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险些丢了命

吴家荣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我能活到今天,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因为在二十多年前,我差一点儿就在自己的“帮助”下,被别人结束了性命。</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1979年,西藏自治区武警总队举行第二次全区大比武。</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竞技项目有擒拿、格斗、刺杀、精度射击、对抗射击等科目。最激烈的要算对抗射击,它是近似实战的演习,要求在10秒钟内跃进15米,完成卧倒、装子弹、瞄准、射击等动作,最终击落相距100米的钢板靶——整个过程要求快且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这是一个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开始大家都掌握不好。为了促进对这门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中队增加了训练课时,并参照比武要求,用3发子弹在10秒钟内击落钢板靶,达不到要求的,训练结束后再“低姿匍匐前进500米”一一这是队长说的军事术语,通俗地说,就是四肢着地从靶场爬回中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避免可能受到的惩罚,和我关系较好的战友韩锦华要我在击落自己的靶后帮他打。因为我在头一年参加过地区尖子班的训练,此项技能比他们略胜一筹。开始我没同意,怕知道了要挨批评。但转念一想,一组有5个人,几支枪同时在响,混乱中“帮了忙”也没人知道,加上抹不开面子,又想显示一下射技,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带着除我和他之外谁也不知道的“秘密”,我们走上了靶场。我在他的右边。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们迅速冲向射击位置,卧倒、装子弹、瞄准、射击,我一气呵成。第一枪,打落了自己的靶子;第二枪,枪口向左摆动一点儿,完成了战友的任务。这时韩锦华还一枪未发,暗自庆幸可以不爬回去了。在指挥员喊“退子弹起立”时没退子弹就站了起来。为了弄几发子弹打猎,他悄悄用右手摸索着打开弹仓盒时,慌乱中不幸抠动了扳机,“嗖”的一声,子弹穿过他捂住枪口的左手,从我耳边飞了过去。韩锦华“哇哇”大叫,虎口上一个拇指大的洞鲜血喷涌,隐约可见白生生的骨头。</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都惊呆了。队长马上检查了韩锦华的枪弹。枪膛和弹仓内还各有1发子弹,加上刚才走火的1发,一共是3 发子弹。也就是说韩锦华实际上一枪未发,但他的钢板靶却被击倒了。这一枪是谁打的?</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次“帮忙”就惹出那么大的祸,我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胡闹!简直是胡闹!”队长愤怒地训斥道:“靶场即战场,岂有‘帮助’的道理?现在你可以帮他,作战时谁帮他?你这不是帮忙,是害人!”</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我害了别人,也差点葬送了自己:当时如果韩锦华再近我一寸,或是他的枪口再向我倾斜一分,也许我就脑袋开花了,而这一切都是自己“帮忙”的结果。</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血的教训使我彻底醒悟:“帮助”别人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行为害人又害己。而真正的帮助是实实在在让人学到东西,增强本领,在面对敌人或困难时,不再需要他人的“帮助”。</i></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