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 (成都) 987637 <p class="ql-block"> 自贡,这座镶嵌在四川盆地南部的璀璨明珠,它因盐而生,也因盐而兴,更因盐而名。</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千年盐都历史的宝藏之地——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千年盐都古法制盐的活化石——燊海井。</p><p class="ql-block"> 自贡,盐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江河,流淌在自贡人的血脉中,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盐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题记</p>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来到因盐而生的这座城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自然也就成为了我的第一个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远远地就看见了这座华丽的建筑,它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龙凤山下,背靠着自贡人的母亲河——釜溪河。</p><p class="ql-block"> 它庄严凝重,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端坐在那里,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向其倾诉着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飞檐翘角之下簇拥着一块匾额,上书“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金黄大字,题写人为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门前的一块石碑,让我知道了,眼前这座不朽的丰碑,名为“西秦会馆”,作为“国保单位”第3批的它,如今,已成为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它巍峨壮丽,古朴典雅,让人在未入会馆之时,便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巍峨壮丽的西秦会馆,一座因盐而生的历史瑰宝,它见证了自贡盐业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时间回到清初,一些来自陕西的盐商,发家致富后,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盐业繁荣的祈愿,集资兴建了这座西秦会馆。</p><p class="ql-block"> 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它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历时16载。</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盐运昌盛的年代,盐商们曾在这里聚会议事,也曾在这里展示财富地位,会馆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盐商们的雄厚财力和对文化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西秦会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川陕两地的建筑特色,既雄浑大气,又精巧细腻,两地文化元素的融合,在自贡,开出了绚丽多彩的建筑之花。</p><p class="ql-block"> 会馆釆用对称布局,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主要厅堂,四周以廊楼及廊墙组成5个大小院落。</p><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是正殿,供奉关帝像,殿宇高大雄伟,檐角飞翘,装饰华丽,两侧为配殿,分别供奉其它神衹。</p><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会馆中的雕刻艺术,无论是梁柱上的龙凤呈祥,还是门窗上的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自贡,这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其盐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就凿出了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自贡井盐业已闻名于世,到了明清时期自贡的井盐业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自流井和贡井两大井盐经济区。</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同治年间,自贡已成为了四川井盐业的中心,供应着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食盐需求。</p><p class="ql-block"> 自贡一名,源于其两大井盐——自流井和贡井,自流井因卤水自然流出而名,贡井则因生产贡盐而名。</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济楚,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在这里设市,取自流井和贡井第一字,将城市命名为“自贡”。</p> <p class="ql-block"> 自贡,盐乃城市之魂,享有“千年盐都”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盐业科技史博物馆,也是评定为一级的博物馆,其藏品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18424件,涵盖了包括《中国井盐科技史陈列》、《自贡盐业地质陈列》、《自贡盐税史陈列》等11个系列的陈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在博物馆内,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藏品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生动的盐业历史发展画卷,诉说着自贡人民与盐的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犹如一颗晶莹的盐晶,折射出千年盐都的璀璨,游后,令人充满了对自贡盐业历史的崇敬与感慨。</p> 燊海井 <p class="ql-block"> 自贡的盐,都是井盐,在古时,其制盐一要开釆盐井、二要汲卤、三要煮盐,这一过程无不凝结着盐工们的智慧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游览了盐业历史博物馆,走过釜溪河畔盐商所建的王爷庙,便来到了位于大安区的燊海井。</p><p class="ql-block"> 燊海井,它凿成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这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燊海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自贡的井盐传统生产技艺得以存续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在这处保存完整的清代井盐生产的遗址里,还保留了碓房、大车房、汲卤筒和灶房等传统制盐设施,游人身处其中,既长知识也乐趣多多。</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燊海井,是自贡市大安区的精神地标之一,为国家4A级景区,进入燊海井,那高耸入云的天车首先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一井一天车,自贡历史上曾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密布如林的天车,构成了自贡盐场独特的地标景观。</p><p class="ql-block"> 天车,又称A字形井架,竖立于盐井井口之上,它由支撑、汲卤、治井三大系统构成,这样一种特有的釆盐工具,展现了古代盐工的智慧和勤劳。</p><p class="ql-block"> 听介绍,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超过了100米,天车与盐井,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让自贡井盐业在清末时就步入了鼎盛期,被誉作“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过天车,经过一“牛滚凼”,只见水牛卧于水塘中,有点好奇,不知用意。</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车房,让我明白了这些水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架提捞卤水的大车,用硬木作成,直径近5米,高约3米,中间用轴固定,周围捆上4根底杠,支出于车道外,用牛来推动大车转动,以提捞卤水。</p><p class="ql-block"> 大车的发明与使用,始于清道光年间,它与燊海井的天车共同度过了两个世纪,见证了自贡盐业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燊海井,井深达1346米,这口井不仅是盐业历史的活化石,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至今依然在进行传统的煮盐生产。</p><p class="ql-block"> 在煮盐厂房里,数十口煮锅冒着热气在熬煮卤水,工人光着膀子在锅前忙碌,不时地用铲子铲出白色的盐晶,生动地再现了古法制盐的工艺过程。</p><p class="ql-block"> 来时,在燊海井的大门处就看见了正在装运成品盐的车辆,询问了工作人员,该井的日产量竟达2000公斤,令我咋舌。</p><p class="ql-block"> 近日,看到了一则官方报道,自贡盐业遗产已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自贡距离申遗成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