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1月29日久居老家永泰的三房以斌弟在杨谦益堂亲友群上传了二张祖坟碑文照片,碑文含有前所未闻的祖辈信息,可惜照片有点模糊无法全部辨清。</p> <p class="ql-block">这是杨家祖坟修复前的现场状况。</p><p class="ql-block">祖坟的修复是三房以斌弟为杨谦益堂家族做的一件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现场瞻仰先祖,缅怀祖恩之外,这二块墓碑更是仅存的研究杨谦益堂先祖的最可靠的宝贵文史资料,这是我弄清家谱中一些疑惑问题的最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2月1日上午我外甥贺文说他今日有空想去永泰瞻仰杨家祖坟,让我与永泰家人联系,到时引路提供方便。</p> <p class="ql-block">11点半左右贺文与以斌舅舅在永泰窑背上会合,一起瞻仰了杨家祖坟,并拍下了一组珍贵的照片传给我。</p> <p class="ql-block">永泰窑背上杨家祖坟地</p><p class="ql-block">左边是我高祖母杨张氏墓碑</p><p class="ql-block">中间是我曾祖母杨刘氏墓碑</p><p class="ql-block">右边是我三嬸娘(以斌母亲)墓碑</p> <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杨张氏墓碑照片</p><p class="ql-block">杨張氏是我父辈的曾祖母,是以字辈的高祖母,是庆字辈的天祖母,是庆字辈子女的烈祖母。</p><p class="ql-block">可惜墓碑底部有些文字被草土掩盖显示不全。</p> <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杨刘氏墓碑照片</p><p class="ql-block">杨刘氏是我父辈的祖母,是以字辈的曾祖母,是庆字辈的高祖母,是庆字辈子女的天祖母。</p> <p class="ql-block">我三嬸娘杨金氏墓碑,小时我称三嬸娘为三妈妈,其声音容貌我至今未忘。</p><p class="ql-block">我在<杨永家往事录 >中写有二段与三妈妈有关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刚解放时母亲带我回乡办事,到樟树永泰前街老屋我见到了三妈妈等亲友。大人在老屋后院大树下聊天时,有人还当场挤了杯人奶给我喝,老家人待客之盛情无人可比。</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南昌市教育局小学师资训练班找了一份工作。60年因妇科病在大姐的催促下进省妇幼保健院检查,查出子宫癌住院治疗。三妈妈也患此病与母亲同一病房成了病友,我家为母亲送加餐营养同时也会多带一份给三妈妈同享。几年后母亲同房病友先后离世,而母亲存活近半个世纪,多次去省妇幼保健院复查平安无事,母亲创造的癌病患者生存记录让医生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我六叔杨良应晚辈要求1984年凭记忆写下<杨氏家谱摘述>。</p><p class="ql-block"> 吾家籍属江西省新凎县夏塘(注:今新干县大洋洲镇),世居该乡塘西村。本地区因地势低洼,每逢夏季赣江涨水常为洪水所淹。父亲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国前一年迁居邻县境清江县(注:1911年迁居今樟树市)永泰镇,在该镇前街购置房屋大小近十栋。其最大两栋一栋装修为主屋计两大厅中八间卧室(注:此屋住长辈和老二家)。另学舍一大栋为吾兄弟读书作习之所,专聘老师一员住宿于此,教授相当今日小学课程,当时尚无小学之设立,此即谓之私塾,学舍后有庭院一大间。另一大栋与主屋隔壁连通,系新建,亦两大厅及卧室八间,前后各有厨房庭院等(注:此屋住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家)。</p><p class="ql-block"> 主屋大门对前街,后门临一小河,为附近农田灌溉之用,河水注入赣江,风景优美宜人。吾家上下数十人,每当夏季炎热时,晚餐后常聚后门小河边纳凉,除个人有事待理者外,均集聚于此闲话家常,座次长幼有序。吾兄弟课余曾习操琴吹笛等各种乐器,此时常偶奏一曲以娛家人。</p><p class="ql-block"> 主屋正大厅悬掛大匾三面,一为“杨谦益堂”,系父亲建立者,训示子孙谦受益之意;二为“五代同堂”,因曾祖母在世时,长兄庆生一子名以仁,共计五代,时为民国八年;三为曾祖母高寿至九十五岁时,县政府层报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颁“乡里矜式”大匾,表扬曾祖母寡居菇苦抚育子孙成人,光耀门庭之事绩,是皆应傳至我杨门后代之光荣事绩。</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从未拜识,仅闻父亲言,三十余岁时家贫外出谋生,值太平天国作乱(注:太平军占有江西八府五十多县在1856-1857年),为乱军所掳,以后杳无音信不知所终。曾祖母虽家道贫困,仍纺织抚育子女各一,享年九十六岁。丧礼极为哀荣,时吾年八岁,故能记忆当时盛况。</p><p class="ql-block"> 姑祖母适邹姓,享年九十有余。祖父讳寅階,字侍凤,享年八十一岁,曾习书文,但为家中生计弃学从商,后至四川成都经营药材颇为得利。祖母刘氏享年八十六岁,亦曾赴成都协助商务,育子一女二。为返乡侍奉曾祖母,不久即携父亲姑母等三人回原籍,以慰曾祖母远念。</p><p class="ql-block"> 姑母一适邓,一适龚。父亲讳文炳,字怀宗,号子伦,忠厚本份乡里无不尊敬仰慕,常为人排难解纷尽皆信服。教子甚严,故吾兄弟均能热诚服务社会国家。父幼年攻书,县试录取为秀才。因祖父远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远离,乃放弃乡试,在家专诚侍奉长辈,享年六十八岁。母亲刘氏温厚贤德亲友称道,享年六十一岁。当时因祖父在四川经商,乡里咸称吾家为”川客”,远近闻名。