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牌千年变迁

凯文Photo

<p class="ql-block">石牌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建村已有800年历史,明代开始归番禺县鹿布司管辖,1937年开始归属广州市管辖。</p><p class="ql-block">据记载,1273年董氏基祖从南雄迁徙来定居,取名董村,逐渐发展成为石牌村。清朝初期,石牌村已成为广州东郊人口众多、规模最大的自然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牌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1949年的石牌《董氏族谱》,书中记载董氏始祖从南雄府迁居于石牌。另据《石牌村志》记载,1273年,董氏基祖从南雄迁徙南来,渐成村落,称为董村。</p><p class="ql-block">1963年,华南师范大学建设时,曾发掘出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刀、石凿等,距石牌村约100米,属石牌村土地范围,说明在2000年前的远古时期,石牌已有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1911年,广州修筑广九铁路,在铁路经过石牌的乡山岗,挖掘出《隋故太原王夫人墓志铭》,该碑刻于607年,可见隋代石牌范围内的山岗已成为广州墓葬区。</p><p class="ql-block">据《猎德村志》记载,猎德东村李姓祖先李铨(1111-1117)从南雄迁居十八丘,再迁往石牌墩。由此可见,石牌墩(现石牌新庆村)在北宋时期已成为村,说明石牌村在北宋期间已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董氏并非石牌开村始祖,石牌村建于南宋之前。</p> <p class="ql-block">据民国番禺县续志记载,南宋志明代中期,石牌村属番禺县永泰乡管辖。清代早期,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石牌村已是一条知名大村。</p><p class="ql-block">1686年,番禺县设置鹿步司石牌堡,下辖18条行政村,直到1931年才撤销,长达245年。</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的石牌村,实际上是一条行政村,包括石牌、新庆、东石牌三条自然村。1999年在册人口9317人,人口较多的姓氏依次为池、董、潘、陈、冼五个姓氏,合计占全村总人口的87%。</p><p class="ql-block">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石牌村人口5452人,1120户。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6789人,1996户。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人口8855人,3120户。</p><p class="ql-block">1999年,广州对石牌村的户籍进行全面统计,辖区内5个居委会,共2994户,总人口9317人,姓氏100个。</p> <p class="ql-block">1912年,石牌村共有耕地4800亩,另有山地、水塘等,总面积14平方公里。随着年代变迁,石牌村的地理范围逐步缩小。</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广州陆续开办几所大学,大量征用石牌村土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征地5200亩,华南农业大学征地2700亩,华南师范大学征地452亩,暨南大学征地416亩。</p><p class="ql-block">此外,广州气象台征地1500亩,广州海关征地106亩,珠江新城征地914亩,广州开发区征地263亩等。</p><p class="ql-block">截止2000年,石牌村的耕地已基本被征用完毕,只剩下村民居住地及少量留用地,面积约450亩。</p> <p class="ql-block">石牌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清代石牌村有书院、私塾近10间,其中麓山书院建于1781年,为附近13乡最高学府,1901年改名为鹿山社学,1925年解散。</p><p class="ql-block">同泽书院建于1854年,其他学府包括丽庄家塾、善平书室、瑞藻家塾、龙胜义学、保良书室、天英书室、西庵书室等。清末民初,小学逐渐取代私塾。</p><p class="ql-block">1928年,石牌村在潘氏宗祠开办志诚国民学校,1934年改名为石牌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校匾由当时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题字。</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石牌小学有9个班,300多名学生,14名教职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99</span>年石牌小学已发展为30个班,1400名学生,80名教职工,升初中率100%,升高中率65%,升大学率26%。</p> <p class="ql-block">石牌村历史悠久,人文鼎盛,不少名人留下墨宝。清代嘉庆六年进士刘彬华、道光癸末科状元林召棠、光绪年间探花江孔殷,以及民国大元帅孙中山等。</p><p class="ql-block">石牌文物古迹甚多,几大姓氏董、池、潘等均建有祖祠,全村宗祠共39座,庙宇11座,社坛17座,门额石刻10余件,龙亭5座,还有石龟、石狗、石铜鼓、石螺、石马等古物。</p><p class="ql-block">截止2016年,全村尚存宗祠7座,庙宇2座,闸门2座,其中列入保护文物单位的有8处。</p> <p class="ql-block">潘氏宗祠,总占地面积125486平方米,是石牌村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 2009年列入天河区保护文物单位。</p><p class="ql-block">宗祠位于石牌村西部潘祠大街2号,是纪念石牌潘氏基祖潘清旒而建,建于1674年,重修于1817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三进厅两天井,西边有厢房,宽20米,深43米,其中正厅宽14米。东侧花园款8米,深28米,总占地面积107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宗祠大门门额石刻“潘氏宗祠”,右落款小字“嘉庆丁丑仲秋(1817年)”,左落款小字“潘禺刘彬华”,大门左右对联为“河阳世泽,桃县家声”。祠堂内的石柱、石墩、台阶、通道等,均用花岗岩石制成或铺砌。祠堂大门外有花岗石铺砌的广场,占地面积200㎡,广场前方有3幅旗杆夹。</p> <p class="ql-block">德元潘公祠,纪念石牌潘氏基祖潘清旒系下四世长房潘德元,建于清代,位于石牌村西部,紧靠潘氏宗祠东侧,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厅一天井,两边有走廊,建筑面积350㎡,大门门额石刻“德元潘公祠”。</p><p class="ql-block">德华潘公祠,纪念石牌潘氏基祖潘清旒系下四世二房潘德华,建于清代,位于石牌村逢源大街14号,坐东向西,砖木结构,三进厅两天井,两边有走廊,建筑面积504㎡,大门门额石刻“德华潘公祠”。</p><p class="ql-block">泰福厅,纪念石牌潘氏四世德华长孙潘泰福,建于清代,位于忠和里4号,建筑面积120㎡,现改建成楼房。</p><p class="ql-block">泰宽公厅,纪念石牌潘氏四世潘德华次孙潘泰宽,建于清代,位于长庚里,建筑面积140㎡,现改建成楼房。</p><p class="ql-block">应昌公厅,纪念石牌潘氏四世四房潘德裕公次子潘应昌,建于清代,二进厅一天井,位于青云大街32号,建筑面积300㎡。</p><p class="ql-block">新厅,纪念石牌潘氏四世潘德元的后裔,建于清代,位于石牌青云大街,建筑面积120㎡,现改建成楼房。</p><p class="ql-block">太石公厅,纪念石牌潘氏四世潘德元祖曾孙,建于清代,位于石牌青云大街,建筑面积150㎡。现改建成楼房。</p><p class="ql-block">西庵书室,纪念石牌潘氏四世潘德华曾孙,建于清代,位于石牌长庚里闸门口处,建筑面积90㎡,现改建成楼房。</p><p class="ql-block">潘坊,建于清代,是石牌潘氏喜庆、聚会、办公的场所,位于荣华大街四巷26号,建筑面积90㎡,现改建成楼房。</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石牌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建国前以种植水稻为主,建国后逐渐成为广州市的蔬菜生产基地,种植蔬菜面积高达2300亩。</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石牌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8年底,全村推行农村合作经济股份制,1997年撤销村民委员会,成立石牌三骏企业集团,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2000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1亿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