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56675</p><p class="ql-block">美篇名/谢ss</p><p class="ql-block">图•文/谢ss</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川盆地以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著称,尤其是在秦国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四川盆地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基地,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后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省会成都,一直深蒙上苍眷顾,是中国唯一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城名不改、1000年城市中心未移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多样,使其成为长江上游和大西南地区的文化和文明中心。这种地理和资源优势使得四川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并在历史上长期享有这一美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府之国”的美誉离不开都江堰的助力。都江堰水沃西川,功在千秋,利在当代,智慧之光永流传。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准第二条,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都江堰灌溉系统是水利管理和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且仍然完好的发挥着功能。2018年,国际灌排委员会也将都江堰纳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都江堰不仅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还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鼻祖。它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滋养着广袤的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都平原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纵观世界文明史,很多城市的消失都和缺水有关。假如没有李冰的出现,假如没有都江堰的修建,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这座城市或将像其他缺水的城市一样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图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鱼嘴</b>,<b style="font-size:20px;">迎着江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西边的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泄洪排沙;沿东边三角而行的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鱼嘴具有四六分水、二八排沙功能,水小的时候,内江是引水到灌区需要,占六成,外江占四成;当水的很大的时候,四六分就倒过来了,这样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防洪。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这个原理到现在为止,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证实也是非常先进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宝瓶口</b><b style="font-size:20px;">,是指起“节制闸”的作用的河口,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也非常悠久和复杂。它始建于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多次改造,都江堰水利工程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李冰——天府之国的筑梦者,都江堰的水利传奇。李冰,以其卓越的水利才华 ,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都平原地区降雨较多,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每每遭遇暴雨天气,山洪暴发,洪水顺流而下流入成都平原引发洪灾,给当地居民的生活、耕作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我们在成都市区的建筑工地上,都能看到地下有很多的沙石,可窥在都江堰建成之前洪灾对成都的危害有多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解决成都平原地区的洪涝灾患问题,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地郡守,李冰父子奉命根治岷江水患。李冰等人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总结了前人治水经验,决定修建一项用于抵御洪水的工程,都江堰由此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巍峨壮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人惊叹,宏伟而稳固地横亘于岷江之上。这座由石头和土壤构成的巨型水利工程,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支持下竣工,仅凭着劳力和聪明才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江堰度过了2千多年的历史;多少个朝代;经历了多少次地震,特别是2008年“5.12”,离震中只有26公里距离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考验,依然屹立不倒。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而震撼人心的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深淘滩,低作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0px;">“深淘滩”:指的是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以保证灌溉用水的充足;“低作堰”:指修筑堰时,堰顶要修得低一些,便于排洪排沙,以达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果。这是</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六字治水真经,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和思想,也对现代人的人生治理以及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逢正抽心,遇弯截角”</b><b style="font-size:20px;">是一句古老的谚语,用于指导疏浚河道的具体操作方法。在都江堰的修建中,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确保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和防洪减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逢正抽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顺直的河道中,深挖河床中间部位,导引江水朝指定的方向流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遇弯截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河流弯道处,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这些操作方法,可以有效管理水流,减少水害的发生,确保农田灌溉和防洪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像我们熟知的都江堰下游三道堰、九里堤、通济堰等等,以及穿成都城而过的府河、南河等大大小小河流都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水的尽头不断延伸,开启了都江堰灌区新纪元,一系列闸群接续兴建,紫坪铺水库、人民渠、东风渠扩灌工程陆续建成,打通龙泉山,引水灌农田的梦想成真,灌区扩改建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升智能化水平,降低了输水损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建堰之始的几十万亩,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足300万亩,到目前超过1130万亩,造福7市40县市区,受益人口超过2300万,都江堰灌区在遗产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第一大灌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过: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的难题,而是至今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怎能不令人激动,令人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老的都江堰,以其千年不朽的水利智慧,静静滋养着这片土地,与现代成都的繁华景象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古今交融、活力四射的都市画卷。在这里,历史的深邃与现代的蓬勃和谐共生,都江堰的古韵悠悠与现代成都的时尚气息完美融合,展现了一座城市独特的时间跨度与文化深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9日 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