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理念重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教知识”到“教思考”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很多学校还在用“填鸭式”教学,学生背公式、刷考题,但AI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识储备。</p><p class="ql-block">就像北京某重点中学王老师说的:“学生用ChatGPT半小时就能写出比我教案还详细的论文,我们到底该教什么?” </p><p class="ql-block"> 1. 培养“AI替代不了”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关村三小开设“问题解决课”,让学生用AI查资料、做数据分析,但老师重点训练学生提问能力和批判思维。比如:“为什么AI给出的答案里,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有矛盾?” </p><p class="ql-block">◎ 参考芬兰新课改:数学课上不再单纯教计算,而是让学生用AI工具建模,分析“小区停车位怎么规划最合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把AI变成“学习伙伴”而不是“对手”: </p><p class="ql-block">◎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给每个学生配“AI学伴”,记录学习轨迹。比如系统发现某生做几何题总在“辅助线添加”环节卡壳,就会推送3D动态演示,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p><p class="ql-block">◎ 数据支撑:江苏某中学试点AI学伴后,学生主动提问率提升65%,因为“系统不批评我笨,还给我找同类错题的同学一起讨论”。 </p><p class="ql-block">3. 评价体系“活”起来: </p><p class="ql-block">◎ 浙江杭州采荷二小取消“三好学生”评选,改用“成长能量值”,涵盖“合作创新”“数字素养”等维度。比如“用AI设计一个校园垃圾分类方案”也能加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课堂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I让“因材施教”不再是空话</b></p><p class="ql-block">山东某县城中学李校长坦言:“我们老师1人带50个学生,连作业都批不完,哪顾得上个性化?” 1. AI当助教,老师主攻“人该做的事”: </p><p class="ql-block">◎ 作业批改:成都七中引入“AI作文批改器”,不仅改语法错误,还能分析逻辑结构(比如“你的论点缺少数据支撑,建议查近三年GDP增长率”)。老师腾出时间,带学生开展“写作思维工作坊”。 </p><p class="ql-block">◎ 课堂分层:广州东风东路小学的数学课,AI根据预习测试把学生分成“闯关组”“探索组”“挑战组”。同一节课,有人练计算基础,有人研究“如何用斐波那契数列解释向日葵花瓣”。 </p><p class="ql-block">2. 跨学科项目“玩真的”: </p><p class="ql-block">◎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联合大疆科技,让学生用AI+无人机监测校园植物生长,写出的研究报告被市环保局采纳。生物老师笑称:“学生现在问我光合作用,都带着‘怎么优化传感器数据’的工程师思维。” </p><p class="ql-block">3. 农村校的逆袭案例: </p><p class="ql-block">◎ 甘肃定西一所乡村小学,用AI语音系统解决英语师资不足问题。学生对着AI练口语,系统不仅能纠音,还会用当地方言解释语法(比如“’过去完成时’就是你奶奶说的‘那会儿已经吃过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管理升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人盯人”到“数据说话” </b></p><p class="ql-block">河北某高中张校长吐槽:“以前巡堂靠腿,现在手机看数据大屏——哪个班自习纪律差、哪些学生经常去医务室,一目了然。” </p><p class="ql-block">1. 防辍学预警: </p><p class="ql-block">◎ 湖南长沙某中学用AI分析学生行为(比如“连续三天早读迟到”“社交活跃度下降50%”),提前预警心理问题。去年成功干预23起潜在辍学案例,其中一名学生说:“班主任比我还早发现我不对劲。” </p><p class="ql-block">2. 食堂也能智能化: </p><p class="ql-block">◎ 南京外国语学校食堂用AI分析剩菜数据,动态调整菜谱。发现“鱼香肉丝剩30%是因为太辣”,第二天自动降辣度,浪费率从25%降到8%。 </p><p class="ql-block">3. 家校沟通不扯皮: </p><p class="ql-block">◎ 重庆巴蜀中学的AI客服“小巴”,能自动回答家长80%的常见问题(比如“校服尺码对照表”“选修课报名截止时间”),班主任终于不用深夜回微信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师转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做“知识的U盘”要做“思维的导游”</b></p><p class="ql-block">一线教师的焦虑:“AI比我懂更多知识点,家长会不会觉得老师没用?” </p><p class="ql-block">1. 新技能“速成法”: </p><p class="ql-block">◎ 苏州某区教育局推出“AI教学工具箱”: </p><p class="ql-block">◎ 备课神器:输入知识点,AI自动推荐教学案例(比如讲“勾股定理”,推送“古代城墙测量”和“无人机定位”两种场景)。 </p><p class="ql-block">◎ 课堂急救包:学生突然提问“量子计算机原理”,老师点开AI助手,1分钟生成适合初中生理解的动画解说。 </p><p class="ql-block">2. 教师评价“重人设”: </p><p class="ql-block">◎ 上海某校的教师考核新增“AI融合指数”,但标准很实在:不考技术多炫酷,而是看“是否用AI解放重复劳动,腾出时间做创造性教学”。一位历史老师说:“以前抄教案到半夜,现在用AI生成初稿,我能多陪学生排历史剧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态共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让技术“有温度”的关键在人</b></p><p class="ql-block">警惕“一刀切”:河南某县教育局干部反思:“去年强推AI课堂,结果家长投诉‘屏幕时间太长’,现在改成‘15分钟AI互动+30分钟小组讨论’,反而更受欢迎。” </p><p class="ql-block">1. 企业合作“不踩坑”指南: </p><p class="ql-block">◎ 北京某校与科大讯飞签协议时特别约定:“必须开放数据接口,学校要能自己调整算法权重,不能锁死在一个系统里。” 2. 伦理问题“接地气”解法: </p><p class="ql-block">◎ 杭州某初中规定“AI不参与学生品德评价”,班主任说:“算法看到某生经常去网吧,但不知道他是在帮网吧老板的孩子补课。” </p><p class="ql-block">转型避坑指南1. 不盲目追技术:先用AI解决“作业批改”“考勤统计”等老师最痛的点,而不是强推VR元宇宙课堂。 </p><p class="ql-block">2. 让家长“看得见变化”:定期举办“AI体验日”,让家长用学生账号登录系统,看到孩子如何从“被动听讲”变成“主动探索”。 </p><p class="ql-block">3. 农村校“轻量转型”:一部手机+免费AI工具也能起步(比如用“腾讯智影”做知识点短视频,用“班级优化大师”做学情分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育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点燃思想不是训练机器</b></p><p class="ql-block">AI再智能,也解答不了“为什么《小王子》里的玫瑰独一无二”,更替代不了老师对学生说“我相信你可以”。</p><p class="ql-block">北京史家小学的智慧教室里挂着两行字,或许正是答案:“用算法优化效率,用人心守护成长。”</p><p class="ql-block">当学校既能用好AI的“超级大脑”,又坚守教育的“人文初心”,这场转型才算真正成功。</p><p class="ql-block"> (来自校长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