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

一路阳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始建于1366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命精通堪舆的刘基选址设计,以富贵山为靠山,填燕雀湖"改筑新城",至1393年基本完工。明故宫由面积1.16平方千米宫城和6.53平方千米的皇城构成,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是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亦是北京故宫的蓝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故宫作为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宫,见证了洪武之治、建文新政、永乐盛世和郑和下西洋等明初重要历史事件,后历经战争和拆建,地面遗迹几乎毁坏殆尽。2006年5月明故宫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对明故宫遗址公园实行统一管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故宫遗址公园,位于南京主城东部,处于明故宫宫城核心区域,以中山东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公园内现存午门、金水桥(内五龙桥)、金水河(玉带河)、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遗址遗迹,以及柱础、碑刻、石狮、照壁等文物遗存。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谐相融,形成了公园独特的自然古朴景观,"故宫沧桑"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外五龙桥</p> <p class="ql-block">【午朝门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朝门公园位于中山东路与御道街交汇处南侧,属明故宫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故宫始建于1366年,1375年又加改建,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称留都。1644年南明福王在武英殿登基,1645年南明亡后,明皇城改为清驻防城。1853年至1864年间,皇城悉毁于兵火,仅剩午门、内外五龙桥等残迹。1927年修明故宫飞机场。1928年至1929年修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穿过。1956年将明故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建午朝门公园。现公园内尚存午门、玉带河、内金水桥、九龙壁,以及500多块石刻、石圆拱、石水缸、石柱础等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石狮】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门公园三对石狮原位于明故宫内,1911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取走。1958年在下关发现后,移至午门公园,现分别位于公园北门两侧、石壁前御道两侧及公园南门两侧。</p> <p class="ql-block">【石照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故宫石照壁又称云龙鸟兽石壁,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部为壁顶,中部为壁身,下部为壁座,全长7米,高约2米。壁身由7块汉白玉石材拼成,石壁上镂雕有祥云、麒麟、鱼龙、腾龙、狮子、神鹿、喜鹊、灵芝、仙草等精美图案,边框上刻满了福山寿海等吉祥纹饰,该石壁集浮雕、镂空雕、圆雕于一体,是明初皇家石刻的典范之作。1911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取走,1958年在下关发现,后移至午门公园。</p> <p class="ql-block">【奉天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天门,位于午门内金水桥正北,是为奉天殿之前门,亦称大朝门,属于宫城制度方面的礼仪之门,而不属宫城的城门。永乐初年,常于奉天门设宴招待外邦,永乐六年八月,明成祖朱棣曾经在此宴请过远道而来的浮泥国国王。奉天门毁圮年代具体不详,今残存须弥座台基北面偏东的一部分及东南角的螭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天门遗址位于中山东路南侧的午朝门公园的北端,遗址东西长58米、南北宽30米,并已被辟为"奉天门遗址石刻园",园内空旷绿地上放置着很多精雕细刻的石刻和石构件,其中12个2米见方的巨型石柱础和部分须弥座等是原奉天门的遗物,其余文物是从别处迁入。故名"奉天门遗址石刻园"。</p> <p class="ql-block">【血迹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血迹石"是明故宫奉天门前的陛石。方孝孺为明惠帝朱允玟在位时的翰林学士。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进入南京后,让方孝孺为自己起草诏书,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拒绝拟诏,最终被朱棣处死。传说当时方孝孺的血迹溅染在石头上,就成了"血迹石", 石上刻有"明靖难忠臣血迹碑记"字样。</p> <p class="ql-block">【午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原来平面呈"凹"字形,前有双阙,当中开三门 ,曲而向南多个面的两门,西向者为左掖门,东向者为右掖门,城上有正楼和四个方亭,俗称五凤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阙和城上建筑物均已拆毁。现仅存午门墩台及五个券门。墩台东西长 90 米,南北宽27.5米,高11米;中券门高8米,宽6米,两旁券门依次减低。