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约1959年,全家福合影。左起:妹妹、我、姥姥、妈妈、小琨(二伯父之女)、奶奶、父亲、弟弟、爷爷)</p> <p class="ql-block">2024年,孙女与奶奶</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8日,上午看了朋友转发的小文《我家的四代女性 从传统走向现代》,作者宋美娅,原中国妇女报编委,77届大学毕业生。文中对姥姥、妈妈、女儿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慨,真实且同感,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加上与作者同为媒体人和同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轨迹,令我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自己和蔼可亲的姥姥、健在的百岁妈妈,再联想到正在国外求学的孙女,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的勤劳奉献的美德而感动,更为新一代女性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奋斗精神点赞。</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姥王荣(1896 - 1979),辽宁省北镇县人,祖籍山东。太老爷家系北镇县城菜家,住县城马家胡同,太姥爷为某江南大户种菜谋生,1945年光复(日本投降,伪满洲国灭亡)后,大户家返回南方,并将菜地赠予相处融洽的太姥爷,1948年北镇县解放,因有一亲戚在农会工作,太姥爷家被幸运划定为中农成份,妈妈解放后的工作也因此躲过一劫,终身受益。老爷赵玉璋,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北镇县中学教师,姥姥出身北镇县从商的大户人家。姥姥面目慈祥,性情温和,为人宽厚,大眼,小个,裹小脚,勤于家务。1947年秋,我出生于哈尔滨,1948年夏_1949年春,父母的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从吉林迁至长春,姥姥也于1949年秋与我们一起在长春生活,因为我是长子,姥姥一生对我百般呵护照顾。听妈妈说,1950年姥姥曾带着4岁的我回过一趟北镇县老家,可惜我巳无半点记忆了。五、六十年代,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父母每周六天在大学从事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弟弟1951年出生,妹妹195 3年出生,爷爷、姨(1950-1954东北师大附中高中,1954-1958东北师大本科读书)一段时间也与父母同吃同住,全家7口人的吃喝及照顾3个孩子的繁重家务全靠姥姥一人承担,姥姥十分勤快,家里明亮干净,一尘不染。姥姥擅长烹煮东北家常菜,周日包饺子,烙馅饼,冬季包粘豆包,家常便饭,其乐融融。1958年,居委会组织煮大米饭出饭率比赛,姥姥居然荣获优秀奖。1960-196 2年困难时期,姥姥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贴大饼子,煮玉米面粥,每天还偷偷给正在初中读书的我烙白面小饼,第二节下课中间操时吃上几块,填饱肚子。姥姥每天每顿饭都最后一个人吃,吃光所有剩饭剩菜,决不浪费一粒粮食。姥姥说一口东北话,一直把火柴叫“取灯”。姥姥与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从不与任何人吵架斗气,夏天常常在院子树下坐在小板橙上,一边纳鞋底,一边与邻居大妈们唠家常话。姥姥最喜欢逛公园,长春市的南湖公园、人民公园、胜利公园她都去游览过,小脚一点也不影响她走路平稳快捷。最幸运的是文革期间,1967年妈妈带姥姥去北京墨兰姨(妈妈姑家的女儿,1957-1958年从老家来我家居住,1958年招工进北京有线电子管厂工作)家旅居一周,逛了颐和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名胜古迹景区,她高兴地说,这辈子没白活,值了!1962年,姨妈有了孩子,姥姥又去姨家操劳,1970年随姨家去吉林市郊农村插队落户,过了二年艰苦的农村生活。大约在197 3年,姥姥在长春二商店附近被一辆自行车撞倒骨折,从此身体越来越差,1979年因为肺部感染病逝,那时我正在外地上大学,未能回长春见姥姥最后一面,实为终身遗憾。</p><p class="ql-block"> 202 5年,妈妈今年9 9周岁,北方人称百岁老人。妈妈现在身体健康,精神抖擞,与弟弟家同居大连,颐养天年。妈妈赵克,原名赵蕴芝,1926年9月出生于北镇县,自幼身体健康,圆脸大眼,品学兼优兼优,生活无虑无忧,1944年锦州国高毕业,任县小学教师,1946年春与父亲赵洪结婚,1946年6月,参加长春共产党地下学运工作,妈妈在长春百货大楼经营一家草原书店,一面销售进步书籍,一面联络革命人士。1947年夏,父母撤至东北解放区哈尔滨,妈妈参加东北局城工部组织的土改运动。1948年夏,进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老妈一生心胸坦荡,工作任劳任怨,热爱生活,照顾家庭。五、六十年代,妈妈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周六晚上骑车去大学参加图书馆党支部会议,妈妈年轻时精神唤发,美丽大方,衣着整洁,认真工作,严格律已,一丝不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1956-1957年,去武汉大学进修图书馆学,充实自己。1969年,父亲蒙冤隔离受审,我与妹妹去农村插队落户,弟弟回北镇老家养病,家从三室标准大房搬至一间十几平米的单身公寓小屋,妈妈毫不气馁,更无畏惧,一个人独立生活工作。记得1969年春节,我从九台县卡伦公社回家探亲,途经德惠县米沙子镇市场,买了一只大鹅,妈妈下厨炖了一大锅鲜美鹅肉,我们娘俩吃了一顿大餐,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春节。1970年,妈妈坚定地走干部下放的五、七道路,去通榆县檐榆公社插队落户,认真从事下乡干部的五七连工作。1972年,又一个人重回到东北师大图书馆并担负单位领导工作,从1948年做图书馆借阅管理员,1953年入党,历任选购组组长、秘书、常务副馆长,兼任吉林省图书馆协会理事,她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大学图书馆事业,20 19年,妈妈荣获建建国70周年纪念奖章,2021年,妈妈又荣获建党100周年纪念奖章。1986年妈妈离休后,多次随父亲去全国各地讲学,参会,旅游观光,老年生活丰富多彩。