杨谦益堂则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 母亲育子女十人,因家道宽裕,故母亲分别雇乳娘哺育各子女。长兄清,法政专校毕业,曾任高等法院院长,嫂刘氏,后又娶王氏一共育子女七人。二兄城,交通大学毕业,曾任铁道部科长及青岛材料处长,嫂熊氏,子女二人。三兄杏伟,上海法政学院毕业,曾任军法官,嫂金氏,子三人。四兄永,交通大学毕业,曾任江西省督学,嫂卢氏,子女七人。五兄自新,交通大学毕业,曾任高中教员,嫂唐氏,子女三人。吾行六,先在大同大学肄业,后考入海军军官学校及海军参谋大学毕业,曾留学美国习人事管理,曾任海军总司令部人事署海军少将署长,妻肖凤淳厚贤淑,子女五人。七弟葭,成都大学毕业,体弱不幸早丧。大姐适周,子女三人。二姐亦适周,子一人。三姐适邓,子二人。上述兄妹除四、五兄外,现皆殁。诸侄子女大半受完高等教育,其中四兄之子以鸿侄,现留学美国攻物理博士近将完成。以琨儿获美国化工硕士。其它子侄日后获得学位及在事业上大展鸿图者,必大有人在,是皆我杨门之幸也。</p><p class="ql-block"> 上述各侄甥辈中 ,现在台湾者,计有大兄之子以礼以智,以礼服务铁路局,以智服务高雄市政府,育子四人。大姐之子周咏生服务省公路局,育女一人。三姐之子郑建伟服务法政界,子女四人。吾子女五人,长子以琮,媳刘鸿兰,女一人,服务交通界。次子以琨,媳张霭雯,子二人,服务商界。寡居大女水泉,子二女二,现居大陆。二女以兰,婿王左元, 女二人,近已移民美国。三女以琼,服务税务界,婿何俊民,女一人。</p><p class="ql-block"> 因以琨儿向吾索阅家谱,足见其关念杨氏历代宗亲情形流露孝心,奈吾手无资料,且又无法蒐集,乃凭记忆所及摘述如上,以供吾后代及亲友查考之需焉。</p><p class="ql-block"> 杨良谨志</p><p class="ql-block"> (注释:1984年元月)</p><p class="ql-block">附五代同堂系统表</p> <p class="ql-block">六叔编制的五代同堂系统表</p> <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我六叔杨良六嬸肖凤首次回大陆探亲,返台之前在南昌远望宾馆宴请家人,餐后与四房杨永家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大妹、我妻、大姐、六叔、我母亲、六嬸、二姐、二姐夫,我席地而坐。</p> <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我六叔杨良携妻肖风和次子以琨回乡探亲与杨家亲人在永泰前街祖屋门前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水泉长媳、水泉长女玲清、水泉、表哥周瑞吾、妻肖凤、杨良、以斌、以斌妻邓细女、以仁、以琨</p><p class="ql-block">后排:大嫂陈燕、表嫂裴丽清、以英丈夫周抱孙子、以英、以武</p> <p class="ql-block">长房杨清家有8个儿子2个女儿因历史原因分散多地,除大女以英外,居住徐州、台湾等地其它人一直与江西杨家人没有往来联系。四房杨永夫妻俩落实政策后,1976年作为江西杨家人代表首次前往徐州,看望了清莲嫂子和晚辈以信、以忠、以勇、以立、以英及家人,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杨家三代20人大团聚的全家福照,弥补了杨家长辈迟到31年对徐州晚辈的亲情关爱。</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我们建立了杨谦益堂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2021年通过杨谦益堂微信群,各房各家积极参与完成了信息和照片收集传递工作,让我顺利完成了美篇版杨谦益堂全家福上、下二集的创作与发表。之后又在四房保定家人陈航、六房长沙家人李智俊帮助下顺利完成了纸质版<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谦益堂家人录及全家福</span>相集的编辑、印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杨谦益堂各房以字辈家庭情况统计表</p> <p class="ql-block">长房长孙杨庆高夫妻俩2023年10月下旬来昌探亲时,准备前往徐州看望叔辈及兄弟姐妹,得知徐州联系人以立因病不幸离世而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直到与以勇家杨昆联系商定后,2024年9月下旬庆高夫妻俩专程前往徐州,看望七叔杨以勇、嬸芦德瑾,并与徐州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共述血肉亲情,留下了十分珍贵的18位亲人合影,了却长房三代人长达80年难以忘怀的思念与牽掛。</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下旬长房长孙庆高夫妻俩专程前往徐州,看望七叔杨以勇、嬸芦德瑾,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p><p class="ql-block">长房杨清的七儿以勇1939年3月生人,今年86岁了,我遥祝以勇兄好好保养,开心快乐,家庭幸福,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五房长女以桃回国探亲,约我21日到南昌贤侄涛根家一块见面相聚。