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三月职场的一次“蜕变”

筑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昵称:筑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美篇号:3249638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片:原创</p> <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在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日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当得知能去省直机关学习时,激动、兴奋与开心的情绪难以言表,仿佛每个细胞都在欢呼雀跃。那里站位高、视角广、眼光远,能让我打开格局的枷锁、视野的窗扉、思路的阀门,汲取丰富的知识养分,并坚信能突破写作瓶颈,实现自我的蜕变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日阳光明媚,主管局长、办公室主任专门把我送到了省直机关单位。局里领导很重视这事,视为局里的大事、高兴事、骄傲事,并嘱咐我学本领、练功夫、长能耐。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人事处洪处长,精神干练,热情好客,部队转业女干部,让我们的主管局长都特别佩服。</p> <p class="ql-block">  我被安排到了上级报社驻河北的记者站,属人事处管,站长是刘处长,而人事处长是张处长,直接师从于两位领导。他们被厅里人分别称为“新翘楚”“活字典”,刘处长从县直机关直接调入,擅长公文写作;张处长熟知厅内涉及所有法规政策,写作经验特别丰富,都是文字工作高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记者站工作主要还是文字工作,总结提练本厅工作经验做法,推送各处、各地市创新工作,搞文字、写稿件,与媒体打交道,并经常参加厅内文字工作,时不时与厅领导见面,能当面学习、受益匪浅。全厅共有来自各地市的11人,有在法规处的、有在信息中心的、有在规划处的、有在考核处的、有在专家处的等,统一为我们安排了食宿,早餐和午饭在厅内食堂吃,晚饭在一个社会组织食堂吃,住在一个职工宿舍。我们都一起上下班、吃饭、住宿,相互尊重、彼此照顾,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是一个温暖温馨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搞文字工作,比他们加班加点的时候要多一些,但愿意多干活,是真想多学点事、多学点真本领。特别是能遇到高人指点,太难得了,是件太幸运、太幸福的事了。记得一个周五晚上,五六个人集中在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文稿,一字一句、逐段整篇地修改,共同探讨,专人记录。一个稿子整整研究了一个晚上,在谋篇布局、行文逻辑、语句段落、标点符号等上面都反复推敲、来回斟酌,达到最优最美境界。结束时天都快亮了,我又骑行30多里到汽车站,买票坐车回家,心里也特别踏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文字工作只有经高人指点,才能有突破,格局才会打开,思路才会拓宽,写法才会务实。其实,公文中最难把握的还是“虚实之度”,要求虚功实做、虚实结合、虚虚实实,既有一定理论的高度,又有具体务实的举措,还要有事例数据的支撑,才会显大气、有底气、接地气。这也只有在领导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感悟、体会、总结等,下真功夫、用苦功夫、练硬功夫,方可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工作中,主要是跟着刘处长。他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写一篇贯彻上级精神的文章,上级报社的约稿。这个稿共改了八稿才通过。开始,刘处长和我说明了用意,点了点思路,让我去写。第一稿:我用了两三天时间,加班加点,用尽全力,也认为是自己写得最好的稿件,呈给刘处长看。他拿在手上,从前向后翻看了一遍,一脸严肃地说:“没明白我的思路吗,严格按我说的写。”第二稿:反思后发现,自己的确没按刘处长思路写,而是按自己的惯性写的,便迅速修改梳理并呈交。他很严肃地看了一遍说:“大的思路没问题,但缺乏有力的支撑,回去找素材充实。”第三稿:搜遍相关所有素材,梳理总结提炼,放到文稿相关部分,再呈给他看。他平和地看着稿说:“全篇内容已经基本差不多,但要讲究文题相对,对素材要精准取舍。”第四稿:回去后细细琢磨素材和主题,大胆去掉无关的,丰富一些有关的,再给刘处长看。他稍点了点头,拿起笔在文稿的大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下面都划了一条横线,说:“把横线上的所有标题再看看,是否能立住题。”第五稿:仔细推敲标题才发现,有的标题与主题无关,有的标题是滥竽充数,又进行了整合提炼,呈给刘处长。他说:“放下吧,改好叫你。”1小时后叫我去了办公室,他说:“按我改的改过来,另外还有一些内容要充实完善,我已经标注上了。”第六稿:看到刘处长改稿,边改边赞叹,改后的稿件既具体深刻又接地气,真是水平高!改后呈给他。他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说:“这稿差不多了,不过还要精雕细琢,先放下吧。”两三天后,我到办公室拿稿时,他说:“严格按修改的内容改”。第七稿:回去后看新改稿,不论是主旨立意、谋篇布局、架构脉络,还是行文逻辑、前后顺序、构段方式,再是标题内容、段落语句、标点符号,都很精确、精准、精炼,没有任何的瑕疵,改后呈交。他整体看了一遍,平静地说:“把改后稿与我给你的改稿核对三遍。”第八稿:经仔细核对,个别的词语和标点没改过来,还有改动多的地方该去的内容没去,改后,在电脑上核对了一遍,又打出来看了两遍,确定一丁点错误都没有了后,给刘处长拿去。他微微笑着说:“文稿内容没问题了,再把格式按标准调一下,打出来给张处长拿去审阅。”张处长看后很满意,一个字没改,让我给报社编辑部发过去了,没过几天报社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 “八遍改稿法”看似无情,实则大爱,遵循了写稿规律和人的认知变化,改稿的过程就是写稿中重要事项、核心环节、关键节点的提醒。这让我我深刻领会了领导的良苦用心、循循善诱、步步为营,逐步把我带入到不同阶段,深深体会各阶段的特点、重点、要求,很直接地学习了写作理论、常识、技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了这次经历,我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特别是和刘处长、张处长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用心悟、用心听、用心记,生怕丢掉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记下来后,就在写作的实践中慢慢悟、深深钻、细细研,深悟写作的规律、知识、技巧,不断用实践加以印证、反复消化、弄懂吃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领导们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拼搏、笃行不怠,持之以恒、一路前行。 </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踏踏实实地学了一年、真真切切地悟了一年、实实在在地干了一年,搞好文字工作的底气勇气更足了、定力耐力更强了、干劲拼劲更大了,业务水平大进步、大发展、大提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场始于春天、终于春天的职场“蜕变”,影响了我一生,让我坚定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信心决心,就像春天的种子一样,在心里扎了根;改变了我一生,让我汲取了从事文字工作的营养成份,就像春天的雨露一样,滋润了心田;鼓励了我一生,让我体验了从事文字工作的骄傲自豪,就像春天的鲜花一样,在心中怒放。在此,我非常感谢生命中的这场“蜕变”,感谢职场中遇到的这些贵人,感谢人生中自己的这段打拼。这必将激励我一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笃行致远,从而真正体会人生真谛、体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