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青春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每当有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给他们做这样一个言简意赅的概括——“四容易两难”。</p><p class="ql-block">何谓“四容易”?</p><p class="ql-block"> 最容易叛逆;</p><p class="ql-block"> 最容易和家长较劲; </p><p class="ql-block">最容易厌学;</p><p class="ql-block"> 最容易走上歪路。 </p><p class="ql-block">何谓“两难”?</p><p class="ql-block"> 最难沟通;</p><p class="ql-block">最难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告诉孩子,真的很优秀</p><p class="ql-block">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们必须多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现状,琢磨她们的内心,思考她们成长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只有引导她们及时地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她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p><p class="ql-block">方法二:爸爸妈妈时常与孩子聊“悄悄话”。</p><p class="ql-block">一位妈妈是这样教育女儿的: 大概从女儿12岁开始,每当她来月经时,我都会耐心地为女儿解释,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来月经,这是成长的标志。来月经时可能会肚子痛,也可能有无力感,但不要担心,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p><p class="ql-block">看到女儿经常因胸部隆起而蹋腰,我告诉她,对于女人来说,曲线是一种美,并耐心地带她去挑选内衣。 女儿说喜欢上邻班一个男生,但她却觉得很丢脸,我趁机开导女儿:“到了这个年龄,每个女孩都会对异性产生这种美好的感觉,这并不是错,但这种喜欢与真正的爱情是有区别的,它只是发生在你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毕竟,这个时候,学习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方法三:送她一本青春期读物</p><p class="ql-block">2 超级容易自卑的一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究竟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女孩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呢?</p><p class="ql-block"> 第一,因外貌不佳而自卑。</p><p class="ql-block">第二,因成绩不好而自卑。</p><p class="ql-block">第三,因家境不好而自卑。</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帮助她们摆脱这种自卑情绪呢? </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因外貌自卑——从积极的方面去评价女孩的缺点</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因成绩自卑——在成功和失败中,让女孩正确认识自己</p><p class="ql-block">方法三:因家境自卑——摆正心态不攀比</p><p class="ql-block">3 孩子开始疏远你</p><p class="ql-block">据我观察,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有着这种烦恼:我们哪里出错了,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疏远我们呢? 其实,家长不必为此而苦恼,这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正常表现。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那就是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不知不觉被拉大了。</p><p class="ql-block">方法一:与她的好朋友保持沟通。</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与她的老师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4 讲究个性、追求个性的阶段</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她们心理的研究,我发现她们追求个性是为了满足这样两点心理需求:</p><p class="ql-block"> 第一,归属感的需要。</p><p class="ql-block">第二,标新立异,渴望成为“焦点人物”。</p><p class="ql-block">明白了这些,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呢? </p><p class="ql-block">方法一:既要忽视,又要引导</p><p class="ql-block">方法二:无论如何,都先认同孩子的个性 </p><p class="ql-block">因此,如果家长经常指责,甚至用蛮横的方式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个性,即使家长说的是事实,理由合情合理,也很难赢得孩子的合作,而且还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进而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升级。</p> <p class="ql-block">走出误区一: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就是爱</p><p class="ql-block">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怀抱,踏上自己的“旅途”;总有一天,我们也将离他们而去……不管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那时候,我们的孩子必须独自去面对一切,到那时,谁又能像我们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们呢?</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女孩子,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不是爱,而是一个隐形的“杀手”,会扼杀她们将来的幸福和快乐。作为一名教育者,在亲眼目睹一出出因爱而造就的悲剧时,除了感伤和同情外,我更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走出这种爱孩子的误区。</p><p class="ql-block">经常有家长们不断地抱怨:为什么我家孩子如此不懂事呢?</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时家长不应该抱怨,而应反思:是什么原因促使孩子变成这样?是不是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在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过太多太多“溺爱型”的家长:不管孩子提什么要求,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他们通通满足。 孩子身上出现了坏毛病,他们常常以“孩子还小”为理由纵容孩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从表面来看,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但实际上,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家长的这些做法并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家长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孩子的能力如何提高?家长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她考虑周到了,他自己还会思考吗?溺爱的家长只会养育出无能的孩子、不懂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爱,但绝不是溺爱,而是理智的爱。</p><p class="ql-block"> 不要做孩子生活上的保姆,而是做他的引航者,让他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不对孩子百依百顺,合理的要求和条件,家长可以答应,但是那些不合理的或过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拒绝。 