得知以桃姐是一人从美国飞到香港,又一人从香港到广州,86岁老人一人跨国独闯让我们非常敬佩,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以桃姐(1937年4月生人)身材虽瘦小,可精气神特好且思维敏捷连我都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按世卫组织新的划分标准,以桃姐虽已在老年人80~99岁范围之内,但以桃姐生活完全自理,且能单独走南闯北,完成有些中年人都有点困难的任务,确实是当代健康老人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2020年国庆节五房以霆、以洪兄弟及庆字辈家人前往塘西老家寻根问祖与村民留下了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老村长杨青如、以斌、村民杨才根、以洪、以霆、村民杨瑞洪、村民杨竹根</p><p class="ql-block">轮椅后二人:村书记刘水平、村主任彭国平</p><p class="ql-block">后排:村民杨细芽、村民彭跃、村民杨菊如、杨庆辉、许颖云、杨庆刚、杨庆元</p><p class="ql-block">五房以霆(1948年7月生人)退休后热心杨谦益堂各房的联系沟通,为这次重修家谱付出了不少心血,作出了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节期间五房长子以泉家的庆波、庆融祖孙三代前往塘西寻根问祖,与杨家村杨青如老村长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长房杨清长沙后人庆高庆湘二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房杨杏后人以斌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和家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1983年7月以鸿弟暑假归国探亲,家人团聚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五房杨自新和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六房杨良和台湾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千年不绝;饮水思源,万古长新。</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国庆假期我家三代寻根问祖来到永泰前街,当地老人得知我们寻找川客老屋热心带路前往。</p><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杨谦益堂祖居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屋前面的空旷地是拆除的一幢祖屋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因塘西常遭水患,交通又不方便,1911年初我祖父杨文炳操办把家由新干塘西村迁往樟树永泰前街。</p><p class="ql-block">1911年3月我父亲在永泰前街出生,我祖父给其取名杨永。</p><p class="ql-block">1941年上半年我家由泰和搬回永泰,1941年8月我三姐在永泰出生,1944年4月我在永泰新屋出生,日本投降后1945年底我家由永泰迁居省城南昌。</p><p class="ql-block">我家在永泰祖屋住了4年之久,比我大10岁的以莺姐(7一11岁)对这段生活有很多回忆。她说永泰前街有二幢大屋,一幢老一幢新,都是二厅三进双层结构,厅前有天井,祖父杨文炳和老大杨清住老屋,老三杨杏伟、老四杨永、老五杨自新、老六杨良等四家住新屋。老屋后面有厨房有院子,所以全家人吃饭都在老屋,前厅是祖父与其儿子们,还有得宠的孙辈如三房以文和我大姐,后厅是家中女眷和小孩。全家在一起吃饭人多时要开四桌。大姐记得祖父住的房间里不仅存放粮食,还摆了一口大缸,缸中盛滿油,油里浸泡着腊鸡腊肉和腊肠,做饭时佣人按主人吩咐割点肉肉做菜。前厅的菜比后厅的稍好些,三房以文有时还额外享受小灶待遇,大姐坐在祖父旁虽感不公,但不敢声张流露。祖父不仅掌管家族经济大权,且连手纸肥皂之类小物件也不放过。大姐记得拉巴巴擦屁股还得找祖父要纸……。</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我在永泰前街新屋出生,也得到过祖父的抚慰关爱。大姐说父亲得知母亲生了男孩,当时在老屋新屋之间的过道里高兴得又蹦又跳手舞脚蹈。前面连生四女,终得一子能不高兴吗!</p> <p class="ql-block">祖屋的阁楼与天井</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祖屋的木质雕花构建历经百年沧桑仍完好精美。</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杨谦益堂祖居老屋</p><p class="ql-block">除了前面所述的三块匾,我大姐说在永泰正街祖屋里还挂有一块匾,上面题啥字她不认得也不记得,但她记得母亲说过这块匾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送的。熊主席是南昌安义人,在江西主政10年(1931.12一1942),后调国民政府国防部任职,不知我杨家何人与他有如此交情。</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贤侄庆高说:他祖母(刘清正)曾说过,二祖母(二房杨城之妻熊大蘭)是当时省长熊式辉的亲侄女。听到叔侄关系让我茅塞顿开,我觉得这匾应该是熊省长1942年卸任之前送出的顺水人情。所以有关第四块匾的疑惑也弄明白了。</p><p class="ql-block">第四块匾出现的时间应该在我六叔离开永泰祖居地之后,因六叔的<杨氏家谱摘述>中没有关于这块匾额的文字记述。</p><p class="ql-block">令人难过的是这几块彰显家族荣誉的匾额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邻居周家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听永泰正街周姓邻居说:祖屋小街对面二间铺面也是川客家的,我祖父将它分给了我姑婆。</p> <p class="ql-block">祖屋后门的果树和小河见证了当年杨家五代人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祖屋后门的小河塘依然碧波荡漾川流不息,后院的果树依旧枝繁叶茂年年结果,但当年后院的热闹景像却难于重现。