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音乐:保罗莫利亚Paul Mauriat《安娜之歌La Chanson Pour Anna》</p> <p class="ql-block">巴士从乡间公路驶上横跨维斯瓦河的托伦铁桥。从车窗远远望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绵延于河流之上</span>的小城被红砖城墙围绕,绿树丛林掩映之下,一个个尖顶高耸,温暖而迷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上一个城市需要什么理由?因为一个人让我心之向往。从克拉科夫到波玆南再到托伦,留下波兰诗人辛波斯卡贯穿一生的足迹。就像这条维斯瓦河,从克拉科夫流经托伦,再奔向格但斯克入波罗的海。辛波斯卡是喝着维斯瓦河水成长的波兰女儿,托伦承载着她童年的记忆。1926年初,3岁的她随父母从波玆南附近的布宁搬到托伦,直到1929年搬至克拉科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当我踏上托伦的石板路,这座维斯瓦河畔的小城,像一本被岁月轻轻翻动的书页,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我和所有来到托伦的人们一样,走进尼古拉·哥白尼先生的家,聆听他的日心说、天体论,探寻城市、街道、建筑…藏着无数未被诉说的秘密…那是河流之上的日月星光…</span></p> <p class="ql-block">维斯瓦河畔的中世纪古城托伦,起源于条顿骑士团。在11到13世纪期间,天主教为了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圣城耶路撒冷而发动了数次东征,领导东征的天主教封建领主和骑士被称为十字军骑士团,分别为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十字军东征断断续续持续了两百年以失败告终,圣殿骑士团解散,医院骑士团退守到马耳他岛并维持至今,而条顿骑士团则趁波兰与普鲁士乱战之时,征服和占领了原普鲁士人活跃的地盘,成立了条顿骑士团国家,位于现今波兰北部地区。1233年,条顿骑士团在托伦驻扎并修建起了堡垒和城镇。15世纪中叶,波兰和普鲁士联盟打败了条顿骑士团,骑士团逐渐转为纯宗教组织,而托伦也归由普鲁士管辖。托伦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托伦成为波兰大屠杀的发生地之一。二战后,托伦重新回归波兰,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和教育中心。1997年,托伦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从铁桥上就能望见红色的Hotel Bulwar,它与城墙、塔楼、要塞相连。是的,我们住进维斯瓦河岸边的原城堡遗址改造的Hotel Bulwar旅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确切地说,我</span>居住在 19 世纪初的堡垒改造的酒店中。在它旁边的路口,新建有一座城门,与古城墙完美融为一体,异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这座古城而修建的古城墙,有多个著名的城门。城墙最西段的“修道院之门”始建于14世纪,中央是逐渐增大的三个哥特式尖拱保存至今,大门的名字来源于曾经矗立于此的伯纳丁圣灵修道院,修道院已于17世纪被毁。</p><p class="ql-block">桥门建于1432年,最初这里是维斯瓦河的渡口,后来这里建起了托伦的第一座桥梁,因此这座城门就取名为桥门,大桥一直使用到19世纪直到新的大桥建成竣工为止,所以今天已经无缘得见那座最古老的大桥了。</p> <p class="ql-block">桥门</p> <p class="ql-block">Hotel Bulwar酒店是城墙要塞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环绕老城的城墙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防御性塔楼,其倾斜的塔身使其成为托伦著名的“斜塔”,塔楼之所以变得倾斜主要是由于这里的砂质土壤所致。据说当年天主教会还将斜塔看作是上帝对哥白尼亵渎神灵的惩罚,更坚定了将《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的行为。站在塔下,我仰望着那微微倾斜的塔身,仿佛看到了时光的倾斜。塔顶的钟声依旧在响,仿佛在提醒人们,时光从未停止。</p> <p class="ql-block">斜塔附近的一栋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曾经是粮仓,那高耸的阶梯状垂直山墙以及中间有着尖拱的哥特式假窗是汉萨同盟建筑的典型风格。巨大的山墙赋予了建筑垂直的跃动韵律,使得整栋房子似乎显得更为高耸起来。</p> <p class="ql-block">一条宽阔的石板步行街贯穿老城,两侧延伸出的街道无一不美。在这样的小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以双脚丈量。