div>1949年夏天,该围墙因暴雨冲刷坍塌,狱方借故停止放风。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狱方同意由难友们自行修复。难友们借机将木棒、碎石块等杂物混入修复的墙中。同年10月,该墙因雨水冲刷再次断裂,狱方再无暇顾及修复。大屠杀时,部分幸存者冲出燃烧的牢房,合力将该墙推倒突围,不幸遭岗楼上的特务扫射,仅十余人脱险。</div> 参观了整个牢房,现在,我们来到后院,准备从前方台阶上去,居高临下看看这个看守所。 只见牢房被高墙、铁丝网牢牢围困。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无数革命志士被囚禁于此,遭受残酷折磨,但他们坚守信仰,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高墙外制高点设置的岗亭,还有机枪阵地,真是戒备森严啊! 如今渣滓洞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在这次的游览中,我和小果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从渣滓洞出来,我们接着去往“重庆.1949大剧院”,去看一场大型红色历史剧目《重庆.1949》,那是一场沉浸式的大型演出。 来到大剧院门口,室外墙体的立体字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用一座城的记忆,致敬一座城的精神”。 《重庆.1949》是来重庆必看的大型沉浸式的舞台剧。 剧场是为大型红色历史剧目《重庆1949》量身定制的重庆首个大型实景式剧院,也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室内剧场。时间还早,待会剧场里就坐满了观众。 故事是从重庆解放前夕的磁器口开始说起的。被囚禁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纷纷期盼着在新中国成立后,自己能有所建树。 舞台剧以林子杰、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在信仰面前不同抉择为主线,刻画了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以及民主人士和为保护重庆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在理想已经实现、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成立的时候,永远的倒在了黎明前的那一刻。 这真是一场以时空交错的维度全新演绎红岩经典故事的剧目。整个舞台和观众席都是360度的沉浸式旋转。70分钟演出时间内,观众仿佛身在一个永不停歇的钟表盘上,随着人物的命运在与时间赛跑。 坐在观众席上,随着360度的旋转,我们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面对汹涌的嘉陵江,枪声就在耳边响起,炮弹“震翻”自已座椅;透过牢笼,我们能看得见革命者脸上的血在流淌;抬头仰望,滚滚的江水从天而降。每一分每一秒,眼前的景物都在变化。 剧情和演出太震撼、太打动人了,我是流着泪、哽咽着看完整场演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果在整场演出中,也是一动不动、目不转晴地看到最后。红岩的故事以前他几乎不知道,游览了渣滓洞,又观看了这场特殊的演出,让他对革命先烈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剧场出来他说,“姥姥,本来今天我不想来渣滓洞的,可看了那些先烈们的事迹,又看了这场演出,让我知道了过去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div>听他这么说,我的心里满是欣慰,今天没白辛苦,也没白花钱(演出票2人558元)。</div> 这是几段的演出视频。 从大剧院出来,留个影吧! 此时已是下午3点半。大剧院距磁器口很近,考虑上次去磁器口比较匆忙,好多地方没有去到,这回再去看看。<div>去往磁器口的方向,远远就看见一个高耸云天的建筑矗立在前方,原来那是一个巨大的温度计。仔细看过去,此时的温度是12.5摄氏度,难怪今天是那么舒服,不冷不热的。</div>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磁器口后街游客服务站,这里还真没来过。 我们走在石台阶上,这匹马儿驮着重物也在奋力前行,仿佛在诉说往昔这里商贸的繁忙 。小果去助力,好像在触摸着岁月的故事。 这里,每一处角落都沉淀着时光。瞧这古朴的雕像,带着往昔商贩的忙碌气息 ,仿佛能听见从前的叫卖声。 磁器口麻花是一大特色,摊位彼彼皆是。瞧,这个巨大的铜麻花把小果吸引了过来。 古镇依然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像。 这里的台阶真多啊!重庆是个山城,地势起伏较大,古镇依山而建。为了方便人们在不同高度的区域之间通行,就修建了大量的台阶,连接不同的街巷、建筑与江边码头等。 <div>路过这家店,看到店里满墙的冰箱贴,小果的眼睛瞬间被点亮,一头扎了进去,在具有重庆各种特色的小世界遨游。<br></div>走进店中,具有重庆各种特色的冰箱贴挂满了墙,小果的兴趣又来了。 最后,他还是选定了盖章。买了一个盖章本,将店里三十多枚反映重庆人文、地理、建筑等各种特色的图章全盖了一遍,说拿回去做纪念。盖章的样子认真极了。 花了好长时间,终于把章盖完了。展示一下!他说,我去过的地方都在这里了。 <div>盖完章,我们再度漫步于古镇。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抵达高处时,恰逢夕阳西下。此刻,古色古香的屋瓦与远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在暖金色的余晖中相互映衬,仿佛一幅岁月交融的绝美画卷,诉说着磁器口的古韵与新生。</div> <div>不知不觉,时针指向了四点四十分,我们也来到了磁器口后街的正门。古镇就像有着无形的引力,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难以抗拒的魅力。我们继续悠然漫步,去探寻它更多的美好。</div> 我很喜欢看古老建筑。瞧,这高高扬起的檐角,如飞鸟振翅,既承载着传统建筑的精巧工艺,又仿佛要带着历史的记忆,穿越时空。 到处都是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 走到这个摊位前,小果又迈不动步了。两岁时带他去的海南,就与那里的椰子结下了情缘。这么些年了,老是张啰要再去一次,再有就是不管在哪儿,只要看到椰子就不能放过。 嚯,这里的肉串真大,来一串! 此时的小果,和周围的人一样,坐在古老的台阶上。手中的肉串香气四溢,他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感受着磁器口古镇独有的烟火气息。那历经岁月打磨的石阶,仿佛也在默默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 古镇如同一座迷宫,千回百转间,我们来到此处。居高临下,视野瞬间开阔。脚下古老的台阶、错落的房子、幽深的巷子,与远方林立的现代化楼房相互映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时光在此刻都有了别样的韵味 。 古镇的美食数不胜数,花样繁多,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这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里,那一抹鲜活且温暖的烟火传承 。 此时,我们来到了两个印度人开办的“印度飞饼”摊位前,那胖胖的印度叔叔,将一块生面在手中上下翻飞、转来飞去,一会儿就变成了又薄又大又圆的生坯饼,再由旁边的叔叔烙制,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观看和购买。 小果也不例外。看着这么好看、好玩又好吃的饼,虽然刚才吃肉串都到了打隔的地步,但也要来上一份。 端着“印度飞饼”边走边吃,我和小果继续漫步在古镇上。 已是晚上六点半,华灯初上,该回去了。<div>此时,我和小果来到了磁器口正门,这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我们将从这里打车回酒店。</div><div>磁器口,再见了!</div> 我们的车快到酒店的时候,忽然发现窗外灯火通明,仔细一看,是洪崖洞。只见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在灯光渲染下,像是从古老时光里走来,却又满溢着现代的绚丽,两者相融,构造出如梦似幻的璀璨世界。 层层叠叠的楼宇,飞檐欲飞的翘角在光影中更显灵动。暖黄色的灯光从一扇扇窗户透出来,恰似繁星落入凡间。这流光溢彩的世界,真让人移不开眼 。我让司机慢点开,我要好好欣赏一下这独特的梦幻世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