</p> <p class="ql-block">六叔的<杨氏家谱摘述>中对此有段描述:主屋大门对前街,后门临一小河,为附近农田灌溉之用,河水注入赣江,风景优美宜人。吾家上下数十人,每当夏季炎热时,晚餐后常聚后门小河边纳凉,除个人有事待理者外,均集聚于此闲话家常,座次长幼有序。吾兄弟课余曾习操琴吹笛等各种乐器,此时常偶奏一曲以娛家人。</p> <p class="ql-block">祖屋后院果树结的大柚子十分甘甜多汁。</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初四房长子三代寻根问祖在永泰正街祖居后门的果树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每一步寻根的脚印,都承载着对先辈的缅怀与敬仰。</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底四房长子又到杨家的祖居地新干县太洋洲塘西杨家村访亲寻祖。之前我与塘西贤侄杨涛根家人有多次往来,想弄清楚塘西杨家先祖的经历是我们的共同愿望。</p> <p class="ql-block">塘西杨家村村口这棵公元1763年栽下的古樟树相伴我杨家祖辈二百六十多年之久,村口古井圈上还有依稀可见的杨氏、乾隆年制字样,可见乾隆年间(1736-1796)我杨家先祖就早已迁至塘西开基立业发家繁延,并逐渐形成数个分支。饮水思源,认祖归宗,我们川家分支虽在1911年迁出至永泰,之后又远散全国多地,川家游子无论到那都永远不会忘记我杨氏先辈的祖居地塘西。</p> <p class="ql-block">杨氏先辈种植的樟树历经沧桑已长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古树和古井见证了我们杨家先祖迁至塘西艰苦创业的年代,也见证了我们川家走出去发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记述了我们川家迁离塘西的前因后果:吾家籍属江西省新凎县夏塘(注:今新干县大洋洲镇),世居该乡塘西村。本地区因地势低洼,每逢夏季赣江涨水常为洪水所淹。父亲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国前一年迁居邻县境清江县(注:1911年迁居今樟树市)永泰镇,在该镇前街购置房屋大小近十栋。</p> <p class="ql-block">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捐款名单</p><p class="ql-block">修建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共有260多位杨姓族人、亲友捐款。</p><p class="ql-block">我们川家分支虽于1911年初从新干大洋洲塘西村迁至樟树永泰镇前街。但饮水思源,杨谦益堂的根仍在塘西。我这个川家游子也应为塘西杨家村的建设尽份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捐款建成的塘西杨家村民活动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杨家先祖留下的古樟、古井相伴。这幢二层小楼也成为村民集会议事、文艺活动、迎宾接客、红白喜事等的最佳场地。</span></p><p class="ql-block">活动中心这憧二层小楼是由贤侄涛根、老村长青如、杨家亲友共同选址,设计,集资、施工建造而成,彰现我杨氏家族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良好家风。</p> <p class="ql-block">这次寻根问祖之行拍下了塘西杨家族人五代同堂的珍贵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杨子龙、杨灵梦小宝、杨灵梦大宝、杨欠根曾孙、杨紫涵、杨紫贝</p><p class="ql-block">二排:杨九根、杨欠根、陈菊英、万玲玲、杨以鹏、杨涛根、杨青如、杨海燕</p><p class="ql-block">三排:杨正春、聂霞、爱红、冬女、杨喜英、兰英、傅菊梅、杨志平、杨峻</p><p class="ql-block">四排:杨春华、聂平光、杨小群、杨敏、杨保辉、陈晓、阮晓东、杨小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侄涛根的父母我塘西杨氏冬元兄与彭玉秀嫂遗像</span></p><p class="ql-block">塘西杨氏先辈云发养育了六个儿子:</p><p class="ql-block">长房杨细元</p><p class="ql-block">二房杨桂元</p><p class="ql-block">三房杨冬元妻彭玉秀</p><p class="ql-block">四房杨火元</p><p class="ql-block">五房杨芳元</p><p class="ql-block">六房杨顺元</p><p class="ql-block">冬元、火元六兄弟与我是塘西杨姓同支后代,与我以字辈是同辈,我高祖之前与冬元、火元的先祖应该是一家。</p><p class="ql-block">樟树三皇宫原主持贤侄女杨涛金曾回忆,新仁婆婆曾说过冬元与川家是同一支。</p><p class="ql-block">盼望涛根贤侄抓紧时间主持收集整理塘西杨家族谱工作,涛根不搞今后就更没人能搞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设家宴接待杨家亲人,四张桌子一摆,涛根的新屋客厅都嫌小了。</p><p class="ql-block">我想冬元兄、玉秀嫂看到杨家晚辈欢聚一堂的热闹场面应该心满意足。</p><p class="ql-block">家宴当天冬女、菊梅、志华送来了鸡,保辉送来了甲鱼和黄鳝。春华、志平负责主厨,冬女、喜英、兰英、保辉、文华、菊梅等亲友帮厨,志华负责采购。一声令下,蜂湧而上,如此齐心协力,家和万事兴,啥事办不成做不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品丰富,厨艺精湛,我品尝到了甲鱼、鳝鱼、鸡、鸭、鹅、牛排、肉丸、鱼块、野菜等地道的老家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家宴主桌除我俩外有贤侄涛根侄媳菊英、侄孙杨峻、侄孙女婿阮晓东,还有老村长杨青如,以及乡贤杨小康、聂平光、杨欠根等。