两侧建筑多为巴洛克风格,漂亮的山墙和花窗让人目不暇接。建筑风格复古,色彩艳丽。一座红砖砌成的建筑外墙由鈡型窗洞构成,艳丽的红被白色中和,传递出浪漫的色彩。而另一座米色建筑的外墙,可爱的玩偶们坐在每一只洞眼里张望着它们的街。街中总有一些被装饰的特色店飘着咖啡香,总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安静地出街。我偏爱对狗狗的温柔注视胜于凝视那些繁华嘈杂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走进哥白尼街,这栋建于14世纪的红砖哥特式建筑立面呈阶梯形,红砖墙上挂着一块不起眼的牌子,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没错,这就是尼古拉•哥白尼先生的家。如今故居首层的旧厨房里仍可见昔日哥白尼家中使用的银质餐具,可见他年少生活的优渥。哥白尼家族是托伦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开了一个小旅馆,就位于如今的哥白尼街——旧时称为圣•安娜街的小巷内。哥白尼在托伦生活的18年时光,正是托伦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它富足且包容,市民阶层在商业氛围中逐渐形成,崇尚真理,有务实态度。</p> <p class="ql-block">1473年2月19日,尼古拉· 哥白尼出生于托伦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就受到人文主义熏陶。18岁时离开托伦,入读波兰最古老的大学——克拉科夫大学。大学期间,他对天文学产生兴趣,前往意大利修习天文学。此后,他辗转于欧洲各地观察天象,在那个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教合一”阻挠社会前行的时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理论,写下巨著《天体运行论》,首次挑战了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宇宙观,并将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堪称现代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迫于人文主义者与保守宗教势力的激烈较量压力,被雪藏了几十年的《天体运行论》直到他去世时才得以发表。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收到出版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之后便去世了,享年七十岁。</p><p class="ql-block">《天体运行论》发表后掀起了轩然大波,宣传他理论的乔尔丹诺·布鲁诺在罗马被教会处以火刑,天主教会也将《天体运行论》列入禁书的行列,长达两百多年之后才得到解禁。</p> <p class="ql-block">《天体运行论》手稿</p> <p class="ql-block">哥白尼先生临终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p> <p class="ql-block">故居博物馆里,陈列着哥白尼的手稿和遗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桌上摆放着几本泛黄的书和一台古老的天文仪器,仿佛主人刚刚离开。一台</span>产于16世纪的地球仪格外引人注目,阳光透过窗幔照射在红褐色的铜质球面上,泛起一层朦胧的亮光。哥白尼先生曾在这里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体运行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站在哥白尼的书桌前,充满崇敬和好奇,用心触摸他那颗追求真理的心。</span>而哥白尼先生在墙壁的油画中慈祥地注视着这一切,就像看到了科学和真理的永恒,如同这河流之上的日月星光。</p> <p class="ql-block">离开故居沿着昔日哥白尼先生做礼拜时往返之路前行数分钟,远远地望见圣约翰大教堂。教堂始建于1260年,但直到200多年后才最终建成。哥白尼正是在这座教堂里完成了受洗。年幼的他每周都会与家人来这座教堂做礼拜,虔诚的宗教情结深入骨髓,也影响了他之后的人生选择。</p> <p class="ql-block">老城中心广场西北侧的圣玛利亚教堂也是哥白尼常去的教堂,是14世纪末期落成的,托伦最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典范之一。从年幼起,哥白尼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即使他用科学观察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固有观念,但仍然在《天体运行论》的序言中写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我曾经迟疑不决”。