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前夕,“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盛大开街。邯郸,这座三千年未曾更过名、未曾迁过址的历史文化名城再一次绽放出绝代风华!</p> <p class="ql-block"> 那么作为一个邯郸人,对我们的家乡邯郸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在历史上“邯郸道”是一条道路吗?秦始皇和邯郸有着什么历史渊源?成语“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步?成语“紫气东来”、“紫气西来”哪个对呢?这些问题对很多人来说似是而非,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邯郸人更了解邯郸,更热爱邯郸,让邯郸道的文化内涵更加清晰、彰显,得以更好地传承,近日,邯郸市老年大学国学经典班的老师和同学们,开展了一场“漫步邯郸道,阅尽三千年”的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由国学经典班讲师王春林老师策划,王春林老师是河北儒学会常务理事,邯郸市孟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博学多才,德行深厚。他专门编写了邯郸道十大景点资料,对邯郸道的历史文化给予了详尽的解读。同时邯郸道尧舜之风工作室全力配合支持。邯郸著名的书法家、邯郸军创书画院院长胡义兵老师专门组织邯郸市的书画家为邯郸道十大景点各赋诗一首,献礼邯郸。</p><p class="ql-block"> 活动从南门起,依次讲解回车巷、邯郸行宫、邯山书院、秦始皇出生地、邯郸驿、学步桥等十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漫步邯郸道,我们了解到,“邯郸道”其实是一个文化意象,并非指“邯郸古代的道路”,“邯郸道”一词,经过历史的变迁,被赋予了思乡、离别、慷慨、求取功名等涵义。</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 回车巷。回车巷的故事串连起了“完璧归赵”“价值连城”、“负荆请罪”“将相和”等一系列典故,谱写了一曲战国之歌。</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李景濂故居。这里曾居住着清末最后一位进士,著名的爱国人士。我们了解到李景濂先生在政治、教育、哲学、文学、史学、慈善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不菲成就,不禁为这位满怀赤子之心的国士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邯郸行宫。这座北方的四合院,记录着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和返京的屈辱历史。</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 邯山书院。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280年前的邯郸最高学府的风采,这里曾为邯郸培育出无数英俊才子,也是邯郸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是邯郸文化教育史上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邯郸道过街天桥。这道通体红色、横跨人民路的飞虹,成为邯郸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屹立千年的古城平添一份别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六站: 秦始皇出生地。在这里,我们讲述了成语“奇货可居”的故事,千古一帝秦始皇在邯郸的成长岁月和他的辉煌成就。往事越千年,留给后人无限感慨和深思。</p> <p class="ql-block"> 第七站: 武灵丛台。丛台名字的由来,丛台昔日的雄伟,台墙上“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寓意,赵国七君子的动人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第八站: 赵王阁。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赵国的君主何为“侯”,何为“王”?赵国经历了几位赵王,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有哪些,并为他晚年悲惨结局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第九站: 邯郸驿。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驿站制度,历史上的名人下榻邯郸驿留下的诗句。深感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第十站: 学步桥。在这里,我们讲述《庄子》中对“邯郸学步”故事的描述,并介绍了史学家对“学步”的考证,原来那位从燕国来邯郸的少年学的是邯郸人一种优美的舞步,并为此摔伤腿骨,从此不能站立只好匍匐而行!</p> <p class="ql-block"> 邯郸道上道邯郸,这里每一步都长满故事,一路走来,大家还学习了“什么是门当户对”、最初的邯郸为什么叫“甘丹”等很多知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邯郸道研学活动两个多小时,大家学习了邯郸的历史和文化,领略了诸多仁人志士的风采、深感家乡的风景之优美和文化之厚重。让我们一起由衷地抒发“我爱你,邯郸”!</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参加的学员三十多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有不少游客加入其中,最多时达一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活动: 一是让学生对家乡邯郸的历史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二是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我们制作了邯郸市老年大学的旗子和条幅,在行进中广受瞩目;三是大家对国学经典有了更多的认识,坚定了学好经典造福家庭和社会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一致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研学活动,希望学校和老师多组织类似的研学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