</p><p class="ql-block">承蒙厚爱按排我俩坐主桌嘉宾席位,侄孙热情洋溢的家宴开场白更让我感受到杨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通过杨家微信群可看到咱塘西杨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学霸、能人、乡贤、名人、专家不断涌现实在令人高兴。</p> <p class="ql-block">餐后贤侄涛根陪我们在村里游览,指着眼前这幢老屋说是子伦相公家,根据老屋具有明显明代梁架结构特点,涛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估计这幢老屋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据涛根贤侄回忆杨家村原有四幢老屋,分别属川客家、子伦相公家、涛根家,还有一家是在樟树开药材店。川客家和子伦相公家因地多土改时被划为地主。</p><p class="ql-block">我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说:父亲讳文炳,字怀宗,号子伦,忠厚本份乡里无不尊敬仰慕,常为人排难解纷尽皆信服。教子甚严,故吾兄弟均能热诚服务社会国家。父幼年攻书,县试录取为秀才。因祖父远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远离,乃放弃乡试,在家诚侍奉长辈,享年六十八岁。母亲刘氏温厚贤德亲友称道,享年六十一岁。当时因祖父在四川经商,乡里咸称吾家为"川客",远近闻名。杨谦益堂则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涛根说的子伦相公其实就是我文炳祖父,我祖父杨文炳/字怀宗/号子伦是晚清秀才,也就是说这幢古旧老屋也是我川客家的祖屋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在村里寻找前辈踪迹。这位是海林长子杨瑞鸿,海林与我同辈,瑞鸿比我小6岁。</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父母在世时多次提到过老家海林、贵庭的名字,应该都是很亲的杨家族人。</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说,当年川家还专门出钱修建了一条由塘西通往永泰街的石板路,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自小到大,除外地读书几年,31岁以前基本生活在塘西杨家村,经常与伙伴去川屋玩耍,所以对我家塘西祖屋结构状况非常了解。加上35岁以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具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得知我从没看过塘西祖屋,便为我讲解川家祖屋结构情况并很专业的画出了平面图,川客塘西祖屋(乡里人也称其为川屋)便在我眼前清晰呈现。</p> <p class="ql-block">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门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门在前边第二座三层楼门前位置。川屋是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是平房结构,中间大天井,两侧一边是厨房餐厅,另一边住帮工佣人。第二、三进为二层楼结构,屋子中间大客厅,两侧是房间,二、三进均有天井。屋内木质雕花构建精致完好。</p><p class="ql-block">1911年川客举家迁移永泰,祖屋转同姓族人,土改时川客祖屋分给四家居住,2000年后被拆除改建新楼,若能保存至今川屋应该是有品位的古民居。祖屋西边是占地面积和祖屋差不多大小的学舍,前面操场,后面学堂。学舍的西边就是三角塘。</p><p class="ql-block">文革时父亲回乡监督劳动改造开始住在川客祖屋内,得到杨姓乡亲格外关照。有领导认为不利改造,便将父亲迁到甘泉大队澄家坊劳动改造,其实陈姓乡亲对我父亲也很关照,所以父亲落实政策回昌后仍不忘帮澄家坊办事。</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因接受监管劳动五叔杨自新在川屋也住了几年,大嫂陈燕也在川屋住了几个月。</p><p class="ql-block">劳动改造时能得到乡亲关照,与解放前父亲在塘西兴办庆丰农场有关。当地乡坤希望我父亲做好事,父亲便在塘西的西面大前城买下数拾亩荒地,出钱委托杨芳元及几位杨姓族人管理农场,办场几年我父亲只有付出,没有收益,结果土改时因农场划为地主成份。父亲花钱买了顶地主帽子戴,所以乡亲都认为我父亲实在冤枉而同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落实政策时有关部门按照当年我父亲主要收入来源是省督学工资而将地主更正为伪职员兼地主。</p> <p class="ql-block">贤侄涛根收藏的杨家先人杨元达留下的<梁孟高风>匾额。</p><p class="ql-block">匾上题字梁孟高风之典故:东汉梁鸿家贫好学,与妻孟光隐居山中,以耕织为业。夫妻守贫高义,相敬如宾,传为嘉话。后以"梁孟"为对人夫妇的美称。</p><p class="ql-block">此匾显示进士出身的同乡伍绍诗,当年在四川顺庆府營山县任知县,杨元达花甲之庆时伍绍诗送的祝寿匾。杨元达先辈当时也许有一官半职,或是有身份地位的乡坤。</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庆贺杨元达花甲之匾,按民俗庆生做九不做十,杨元达为1781年出生,比我高祖母张氏(1825-1922)还大44岁,推算估计是我杨谦益堂以字辈的列祖辈。