2015年秋父母重返并定居长春,妈妈游走东北师大校园,东北师大一教、四教宿舍原址,桂林路商业区,长春百货大楼,南湖公园、动植物园,参观宏伟的省图书馆新楼、闻名世界的长春国际雕塑公园等地,令她无比兴奋与激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可叹可悲的是妈妈那一辈人,包括亲人、老友、同事几乎都见不到了,不过,在人生九十岁高龄后,重温解放后在长春近四十年的难忘时光,目睹长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她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夕阳红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天,妈妈兴致勃勃地跟随弟弟去欧洲多瑙河邮轮旅游十天,实现了人生的出国梦,震惊旅游圈,让老年生活大放光彩。同年夏天,妈妈去北京、长春、北镇县访亲探友,秋天,参加辽宁师范大学老干部重阳节活动,与校领导共切生日蛋糕,庆祝98岁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2025年伊始,妈妈每天仍然保持乐观心态,合理饮食,少吃多餐,保证睡眠,规律生活。白天坚持散步,晚上观看电视,热衷于看全国蓝球甲级联赛直播现场,时常会即兴发表个人见解。每周她都或乘地铁逛逛商场,或乘私车游览大连市内的公园景区,每一天都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祝妈妈健康长寿,妈妈加油,向百岁人生前行。</p><p class="ql-block"> 我的孙女2005年秋,出生于北京,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孙女从小就生活在小康家庭和现代化的文明社会环境之中,4岁学弹钢琴,5岁学英语,6岁学跳舞和轮滑,7岁学打高尔夫球,8岁学绘画,9岁学会了仰泳、蛙泳和自由泳,10岁学弹琵琶,12岁学打网球,13岁学帆船,14岁学滑雪,18岁练跳现代舞。孙女小学一年级就读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二年级至初中寄宿就读北京海淀外国语学校,其间曾去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度夏令营,二次赴美国交换学习小学生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习,高中(四年制)寄宿就读北京私立鼎实国际学校,2024年高中毕业后,收到美国七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 8月赴美开始大学本科留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孙女生性活泼、开朗,酷爱音乐、舞蹈,骨子里有文艺细胞,她是小学乐团的琵琶演奏手,体育也不错,游泳课考试免试,小学五年级,获百米自由泳比赛亚军。小学与初中学习成绩优异,外语、数学成绩突出,不过与她父亲的中学、大学成绩相比,离学霸水平差距不小。升入高中后,孙女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女性现代独立性日益增长,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常常一同逛街购物聚餐,交流思想,共享快乐。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外,热衷于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她参加的学校宇宙探索科学小组,与北京几大名校联合组队,一举夺得国际中学生宇宙科技表演大赛大奖。她的舞蹈天赋进一步发挥作用,出国留学前,几乎天天学跳快节奏的现代舞,出国留学后,仍然坚持,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与快感。在选择留学学校时,她的个人主见十分坚定,不去公认的公立大学,非要去小众的私立女子学院,选择互联网与艺术专业,令人惊讶。2024年8月至今,孙女赴美留学已经半年之久,感谢 5 G互联网,我们每周都有与孙女的视频通话,深感孙女的留学学习生活已经步入正轨,她的视角日益开阔,她的思考日渐成熟,虽然与我们相隔万里,虽然终将渐行渐远,但是我相信,孙女将永远与我们心联心,祝孙女的留学生活丰富多彩,祝孙女的人生成长道路宽广通畅。</p><p class="ql-block"> 写完文字,翻翻老照片,一张珍藏的太姥爷的全家福照片跃入眼帘,该照片拍摄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在赵家祖宅四合院内,共25人的全家福。“弥足珍贵的永久存留纪念; 美好时光的瞬间永恒;定格下 四合院内大家庭老少相聚. 欢声笑语的祥和喜庆气氛和场景;随着岁月流逝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漂泊的游子在外乡生活多年,萦绕心头的故土情. 思乡情....; “近乡情更怯”,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是故乡明”...... (摘自姨家妹妹的记录)。一张普通菜农的全家福合影,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谐的家庭,朴实的家风,严格的家教,勤劳的双手,姥姥与妈妈身处这样一个大家庭之中,何其荣幸也!再看看姥姥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头像照片,透出满满的慈详、宽容、无私,充满中国传统幸福感的老人。再看妈妈上世纪四、五、六、七、八、九十年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一个漂亮、美丽的坚强女人,本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心胸坦荡、饱经风霜、举止优雅的百岁女人。孙女在美国的生日照片,显示出独立自信的人格,努力奋斗的精神,一个向现代化世界前进的青年女性。</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是女孩,我的孩子是女儿,就真是五代女性了!如果姥姥健在,就就真是五代同堂了,但是没有如果。世界真奇妙,世界因女性而更加真美好。</p> <p class="ql-block">1944年,辽宁省北镇县,太老爷全家25口人合影(蕴芝_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姥姥人像</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合影(前排:妹妹、姥姥、弟弟。后排:姨、墨兰姨、母亲)</p> <p class="ql-block">1962年三、八节,东北师大图书馆女同志合影(前右二妈妈)</p> <p class="ql-block">父母金婚(19 96年大连市)</p> <p class="ql-block">2017年夏,母亲与到访的图书馆老友程雅茹阿姨(1925年生人)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欧洲邮轮旅游(2024年)</p> <p class="ql-block">2024年夏北京,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 北京亦庄开发区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