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长子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好课三人行”第十一期以“名师引领促成长,送教下乡共芬芳”为主题,与大家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实践。</p> 教学相长,公开课堂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路爱梅老师执教的《景阳冈》教学紧扣古典小说文体特色,以“人物形象与情节张力”为双线,设计层次分明。教师通过“武松打虎”片段精读,引导学生品析动作描写之精妙,结合角色辩论(“武松是英雄还是莽夫?”)激发思辨,既深化对人物多面性的理解,又渗透古典文学鉴赏方法。课堂借助情境朗读、影视对比等资源,生动还原文本氛围,学生参与度高。若在背景知识(如宋代社会风貌)补充上稍加拓展,可进一步强化文化体悟。整体凸显了“以生为本”的古典名著教学新思路,语言训练与人文素养并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晓华老师执教的《琥珀》,教学立足语文要素,紧扣“推测与实证”的学科思维,设计精巧。教师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琥珀形成过程,结合图文、视频资源活化科学知识,既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又渗透“用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课堂中环节趣味性强,学生互动积极,但个别环节时间分配稍显局促,可适当精简导入部分,为自主探究留足空间。整体而言,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展现了新课标下的大单元教学样态。</p> <p class="ql-block"> 杜丽敏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以“小雨的求助信”为统领性情境,贯穿“角色对话品析—性格对比探究—寓意思辨升华”全流程,设计新颖且逻辑自洽。通过“分析陶罐铁罐性格”(补白陶罐与铁罐心理)、“几千年后价值”(对比语言、神态描写)等任务链,推动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寓言哲理。情境与目标深度咬合,既活化语言训练,又促进批判性思维生长,进一步打通寓言与生活的关联,强化育人价值。</p> 集思广益,名师座谈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县名师工作室薛璐老师提出:我们要采用大情景大任务教学,让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同一个真实的生活大情境之中,改变曾经的的碎片化情景。大情境和大任务的设计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p> <p class="ql-block"> 长子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姣老师总结:教学工作就是要在“学”上求深求透,在“讲”上求活求新,在“做”上求实求效。我们的老师要思考: 1.今天的课我将引导学生将通过哪些语文实践活动,来掌握哪些关键能力?上完了课学生知道了哪些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策略) 2.我们所学的课文要涉及到那些任务群,那个任务群是重点,怎么突破?3.任务群下的活动安排逻辑性、层次性强不强?每个活动的意图是什么?4.学习任务群下,怎样来设计评价表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p> 活动总结,磨砺奋进情深远 <p class="ql-block">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既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也为城乡教师搭建了共学共进的桥梁。未来,我们将: </p><p class="ql-block">1. 常态化开展送教活动,扩大覆盖范围; </p><p class="ql-block">2. 探索“城乡结对帮扶”机制,实现长效支持; </p><p class="ql-block">3. 引入社会力量,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之路,</p><p class="ql-block"> 步履不停,</p><p class="ql-block"> 城乡携手,</p><p class="ql-block"> 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