</p> <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杨张氏墓碑照</p><p class="ql-block">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回到本文的主题,开始研究这二块墓碑,我将采用分段阅读祖坟碑文方法,并引用六叔写的<杨氏家谱摘述>,以及杨家亲友的回忆,结合碑文内容进行评述,帮助亲友们了解杨家人的家族史,及传承杨谦益堂的良好家风。</p> <p class="ql-block">母命生于前清道光乙酉年十二月初八日殁于民国十一年壬戍夏历六月二十日亥时寿终内寝享寿九十有八岁卜取本年夏历十月四日午时开山十一月初九日寅时行棺申时安葬永泰窑背上莲台山之阳穴作寅山申向坤O分为佐此地横宽四丈五尺直长十一丈</p><p class="ql-block">寿终正寝:男女丧用,男称"正",女称"内"。</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生于1825年12月8日,殁于1922年6月20日,享寿98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高祖母的寿终内寝是一种极大的福报,一个人能够在家中安详地离开人世,不需要他人的伺候,不给子女带来负担,这种体面的离世方式被视为一种高寿的象征,反映了一个人生前的积累和修养。</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9日安葬于永泰窑背上莲台山。</p> <p class="ql-block">前大总统徐褒扬百岁五世一堂题赠</p><p class="ql-block">乡里矜式匾额清旌表节孝诰封宜人</p><p class="ql-block">古代对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p><p class="ql-block">乡里矜式:乡间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榜样或楷模。</p><p class="ql-block">旌表节孝:是指表彰那些守节和孝顺的人,特别是节妇和孝子。这是古代统治者用来推广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位时间1918年10月~1922年6月,先后为杨家颁赐了<五代同堂>、<乡里矝式>二块匾额,以表彰我老杨家的家风优良、守节孝顺、治家有方、人丁兴旺、乡间榜样。</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在世时,1919年长房以仁兄出生为五代,颁赐<五代同堂>匾额。另表彰曾祖母寡居菇苦抚育子孙成人,光耀门庭之事绩,颁赐<乡里矜式>匾额。</p><p class="ql-block">•我六叔的<杨氏家谱摘述>详细记述了三块匾额,除了这二块还有我祖父建立的<杨谦益堂>匾额,训示子孙后代满招损、谦受益的做人道理。</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享受诰封宜人称谓的分析:诰命在古代是皇帝专门用来赐封官员的御用文书,五品到一品官员受封称之为"诰",九品到六品受封称之为"敕"。诰封宜人是对五品官员家属的赏赐头衔。</p><p class="ql-block">古代五品官员相当于现代的厅局正级官员。我高祖母离世时子孙后代官职还没达到这个级别。</p><p class="ql-block">我认为碑文诰封宜人称谓应该与我高祖母在世时荣获民国大总统颁赐的二块匾额有关,乡间能获此殊荣者比五品官员还罕见。</p> <p class="ql-block">显妣杨母张太之墓</p><p class="ql-block">父为考,母为妣。</p><p class="ql-block">"显": 突出赞颂故人的生前成就和社会地位,象征着家族声望和个人荣耀。常用于立碑人的显赫长辈。</p><p class="ql-block">"先":常用于立碑人的平凡长辈,虽无显赫地位但拥有道德价值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墓碑铭文中"太"是对母亲的尊称。</p><p class="ql-block">墓碑上的字寓意深远,既缅怀亲人,又表达对逝者的敬仰,是我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孤哀子 侍凤 </p><p class="ql-block"> 正媳 刘氏/付媳 闵氏</p><p class="ql-block"> 孙 怀宗/怀元/怀玉</p><p class="ql-block"> 孙媳 刘氏/解氏/康氏</p><p class="ql-block"> 降腹孙 怀昭 孙媳 黄氏</p><p class="ql-block">在旧时丧礼中,如果父亲去世,称为"孤子";如果母亲去世,称为"哀子";如果父母皆去世,则称为"孤哀子"。</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子女本应为父母服三年之丧,但如果子女已经过继给他人作为嗣子,则服丧期限由三年降为一年,这种情形的子女被称为"降服子"。</p><p class="ql-block">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尊重和敬畏,还体现了家族关系的称呼习惯。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碑文显示我曾祖父侍凤娶有二妻,正刘氏、付闵氏,刘氏生了怀宗/怀元/怀玉。</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记述:祖父讳寅階,字侍凤,享年八十一岁,曾习书文,但为家中生计弃学从商,后至四川成都经营药材颇为得利。祖母刘氏享年八十六岁,亦曾赴成都协助商务,育子一女二。为返乡侍奉曾祖母,不久即携父亲姑母等三人回原籍,以慰曾祖母远念。</p><p class="ql-block">可见六叔不知道四川成都还有个闵氏祖母和怀昭。估计是刘氏当年带着一子二女由成都回原籍后,我曾祖父再娶闵氏并生下怀昭。</p><p class="ql-block">长房孙庆高的祖母刘清正曾说过:当时杨寅階(即侍凤)等几位家人在四川经商,杨文炳等家人一直在塘西,并没去四川。杨寅階为支撑塘西家人生活,不是直接汇钱,而是常发来号称中药之库的四川药材让家人在樟树变卖获取收入。