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羲之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生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卒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虽出身豪门贵族,但仕途并不顺畅,因其性情洒脱不羁,加之当时政治环境复杂恶劣,到后来已无意官场。当他迁至绍兴任上,四年后即辞官归隐,于山水、释道、文章、书法之中寻找寄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王羲之从小即师从当时极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书,而卫夫人则是锺繇的弟子。加之家族中大多善书,如此好的条件,使王羲之小时候就打下极好的基础。长大后,王羲之博览前代及当时的书家名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整合、取舍、创造、总结,并且各体皆精,尤其于行书和小草上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无可替代的意义。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艺术史上不可思议的高度,是历代书法成就最高者,是集大成者和一个覆盖此后书法史的“二王”书法体系的创造者,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怎么赞美王羲之都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自羲之之后,中国历代书法再也没有能真正超越其“二王”书法体系的了,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形成的二王书系,是后世书法艺术的营养之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二王书系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形成相对的自家面目,但在质上还是未超出王羲之所给出的“规定”。例如:智永、虞世南、蔡襄、赵孟頫等得王羲之平和、圆润秀雅之风,王献之、欧阳询等得其劲健、硬朗之貌,李邕、米芾、王铎、黄庭坚等得其攲侧、跌宕、潇洒激越之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王羲之用他的一生将书法中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不论用笔的变幻莫测,还是结字的丰富完美,还是章法的生动和谐而顺通,都有取之不尽的内容。人们常说,一个《兰亭序》,十年前学是一个层次,十年后学是一个层次,青年时一个感觉,年老时又一个感觉,一辈子也难解尽其中的玄机。王羲之在他的作品中将矛盾的对立统一用到了极致,其作品中处处有方圆、大小、正侧、俯仰、疏密、收放、虚实、疾徐、松紧等等丰富的变化,而又近乎完美的和谐。可以说,王羲之书法是书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是天才和天才所处时代创造出的永恒的辉煌,他是永远的书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怀仁集圣教序》,这是一部集字作品,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范本。此作的产生有两大背景:第一,王羲之书法在其生活年代即为人顶礼膜拜,至唐初时更是为身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最大限度的推崇,使王羲之的书法在唐初达到天下共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对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墨迹,哪怕是只言片字,也如宝贝一般珍藏。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甚至不择手段地在全国搜罗王羲之书法真迹,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即是派人用近乎无耻的手段骗到的。据记载,当时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有2290幅,真可谓蔚为大观矣!正因为这样,普通学书人要想一睹王羲之书法之风采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以王羲之书法真迹作范本来学习更只是人们遥远的梦!但皇帝酷爱的东西当然也希望天下人也一样喜爱,并与他产生共鸣,于是将真迹刻碑传世就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第二,唐太宗也是一个极力推崇佛教的皇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成功是一件令举国欢腾的“胜朝盛事”,皇帝欣然亲自为所译圣经作序文,并要广播天下,万世流传,刻碑就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至高无上的文章须用最好的书法来表现,王羲之书法自然是唐太宗的首选,也只有书圣之书才能够配得上。同时,将书圣之书传播于天下也是皇帝所想的,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书圣早已作古,集书圣之书成文的办法就被创造出来了。显然,深谙书法之道的唐太宗是知道其中的难度的。因为书法中的字都是行文中自然而生的,离开原来的位置生硬地组合在一起,就极难和谐了,尤其是书圣的字是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嫌少,稍稍动一下,书圣书法的风神可能尽失。事实上,从唐开始,后世集王字作品也非常多,但大多无可观之处。经过一番慎重仔细的考察,皇帝最终任命居长安弘福寺的僧人怀仁来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为什么会选择怀仁,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当另作研究),并将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供怀仁做母本。怀仁果不辱圣命,以近20年之功,完成了这一杰作。集字之难,难在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笔势的走向,字与字之间的和谐,行文章法的生动流畅,并且在整体上还得尽量还原书圣书法高贵、蕴藉、典雅的风神,而神鬼莫测的自然变化更是普通的剪辑拼凑不能解决的。