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宝坻大觉寺,俗称“东大寺”,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东街12号,明朝、清朝遗址。宝坻大觉寺建于辽重熙年间,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由弥陀殿、十方院、两廊、藏经阁、钟鼓楼等组成。今存罗汉堂和其侧面的配房,为木结构,清灰瓦顶。宝坻大觉寺现为独体院落式,由三座起脊平房式建筑组成,其中一座为佛寺原罗汉堂改建,两座为重修配房。院内有塑像、浮雕、假山、石桌凳、绿竹和盆景,外有苍松、绿坪。重修之罗汉堂保存辽代建筑风貌,新修配房为全木质仿古建筑,整体结构和谐。宝坻区历史悠久,从宝坻大觉寺中不难看出其时代特征,为研究契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大觉寺的人文历史内涵丰富。它既是佛教的活动场所,又是研究佛学和发展佛教的地方,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清时将大觉寺列为宝坻八大景之一“东寺晓钟”。2013年1月,宝坻大觉寺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觉禅寺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珠江大道2号,禅寺是从宝坻老城区的原址上挪到这里重新建起来的,在过去大觉禅寺和宝坻县城的广济寺互为东西大寺,广济寺成为西大寺,大觉禅寺就是东大寺,但是原址已经毁了,寺内金光灿灿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殿宇宏伟,法相庄严,壁画精美,气势恢宏。大觉寺始原址建于辽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曾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观音道场,历经辽金元明清六朝,“东寺晓钟”也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宝坻八景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毁于战火,建国后又被辟为学校,逐渐荒落,仅存罗汉堂及十数间配房。大觉禅寺原址的绝大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寺中的“罗汉堂”还在,这也是宝坻唯一留存至今的辽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觉禅寺的历史演变与今昔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1. 辽代始建与早期发展 </p><p class="ql-block"> 大觉寺原址位于天津市宝坻区老城区东街,始建于辽重熙二年(1033年),初名不详。据记载,其建造历时五代僧人共120年才完成,是辽代重要的佛教建筑之一。 </p><p class="ql-block"> 历经金、元、明、清多代,曾多次毁坏与重修。至1983年,仅存罗汉堂及十间配房,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 近代迁移与重建</p><p class="ql-block"> 原寺因城市发展需要,于2014年完成迁移重建工程,新址位于宝坻区京津新城玉佛宫西侧,毗邻津蓟高速。新寺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7.72万平方米,投资达十亿人民币,建筑风格融合辽金时期的庄严与皇家寺院的宏大规模。 </p><p class="ql-block"> 新寺规划为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圣地牌楼、山门殿、观音圣像广场、大雄宝殿、大藏经楼等。核心景观为32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象征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与无量慈悲。</p><p class="ql-block"> 二、今昔对比与现状</p><p class="ql-block"> 1. 原址遗迹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原寺曾是天津重要的佛教场所,但因历史变迁仅存残迹。其罗汉堂等遗存反映了辽代佛教建筑的特色,成为研究北方佛教史的重要实物。 </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与地方文献中,原寺与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袁黄)的生平关联密切,增添了人文色彩。</p><p class="ql-block"> 2. 新寺的宏伟规划与未开放之谜</p><p class="ql-block"> 新大觉禅寺以打造“北方最大观音道场”为目标,设计融合宗教、文化与旅游功能,包括四大景区(寺前广场、观音广场、藏经楼区、花山果岭)和两条景观轴线。 </p><p class="ql-block"> 2014年已竣工,2025年5月1日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 3. 社会影响与期待</p><p class="ql-block"> 新寺的建成曾引发关注,预计每年吸引300万香客,但因开放延迟,实际影响力受限。部分远道而来的游客只能在外围短暂停留,成为当地一大遗憾。 </p><p class="ql-block"> 寺内规划的文化教育、禅修等功能若得以实现,或将推动天津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特色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新寺采用辽金建筑形制,结合皇家寺院的中轴对称布局,凸显庄严恢弘。观音圣像与香水莲池等设计,强化了观音信仰的视觉表达。 </p><p class="ql-block"> 期待其未来成为京津冀地区的宗教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天津大觉寺从辽代古刹到现代重建,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地方历史的变迁。原址的沧桑与新寺的未竟之局,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若未来开放,其宗教功能与文化价值或将进一步释放。</p> <p class="ql-block">大觉禅寺简介参考</p><p class="ql-block">(信众间需使用)</p><p class="ql-block">一、大觉禅寺简史</p><p class="ql-block">1、大觉禅寺始建于辽重期二年(公元1033年),原址位于今天宝坻,城区东街,现存罗汉堂和其侧面的配房。</p><p class="ql-block">2、《宝坻县志》、《日下旧闻》等文献记载,重熙初年,神情洪源长老白颍州来,卜于邑果之阳建弥陀舍,淡然栖迟,泯心入道、后授徒二人,跌坐而化。大众遵从佛制,为其举火茶捏,焚化竟日,”烈焰已绝,色身如故”。四众叹为神异,乃知是肉身菩萨,遂作龛供奉于佛侧。已而其须发再生,盈月则削。后,二徒传其法,度沙门五人。自是佛宫日广,香火弥盛,灵应遐迩。以上为大觉禅寺的缘起。</p><p class="ql-block">3、大觉禅寺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诸代,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学校。</p><p class="ql-block">二、大觉禅寺重建概况</p><p class="ql-block">1、2005年起,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数次来到宝坻,亲自为大觉禅寺重建选址在京津新城。</p><p class="ql-block">2、重建的大觉禅寺占地约48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朝圣区(即中轴线)主要建筑已于2019年基本建设完成。</p><p class="ql-block">三、重建后大觉禅寺的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自2025年1月3日起,大觉禅寺部分试开放,开放区域位于朝圣区(中</p><p class="ql-block">轴线)中南部,包括:山门殿、观音宝象塔、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客堂、禅堂、书院、素食中心、流通处等建筑,其中:山门殿、观音宝相塔、大雄宝殿可供信众祈福参拜。</p><p class="ql-block">2、大觉禅寺拟定于2025年国庆节期间正式开放,届时将举行正式开放仪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