此举有助于樟树药材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樟树药都的形成我川客杨家也作出了一份贡献。</p><p class="ql-block">刘清正还说:杨文炳还有一弟弟,哥俩性格一文一武,弟弟跟隨父亲在川发展,也有一大家人,后也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刘清正所说的文炳的弟弟应该就是闵氏所生的怀昭,即碑文中的降服孙怀昭。</p><p class="ql-block">•碑文称侍凤为孤哀子,即认定其父母皆双亡,即我高祖母1922年6月去世时我高祖父已失踪多年便认为不在人世了。</p><p class="ql-block">•碑文中称怀昭为降服孙,应该在其父侍凤去世之前怀昭已过继他人或隨母闵氏改换门庭了。</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张氏1922年6月去世时,我祖父怀宗此时还只有刘氏一个妻子。</p> <p class="ql-block">曾孙 清/城/杏/永/菊/良/葭/毓/克/英</p><p class="ql-block">曾孙媳 刘氏/徐氏/金氏(草挡住左边显示不全)</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里详细记述了他兄弟姐妹:长兄清,法政专校毕业,曾任高等法院院长,嫂刘氏,后又娶王氏一共育子女七人。二兄城,交通大学毕业,曾任铁道部科长及青岛材料处长,嫂熊氏,子女二人。三兄杏伟,上海法政学院毕业,曾任军法官,嫂金氏,子三人。四兄永,交通大学毕业,曾任江西省督学,嫂卢氏,子女七人。五兄自新,交通大学毕业,曾任高中教员,嫂唐氏,子女三人。吾行六,先在大同大学肄业,后考入海军军官学校及海军参谋大学毕业,曾留学美国习人事管理,曾任海军总司令部人事署海军少将署长,妻肖凤淳厚贤淑,子女五人。七弟葭,成都大学毕业,体弱不幸早丧。大姐适周,子女三人。二姐亦适周,子一人。三姐适邓,子二人。</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五房杨菊即是后来改名的杨自新。</p><p class="ql-block">•曾孙媳按房排列应该是:长房刘氏、二房徐氏、三房金氏。但我们只知道二房杨城的妻子是熊大蘭,难道这位徐氏是二房杨城的原配吗?</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也没有记述自己的前妻聂氏。</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戍口夏历仲冬月吉旦</p><p class="ql-block">壬戍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对应的公历年份如1922、1982、2042···(60年一周期),与中华民国十一年一样都是1922年。</p><p class="ql-block">仲冬月吉旦是指农历十一月的一个吉祥日子。</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新补充的几张近照。</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我和老伴乘火车专程去新干塘西收集杨氏家族信息资料,以及弄清雍正年间杨凤然赠我塘西杨母70大寿的贺寿匾时二个杨家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我与长住樟树永泰的以斌弟联系,才得知以斌弟去了北京,兄弟见面只能等以后再找机会了。</p> <p class="ql-block">乡坤杨小康到新干站接站并开车送我们回塘西。途中我们到永泰窑背上川家祖坟墓地祭扫,并补拍了几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伴依次擦洗我高祖母張氏墓碑、我曾祖母刘氏墓碑、以及我三妈妈金氏墓碑。</p> <p class="ql-block">川家祖坟前面还留有二根陵园石柱。</p> <p class="ql-block">川家祖坟墓堆的后影。</p> <p class="ql-block">我外甥二个月前给高祖母墓碑拍照时,底部碑文显示不全,这次我们清除了墓碑底部泥草显示比较完整。</p><p class="ql-block">对比高祖母与曾祖母二块墓碑上父辈的配偶,可见我大伯、二伯与六叔配偶都有了变动:大伯由一妻变成二妻;二伯由徐氏改为熊氏;六叔由聂氏改为肖氏。</p><p class="ql-block">祭祀最后祝我们的高祖母、曾祖母、三妈妈天堂安好,保佑杨家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杨刘氏墓碑照</p> <p class="ql-block">母命生于清咸丰六年丙辰八月初十日丑时殁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夏历六月二十九日子时享寿八旬有四岁谨诹本年夏历九月初二日未时开山廿一日仰时行棺未时安厝葬于永泰窑背上莲台山之阳穴作寅山申向兼艮坤一分为佐</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生于1856年8月10日,殁于1939年6月29日,享寿84岁。</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21日安葬于永泰窑背上莲台山。</p> <p class="ql-block">显妣杨母刘老夫人之墓</p> <p class="ql-block">孤哀子 文炳/怀元/怀玉 </p><p class="ql-block"> 媳 刘、徐/解/康氏 泣血稽颡</p><p class="ql-block">降服子 怀炤 媳 氏 拭淚稽首</p><p class="ql-block">齐服孙 清/城/杏/永/菊/良/葭</p><p class="ql-block"> 孙媳 清正、清廉/熊大蘭/金容/卢蔚/唐华/聂瑛 泣稽首</p><p class="ql-block">功服曾孙 以仁/以义/以礼/以智/以信/以温/雨生/会安/爕生/惕环 枚淚顿首</p><p class="ql-block">齐服孙是指曾祖父母丧期为五个月的丧服制度。