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与千座城409🇦🇲:阿拉韦尔迪(亚美尼亚)

糖炒栗子

<p class="ql-block">我在阿拉韦尔迪,这里有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教堂,糖炒栗子带你旅行!照片均是本人所拍请勿盗用</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萨纳欣修道院,这两座世界文化遗产联合成为亚美尼亚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萨纳欣修道院(Sanahin Monastery)**是亚美尼亚中世纪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与邻近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修道院坐落于亚美尼亚北部的洛里省(Lori Province),地处黛德贝德峡谷(Debed Canyon)的山坡上,与哈格帕特修道院隔谷相望,形成中世纪高加索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与学术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萨纳欣修道院的名称意为“比那座更古老”(亚美尼亚语中“san”意为“旧”,“nahin”意为“那个”),传说其历史可追溯至4世纪基督教成为亚美尼亚国教之初,但现存建筑主体建于10至13世纪。这一时期正值亚美尼亚巴格拉提德王朝(Bagratuni Dynasty)的鼎盛阶段,修道院不仅是宗教圣地,更发展为学术中心,涵盖神学、哲学、科学和艺术教育,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抄写员在此研习与创作。</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建筑群由多座教堂、图书馆、钟楼和陵墓组成,展现了亚美尼亚中世纪石砌建筑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萨纳欣修道院在历史上屡遭地震和战争破坏,尤其是13世纪蒙古西征期间受损严重,但历代修葺使其核心建筑得以留存。苏联时期,修道院被列为国家保护遗址,并在1996年与哈格帕特修道院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它不仅是亚美尼亚基督教信仰的象征,更是研究高加索地区中世纪历史、建筑与艺术的珍贵窗口。</p> <p class="ql-block">1. **救世主教堂(Surp Astvatsatsin Church)**:建于10世纪,是修道院的核心建筑,其圆顶结构和十字形平面布局体现了典型的亚美尼亚教堂风格,内部空间简洁肃穆,光线通过高侧窗投射,营造神圣氛围。</p> <p class="ql-block">2. **圣使徒教堂(Surp Harutyun Church)**:毗邻救世主教堂,建于同一时期,外墙上雕刻的十字架纹饰和几何图案至今清晰可见,展现了亚美尼亚石刻艺术的细腻。</p> <p class="ql-block">3. **学院与图书馆**:萨纳欣修道院曾拥有中世纪高加索地区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藏有大量宗教典籍和科学手稿。13世纪增建的学院建筑(Academy Building)是修道院学术传统的象征,其拱廊和石柱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4. **钟楼与陵墓**:修道院内的三层钟楼建于13世纪,融合了防御功能与宗教象征;而扎卡良家族(Zakarian)的陵墓则以其锥形穹顶和浮雕装饰,成为中世纪贵族墓葬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萨纳欣修道院的建筑群以粗犷的石材砌筑,与周围崎岖的山地景观浑然一体,体现了亚美尼亚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其装饰细节中,十字架石(Khachkar)尤为突出,复杂的镂空雕刻和圣经场景浮雕将宗教象征与本土艺术完美结合。修道院还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纪手稿抄本室(Scriptorium)闻名,见证了亚美尼亚文字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Artem Ivanovich Mikoyan)**是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也是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Mikoyan-Gurevich Design Bureau,简称“米格”)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1905年8月5日,出生地位于现今的格鲁吉亚(当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萨纳欣村(Sanahin),与亚美尼亚的萨纳欣修道院同名。米高扬的家族是亚美尼亚裔,他在格鲁吉亚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后来成为苏联航空工业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1. **米格-1和米格-3**:这是米高扬设计局最早的量产战斗机,在二战期间用于苏联空军的防御作战。 </p><p class="ql-block">2. **米格-15**:米高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色,成为冷战初期苏联空军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3. **米格-21**: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超音速战斗机,以其高速性能和灵活性闻名,成为全球产量最多的喷气式战斗机之一。 </p><p class="ql-block">4. **米格-25**:冷战时期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曾创下多项飞行速度和高度的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乘坐3路公交车下山,打车前往另外一座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Haghpat Monastery)**是亚美尼亚中世纪宗教与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与邻近的萨纳欣修道院共同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00年扩展列入范围。这座修道院坐落于亚美尼亚北部的洛里省(Lori Province),矗立在黛德贝德峡谷(Debed Canyon)的陡峭山脊上,以其宏伟的石砌建筑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的建造始于10世纪(公元976年),正值亚美尼亚巴格拉提德王朝(Bagratuni Dynasty)的黄金时代。其兴建与当时的政治和宗教复兴密切相关:亚美尼亚摆脱阿拉伯统治后,修道院成为传播基督教、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场所。修道院由霍斯洛夫诺什女王(Queen Khosrovanuysh)资助建造,其子阿肖特三世(Ashot III)统治时期,这里逐渐发展为宗教、学术和艺术中心,吸引了神学家、学者和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由多座教堂、图书馆、钟楼和附属建筑组成,其设计体现了亚美尼亚中世纪建筑的精髓——**粗犷与精致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1. **圣十字教堂(Surp Nishan Church)** </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的核心建筑,建于公元976-991年,采用经典的亚美尼亚十字形布局,中央穹顶由四根厚重石柱支撑。穹顶外部呈圆锥形,覆盖雕刻花纹的石板,内部则通过高侧窗引入光线,营造出肃穆的宗教氛围。教堂外墙装饰简朴,仅以几何线条和十字架浮雕点缀,凸显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克制美学。</p> <p class="ql-block">2. **圣格里高利教堂(Surp Grigor Chapel)** </p><p class="ql-block"> 建于1005年,规模较小,但以其精巧的拱顶结构和内部壁画残迹闻名。教堂墙壁上保留着11世纪的圣经场景彩绘,虽历经沧桑仍可窥见当年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3. **图书馆与学院(Library and Academy)** </p><p class="ql-block"> 哈格帕特修道院是中世纪高美尼亚重要的学术中心。其图书馆建于11世纪,藏有大量宗教典籍、哲学著作和科学手稿,学者们在此翻译古希腊文献并研究神学。13世纪增建的学院建筑(Academy Building)以拱廊和石砌回廊为特色,曾是僧侣与学生探讨学问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4. **钟楼与陵墓** </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的钟楼(13世纪)是亚美尼亚现存最古老的钟楼之一,三层结构兼具防御功能。扎卡良家族(Zakarian)的陵墓则以锥形穹顶和繁复的浮雕装饰,展现了中世纪贵族墓葬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5. **十字架石(Khachkar)** </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内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十字架石,尤其是13世纪雕刻师普戈斯(Poghos)的作品,其镂空花纹和圣经人物浮雕堪称亚美尼亚石刻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亚美尼亚民族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宗教融合**:其建筑融合了拜占庭的穹顶技术、波斯装饰元素和高加索本土的石砌工艺,体现了亚美尼亚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地位。 </p><p class="ql-block">- **学术传承**:修道院的学院和图书馆推动了中世纪亚美尼亚的科学、哲学与文学发展,许多珍贵手稿通过此地得以保存和传播。 </p><p class="ql-block">- **抵御外侵**:修道院在蒙古入侵(13世纪)和奥斯曼帝国扩张中多次受损,但始终未被彻底摧毁,成为亚美尼亚人坚韧信仰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尽管历经地震和战乱,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苏联时期,它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并进行了系统性修复。1996年入选世界遗产后,国际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固了建筑群,并修复了部分壁画与雕刻。如今,修道院仍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的重要宗教场所,同时吸引着全球游客与学者,向世界展示着高加索地区的中世纪辉煌。</p> <p class="ql-block">哈格帕特修道院如同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诉说着亚美尼亚的信仰、智慧与艺术。它不仅是基督教建筑的杰作,更是人类文明在动荡历史中生生不息的象征。站在黛德贝德峡谷的悬崖边俯瞰这座修道院,仿佛能听见千年钟声回荡,见证着一个民族对精神与文化的永恒守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