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思想之友 胜过俗人万千——《刘文典评传》(韩笑著)读书笔记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  刘文典以其鲜明个性,为中国知识分子们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韩笑所著的《刘文典评传》以清晰的脉络,按时间顺序全面展现了刘文典跌宕起伏的一生,塑造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民国文人形象。全书通过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叙事,还原了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格魅力的刘文典,既呈现其作为“逍遥墨客”的洒脱,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文典的生平轨迹与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该书从刘文典18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殷实家庭开始,叙述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与西方思想启蒙,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并拜入章太炎门下研习国学,后投身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书中着重描绘他在北大、清华及安徽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期间与胡适、陈独秀、陈寅恪等文化名流的交往史和他的学术贡献,如校勘《淮南子》《庄子》等古籍,撰写《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文典狂傲性格与精神风骨</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文人都有个性,刘文典特立独行的个性更加鲜明:他自称“第二个庄子”,敢斥军阀蒋介石,痛批沈从文“连标点都不会用”,却对陈寅恪、吴宓等学者推崇备至,乃至有了作者“得一思想之友,胜过俗人万千”的感慨。书中既展现其狂狷不羁的一面,也揭示他坚守学术独立与民族气节的底色,如抗战期间拒绝为日伪政权效力,称“发夷声为耻”。书中也没有不回避刘文典的缺点,这些也都是他特立独行个性的组成部分,如嗜烟、好酒、生活散漫,同时也展现他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对古籍研究的执着,以及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既是“二云居士”(嗜云腿与云烟),也是在困境中坚持学术传承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文典在时代洪流中的矛盾与挣扎</p><p class="ql-block"> 刘文典经历了痛失爱子、亲人死于战乱、学术研究受阻等这些人间悲痛,和普通人一样,最终染上鸦片瘾。他在西南联大因生活所迫兼职讲学却遭解聘,晚年在“整风运动”中遭受批斗,一代狂士在时代浪潮中走向落寞。</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部系统梳理刘文典生平与思想的学术著作,阅读后掩卷而思,它对今天的当下还有什么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从书中我可以看到,刘文典以“用西方方法研究中国古籍”的治学路径,开创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先河。他在校勘《淮南子》《庄子》时的严谨态度与方法论,书中展现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精神,与当下学术界浮躁之风形成对照。时下正在赞扬最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执行导演和编剧饺子能耐得住五年沉寂,这与刘文典先生“费十年精力,著成《庄子补注》十卷”又怎能同日而语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识分子风骨的镜鉴</p><p class="ql-block"> 刘文典在强权面前坚守“大学不是衙门”的宣言,痛斥蒋介石的勇气,以及抗战期间拒绝为日伪政权服务的气节,凸显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在当代社会,这种不媚世俗、不畏权势的精神,对重塑学术伦理、守护思想自由具有警示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理念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作为安徽大学首任校长,刘文典主张“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其教育思想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诟病,如行政化与学术自主的平衡等形成呼应。书中对他办学实践的剖析,为反思现代大学治理提供了历史参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南联大精神的当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作为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的代表之一,刘文典的故事是联大“刚毅坚卓”精神的缩影。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重温这一代学人的坚守,有助于激发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刘文典评传》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面映照时代与人性的镜子:真正的学术精神,在于超越功利的追求;真正的知识分子风骨,在于对真理与良知的坚守。这种精神遗产,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