然而他坚定尊崇科学精神,他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他的智慧与勇气被人类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圣玛利亚教堂内,中殿两侧的木制讲坛和管风琴是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当管风琴音乐响起,请与少年哥白尼一起,静静地聆听古典教堂管风琴的华丽音色吧。</p> <p class="ql-block">一样的日月星光一样的照在河流之上,一样的夏天一样的吹着维斯瓦河的风。遥想托伦当年的模样,宗教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在近代才得以和解。</p><p class="ql-block">许多研究者认为,哥白尼对真理的热爱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故乡——托伦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在托伦度过了童年及成年的早期阶段,正是托伦15世纪末的文化氛围塑造了他的品格。那时的托伦富足、崇尚真理、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世纪蔓延整个欧洲的黑暗与愚昧似乎并没有在这座城市身上留下过多的伤痕,相反,还孕育出了那个时代最早觉醒的伟大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同样,托伦给了辛波斯卡童年记忆,拥有在“一颗小星星底下”冥想的童年,是否将人文品格精神融进诗人的灵魂基因,成就了诗人细腻浪漫的“种种可能”呢?所以,你怎能不对托伦“一见钟情”?</p> <p class="ql-block">托伦市政厅(Torun Town Hall)几乎与托伦城的历史一样古老,是托伦的象征和市民生活的中心,历代波兰国王巡视托伦时均下榻于此。自1259年始建以来,无论是平静安稳还是战火纷飞,它都一直巍然屹立,陪伴这座城市和它的子民走过700多个年头。市政厅是小城中最高大的建筑,整体上拥有典型的哥特式造型,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央广场西侧的圣灵教堂属于晚期巴洛克风格,与不远处的红砖哥特式天主教堂交相辉映,和谐共处,这些教堂早已成为托伦市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托伦悠久历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150年前,托伦市民在市政厅门前竖起的青铜雕像,理所当然地属于托伦的灵魂象征——哥白尼。他左手举着天体运行仪,右手轻轻抬起,眼神望向天空。雕像基座刻着“哥白尼,托伦市民,他让地球转动,令太阳和天空静止”。</p> <p class="ql-block">在雕像前细细端详,突然被人打断,一位年轻人用手比划着他的手机,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秒懂中接过他的手机,因为我知道,不论是情侣相约、学生相聚、亲友见面还是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群体活动,都会始于哥白尼雕像。“在哥白尼雕像前见面”是托伦人的口头禅,就像巴黎人说在埃菲尔铁塔下见面一样。我教他们说“茄子”听起来像“杰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拍下他们的笑颜;他们也拿起我的手机,拍下我和先生的合影。哥白尼先生应该自豪无比,无论任何民族任何肤色的人们都崇敬他,托伦更以他为荣,他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旧市政厅西侧,邮政局对面有一尊建于1914年的Pomnik Flisaka喷泉雕塑。雕塑正中是拉小琴的撑伐男孩,他的周围坐着一圈青铜青蛙。他是19世纪波兰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所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在童话故事里,托伦的撑伐人演奏着小提琴,引领着成千上万的青蛙,撑筏远离城市,避免了灾难。</p> <p class="ql-block">旧市政厅广场一角,一尊青铜毛驴雕像站在人行路上。在中世纪时期,这里有一尊同样的木制毛驴雕像,被判处鞭刑的罪犯通常是在这里遭受鞭打的。旧市政厅广场东侧还有一个小狗与雨伞的雕像,这条小狗的名字叫Filus,它是波兰一个著名的长片连环漫画中Filutek教授的宠物。</p> <p class="ql-block">托伦街头随处可见的姜饼店总是“色艺”的,留下甜美的记忆。姜饼制作师用各种形状的模具制作饼坯,用糖浆彩绘,添加波兰乡村出产的姜和肉桂,口感松软浓郁。中世纪时,每到节庆,托伦市都要向国王进献姜饼;托伦的少女出嫁时,姜饼也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如今,精致的托伦姜饼作为礼物在欧洲广受欢迎,那经典心形标志的姜饼让人沉浸在百年前美好爱情的童话里,更让这座古城有了诗意般的浪漫。