墩台下为石雕须弥座,高1.2米,形制和纹饰为明初石雕典型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上正楼和方亭柱础仍系原物。</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水桥即今日所称的内五龙桥,位于午门内正北,始建时间及规模不详,《明史》载"洪武二十五年改建大内金水桥"。今桥基仍存有五座,保存原跨,桥上石栏不存。</p> <p class="ql-block">【明有司官赴任儀注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十八年(1385)立,原位于午门外。碑高2.88米、宽1.58米、厚0.34米,碑身正面楷书阴刻碑文17行,共400字。《有司官赴任仪注》制定于洪武十八年,记载了明代官员赴任、离任时必须遵从的礼仪,及宣读的祝文内容,展现出明初君权至上理念。</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疏通沟渠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初九立,原位于宗人府后。碑额已失,仅存顶部榫头。碑高2.22米、宽1米、厚0.18米。该碑记载了明万历年间官府疏通南京皇城东南部河渠,治理水患的过程,是研究南京皇城沟渠分布与官署布局的重要材料。碑文中有"柳树湾"字样,即是云南人所言的老家"柳树湾"。明初,朱元璋曾经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出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留沐英在云南镇守疆土。洪武十五年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这些人就是从南京"柳树湾"集中迁徙过去的,这些人的后代自称老家是"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p> <p class="ql-block">【奉天殿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奉天门之正北,吴元年(1367)九月癸卯初建,洪武十年十月建成。该殿是宫城殿宇建筑中的核心三大殿的主体,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奉天殿上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熠熠光芒,俗称"金銮殿"。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北京故宫)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明故宫,而高敞壮丽过之。"奉天殿为北京故宫奉天殿蓝本,后经焚毁清代重建,即今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华盖殿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奉天殿正北,为平面方形亭子式的建筑,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是皇帝前往奉天殿之前小憩的地方。华盖本是星名,古代天文"三垣"紫微垣中武帝内座上的16星。定名"华盖",即取自于此,象征皇帝一统天下是应帝星之瑞。每逢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华盖殿为北京故宫中和殿蓝本。</p> <p class="ql-block">【石柱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石柱础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系明皇宫宫殿的基本建筑构件,是安放在柱子下面的、承受屋柱压力的柱顶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承重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谨身殿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华盖殿之正北建筑形式及规模仅次于奉天殿,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谨身,顾名思义,皇帝以此强调自身修养,要求自己及后代子孙兢兢业业、勤政为民。故史载,每当谨身殿遭到天灾亦或是人祸,皇帝都要臣民上书直言政失,或者在太庙祷告祖先以自省。据《明史》载:洪武十三年(1380)秋八月乙巳天寿节这天,朱元璋接收群臣朝贺后,在谨身殿赐宴,以后成为一种定制。洪武六年五月祖训录成,朱元璋下令录于谨身殿东庑和乾清宫东壁,命长观以自省。谨身殿为北京故宫保和殿蓝本。</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城,初名应天府城,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圈城垣组成。拥有城门13座,郭门18座,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先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筑起的一座巨大城垣,使南京成为当时比巴黎规模还大的有城墙的世界第一大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华门为明南京宫城之东入口,它与东安门﹣左照门﹣内五龙桥﹣右照门﹣西华门﹣西安门连成一线,横贯整个宫城和皇城,是南京历史上一条重要轴线。其中东华门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宫城城门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明故宫是明朝初期皇权统治的中心所在,集历代宫廷建筑之大成,并开一代新制,深刻影响了北京紫禁城的建设制度。虽然经历了600多年历史风雨的摧剥,却依然保留着午门、西安门、东华门、内外五龙桥等重要遗迹,出土有"荡寇将军"银印、"赏赐"款白釉瓷梅瓶等精美文物。如今,南京明故宫遗址已经成为古都南京最耀眼的地标和文化名片之一,未来,也还将与南京城一道,继续谱写动人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