五服制度分为五个级别,从最亲近到较疏远的顺序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用于子女为父母、妻子为丈夫服丧,丧期最长;齐衰次之,用于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丧期和服饰细节有所不同;大功和小功分别适用于伯叔父母、堂兄弟姐妹等;缌麻是最轻的丧服,适用于族兄弟姐妹等更为疏远的亲属。</p><p class="ql-block">从这段碑文我们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祖父文炳在1939年6月我祖母去世之前就已娶入后祖母徐氏。</p><p class="ql-block">我曾写过一段有关后祖母徐氏的回忆:为咱杨家生7男3女的前祖母去世之前几年,祖父杨文炳就娶入年轻的徐姓后祖母(推算比祖父小30岁左右),后祖母待奉祖父多年但从未生过子女,祖父去世后她仍守在祖屋,土改时也戴上了地主帽子。我家在丰城时,后祖母同六叔长女水泉姐曾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所以我尚有些印象。后祖母年龄身材与我母亲相近,脸长面善少言寡语。我大姐夫在樟树工作期间后祖母还帮我大姐带过儿子贺文一段时间,所以当我说起当年丰城曾有老家一女老人来过时,我大姐马上说是后婆婆(即后祖母)。这位杨徐氏后祖母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一字未提。</p><p class="ql-block">•我父辈各房妻子此时(1939年6月)已齐全:长房刘清正、王清廉/二房熊大蘭/三房金容/四房卢蔚/五房唐华/六房聂瑛</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没有记述自已的前妻聂瑛即水泉姐和以琮兄的生母。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记述的肖凤嬸娘原是永泰小学老师,教过我大姐二姐。前嬸娘病逝1945年前后六叔才续娶肖凤为妻并生下以琨、以蘭、以琼三子女。摘述中没提前妻可能与六叔敬重肖凤嬸娘、顾虑肖凤嬸娘感受有关,家人也能理解。</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夏历季秋月</p> <p class="ql-block">我祖父杨文炳 (晚清秀才、字怀宗、号子伦)1877—1945年,享年68岁</p><p class="ql-block">我祖母杨刘氏 1879—1940年,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杨氏家谱摘述>中对父母有如下记述:父亲文炳,字怀宗,号子伦,忠厚本份乡里无不尊敬仰慕,常为人排难解纷尽皆信服。教子甚严,故吾兄弟均能热诚服务社会国家。父幼年攻书,县试录取为秀才。因祖父远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远离,乃放弃乡试,在家专诚侍奉长辈,享年六十八岁。母亲刘氏温厚贤德亲友称道,享年六十一岁。当时因祖父在四川经商,乡里咸称吾家为”川客”,远近闻名。杨谦益堂则仅郵差知之而已。母亲育子女十人,因家道宽裕,故母亲分别雇乳娘哺育各子女。</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清明感恩节我们在长辈坟前深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往后余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家1976年南昌春节拍全家福照</p><p class="ql-block">一排:外孙女刘红、孙女杨华、外孙刘刚、长孙杨庆旷、外孙李阳、外孙女刘萍</p><p class="ql-block">二排: 长媳万玲玲、长女以莺、妻卢蔚、杨永、二女以燕、次媳张梅英</p><p class="ql-block">三排:外孙女贺梅、三女以舜、五女以嫂、二女婿李国彦、长女婿贺庭栋、五女婿葛八一</p><p class="ql-block">四排:三女婿刘道高、次子以鸿、长子以鹏、长外孙贺文、外孙李兵</p><p class="ql-block">拍照23人+隐藏3条龙,这是文革落实政策后四房杨永家最开心的一次春节大团聚。</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卢蔚1987年8月在南昌徐家坊家中留影。</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杨永1911年3月27日~1991年7月26日,享寿81岁;</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卢蔚1911年4月19日~2009年6月14日,享寿99岁。</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家2001年5月在南昌为老寿星卢蔚90岁庆生拍四代同堂全家福(拍照37人)</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家2004年5月93岁老寿星与玄外孙拍五代同堂照</p><p class="ql-block">外孙女贺杨、老寿星卢蔚、玄外孙袁瀚林、曾外孙女婿袁永康。</p> <p class="ql-block">2008年四房杨永长子以鹏保定家四代杨门女将共庆老寿星97岁寿诞</p><p class="ql-block">我母亲、儿媳、孙媳、曾孙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家长子杨以鹏2015年2月全家在南昌过春节,并召集南昌家人春节团聚拍新四代同堂全家福(拍照40人)。</p> <p class="ql-block">四房杨永家以字辈合影</p><p class="ql-block">今年91岁的大姐正领着弟妹(最小的75岁)朝着百岁目标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