在集字中有些字可以原字照搬,很多字还须几个字裁剪后再拼在一起,以当时的手段之局限实在是难啊!所幸的是怀仁做得相当精彩!这是后世学习者的大幸,也是书法史的大幸。从此,《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成了行书学习的首是经典,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有人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碑帖,说破天也不是书圣真迹,当下真迹三等四等了,不如《兰亭序》自然,其格调、品位不高,其所蕴藏的内容、可学习的东西远不如《兰亭序》及其他王羲之手札丰富。的确,由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在行文上的自然流露与变化产生的章法内涵与韵味的确与王羲之其他作品要少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此作最大的缺憾,故本书在章法上未作讲解。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数很多,有2400多字,对于笔法及单字的字形结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这是王书其他作品远不能比拟的。现在更多学习王书的人主张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兰亭序》与其他王书手札集合起来学习,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但《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学习是一辈子都不能偏废的,既是高境界的追求所必须,也是打下笔法、字法坚实基础的保证。除《兰亭序》外,王书其他行书经典还有《丧乱帖》、《得示帖》、《平安帖》、《二谢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皆为手札墨迹本,为后世钩摹,应是配合《怀仁集圣教序》临习必不可少的王书范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第一章 笔画练习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就是说,行书其实是没有完全独立规范的,是兼具楷书和草书内容的书体。故此,要捕捉住行书笔画的规律,就有一定难度,很显然,我们要借助楷或草的笔画规律才能方便一些。事实上,所谓的标准行书是没有的,楷书成分多的,称行楷;草书成分多的,称行草。纵观本帖,虽然有不少草书的写法,但基本上应属行楷,虽然笔画写法千变万化,但很明显多数还是以楷书做基础的。据此,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楷书的八类笔画的规律来归纳分析本帖中的笔画写法。当然,具体到运笔的过程时,行书也有很多与楷书大大不同的地方,技法技巧上要丰富复杂得多。例如,在行笔速度及笔势笔意上应有行书独立的感觉和要求,这其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草书中的呼应引带与连接,所有的笔画都可理解为在楷书基础上,为了快速和连带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变化,既有楷书的稳重、静穆、规整,也有草书迅疾、生动、强烈的动感。就是有些笔画的形态和楷书相近,但也不能完全用楷书的笔意去运笔,要有承上引下的行书笔意和笔势。明白了这些,在临写时就能把握住在本帖中线条的基本特征,不至于线条过于凝滞或简单飘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章 常用偏旁部首的练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与楷书不同的是,由于行书中很多笔画是连在一起的,单纯的以楷书的分类形式来练习行书中的笔画,只能解决一部分的运笔问题。事实上,在行书中,很多偏旁部首是一笔完成的,但都有着复杂的线条,组成的单个笔画已基本上看不出来了。而且在一个字的结构中,这个偏旁照样占据半壁江山,同样也要遵循结构规律。另外,很多偏旁部首在行书中都有较大的变形,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借用草书的写法,形成与楷书规范中差别较大的写法,这些写法是行书技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行书实际是由一个个这样的部分组成的,所以,将常用偏旁部首写准写熟练,是行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练习。在本帖中,很多偏旁部首的写法可以有好多种,作为初学者、掌握其中一到三种写法就足够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第三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在王羲之的传世名帖中,多为手札书信之类,虽帖帖精彩,但字数都不太多,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从中窥见王字笔法的内容。笔法再多变,也有一个主调贯穿始终,我们可以从用锋方法、从八类笔画的内容寻找到规律。至于结构,想用字数很少的字推演出多数字,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再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不是羲之亲写,但多数单字是从唐太宗搜罗的王羲之手稿书信中直接集出来的,部分没有原字的,怀仁也将其结构组织得相当准确自然,并不失王字风采。所以,本帖于我们而言,结构字形才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在行书中,由于笔画的连带,字的结构在保持楷书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产生极强的动感。其结构外形更是发生极大的改变,可谓千变万化、情态各异。如仅仅是在楷书基础上生硬连接是绝对不行的,由此衍生出一些行书的结字方法和原则,更有一些特定的约定俗成的写法。在本帖的学习中,我们总结的一些结字规律只是抛砖引玉,更主要的是对一些具体的字形反复练习、记忆、感受、积累,在自己的大脑里积存大量的、清晰的字形图像,做到下笔有根据,而不是信笔为体。本帖即是给我们提供了最经典的图像范例,而且数量很多,每一字在形体上是精准自然、神采飞扬。从一定角度说,行书的结体要大大难于楷书,其内容更丰富、更繁复、更多变,写准不容易,写出神采就更难了,不下硬功夫是不行的。在行书的学习中,《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以成为我们用笔结字永远的营养之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