从健康角度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飘着原始麦香的新鲜面包圈。</p> <p class="ql-block">围绕着旧城广场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如新哥特式风格的老邮政局大楼、新文艺复兴风格的亚瑟会馆与如今已是艺术博物馆的星星之屋等。哥白尼元素随处可见,有哥白尼街、哥白尼天文馆和哥白尼大学,还有各种哥白尼餐厅与酒吧,当然也少不了兜售哥白尼纪念品的商店。</p><p class="ql-block">漫步在石砖铺就的街道,寻觅时光在这座古城留下的踪迹,东欧风情扑面而来。众多的红砖墙瓦哥特式建筑,那古朴优雅瞬间将人带入久远的中世纪,令人深深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从城门走向维斯瓦河畔的堤岸,河水静静流淌,铁桥横跨两岸,对岸绿树成荫,背后古城的红砖城墙则在阳光下折射光彩,城墙内的天际线,被大教堂和市政厅的塔楼所占据。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的维斯瓦河(Wisla)是波兰的母亲河,全长1047公里,从南向北流经克拉科夫、华沙、托伦等地,最终到达格但斯克注入波罗的海。中世纪时期,数不胜数的货船曾满载着波兰各地的商品,停靠在托伦城外的码头边,作为水上贸易集散地的托伦一派繁华;而如今的维斯瓦河之上只剩下搭载游客的游船了。</p> <p class="ql-block">信步维斯瓦河岸边,三三两两的人们休闲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奔跑,画家们用画笔描绘美丽瞬间,小狗狗们享受着主人的爱,空气中弥漫着从河岸边咖啡馆飘出的咖啡香,河边广场的草地音乐会座无虚席,悠扬的歌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交织出浪漫与美好…一切都那么平静悠然。</p> <p class="ql-block">托伦铁桥,无异于一座长长的观景台。桥的尽头是望不到边的野生林地,植被茂盛野趣清幽,在桥上伸手可及树上的青苹果。立在桥中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炫丽宁静的诗句有着世界性的独特美感。远眺岸边托伦古城,夕阳的余晖洒在红砖屋顶上,整座城市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宽阔舒缓的维斯瓦河在这里静静流淌了许多个世纪,它见证了河流之上历经沧桑的托伦古城。也许,即使哥白尼穿越至当下,眼前的托伦也一如他年少之时。我想。</p> <p class="ql-block">一样的日月星光照着河流之上的托伦,以它的沉默与厚重,启蒙并蕴藏着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不同时空的人文融合。而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在2024年8月4日,藏在时光的岁月褶皱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片刻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河流之上</p><p class="ql-block">中世纪筏工的桨</p><p class="ql-block">麦芽青绿时节</p><p class="ql-block">一个少年睁开懵懂的眼</p><p class="ql-block">描摹星空的轨迹</p><p class="ql-block">直面天体的光芒</p><p class="ql-block">来自星空苍穹下</p><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流之上</p><p class="ql-block">四百五十年后的帆</p><p class="ql-block">麦果飘香时节</p><p class="ql-block">小女孩张开天使之翼</p><p class="ql-block">刻写灵魂的诗行</p><p class="ql-block">不期而遇的荣光</p><p class="ql-block">在一颗小星星底下</p><p class="ql-block">静默如迷地回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曹时君</p> <p class="ql-block">后记:于我而言,旅行是读书,是品读生活,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敬仰那些大作家们,例如赫尔曼•黑塞,可以在很美很静的提契诺久住下来,慢慢感应、品读、写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自己只希望在偶有的旅途中,或短暂的行程中,去读出那一丝丝不一样的可以言说之事,慢慢<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写</span>每一篇旅行笔记仍然是快乐的。感谢视频作者曹时君先生;感谢胡佳希先生的导览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