让孩子学着爱父母。</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p><p class="ql-block"> 一个女孩曾失望地对我说: 都说父母是最亲的人,但对此我一点都没有感觉。爸爸只顾忙他的生意,妈妈下班后忙着约人打麻将。</p><p class="ql-block">“钱还够花吗?”“这次考试多少名?”他们只想知道这些,根本不关心我在想些什么,甚至连听我说话的兴趣都没有。有了烦恼,我只能玩手机;不开心的时候,只有憋着不让自己流泪。</p><p class="ql-block">好想爸爸妈妈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问问我今天开不开心,听听我内心的想法,可这么简单的愿望,对我来说却是奢望。</p><p class="ql-block"> 当我把这个女孩的话转述给她的母亲时,她的母亲愣了足足有10分钟,然后悔恨地说道:“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给孩子足够多的零花钱,让他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为这样他就会幸福,关心女儿的学习成绩,以为这是对他的将来负责。可是,我不曾想到女儿的愿望竟这样简单,简单到我一直都没当回事。”</p><p class="ql-block">是呀,连这样简单的愿望,我们都不曾满足女孩,他的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他又怎么会感受到幸福呢?</p><p class="ql-block">然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他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并错误地认为只要有漂亮的衣服、心爱的玩具、名牌手机等,孩子就会满足,也应当满足。家长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奋斗着,然而亲子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阶段,如果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不能在父母那里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在外寻找感情依托。例如,对关心自己的异性产生感情、对帅气的长辈产生好感……如果孩子因此而陷入早恋,那就是家长最大的失职了。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还会形成郁郁寡欢的性格,还会对他人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这些都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希望看到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从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开始,关注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p><p class="ql-block">家长应该在衣食住行方面少操心,而是把心思放在孩子所思、所想的问题上。 经常和孩子说说心里话,父母谈谈工作上的事情,也让孩子讲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当孩子的情绪变化大时,家长不要急于指责他们,而是积极寻找负面情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p><p class="ql-block">进入青春期后,也许家长会觉得眼前的孩子非常陌生:昨天还是不谙世事、屁颠屁颠跟着我们的小破孩,今天却要和我们讲平等、尊重、自由……</p><p class="ql-block">没错,孩子已经长大了,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是大孩子了,他们的思维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希望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理解……然而,现状却让他们大失所望。在学校,他们必须遵守诸多的规章制度;在家里,父母又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他们。于是,青春期的孩子只好通过种种手段“反抗”这种“压迫”。例如,叛逆、乱发脾气等。即使那些外表看似文静,不动声色的学生,心里也在盘算着怎么和家长叛逆。</p><p class="ql-block"> 一个成绩很好的孩子曾这样说过:“有心‘反抗’,无力回天,只好化悲愤为动力,好好学习,早日脱离‘苦海’。”</p><p class="ql-block">看似柔弱的听话乖巧竟然说出这等话来,让我备感意外,但细细一琢磨:如果没有真实情感体验,他又从何而来的这份感慨呢?</p><p class="ql-block">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只有不与他们较劲,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才不再那样“棘手”。</p><p class="ql-block">我把这位同行不与青春期孩子较劲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则: 不要强求青春期的孩子听话,但必须让他们认真考虑我们的话; 允许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小事上放手,但大事上不得有半点马虎。</p> <p class="ql-block">方法二:小时候可以严,但长大后必须宽</p><p class="ql-block">我就曾接触过这样几个孩子:</p><p class="ql-block">赵明,初二学生,因为父母总是批评她,他觉得这是父母看自己不顺眼的表现,于是故意在外惹是生非,给父母添麻烦。</p><p class="ql-block">王志虹,13岁男孩,因为不满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放学后经常在外面游荡,不想回家,结果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p><p class="ql-block">那我们应该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呢? </p><p class="ql-block">方法一:绝不唠叨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在班里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父母的哪种习惯,你最不能忍受。结果,85%的孩子写的是唠叨。现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与很多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常常会向我反映父母的唠叨问题。</p><p class="ql-block">例如,一个女孩曾经这样向我“倒苦水”:</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真烦,每天都唠唠叨叨的,10 句话中有7 句半是重复的。我给他们提意见,他们却说,你以为我愿意唠叨,我的嘴都起泡了,我这样做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好。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不光他们说得嘴都起泡了,我听得耳朵也长茧子了。</p><p class="ql-block">看到女孩类似的真情“告白”,也许大多数家长都在心里埋怨她们不了解自己的苦心。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进行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位家长都是从青春期一步步走过来的,回想那时我们的表现,我们是不是也不喜欢父辈的唠叨,是不是也曾把长辈的唠叨当成耳旁风……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我们自己都厌烦的事物,为什么还要强加给孩子呢?</p><p class="ql-block">也许家长们会说,唠叨是爱的表现,但爱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正是因为爱他们,我们才应该多用点心思,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去爱她们。青春期的孩子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些固执,有点任性,又有些叛逆。在大多数家长眼中,也许他们大不如之前听话了,但在这里我要告诉家长们的是,孩子的听话来自于家长1%的改变。青春期孩子之所以叛逆,之所以固执,很大原因是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同样的道理,也许家长1%的改变就会换来孩子的脱胎换骨。</p><p class="ql-block">法一:个性培养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习惯培养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作为女孩的家长,如果因为我们的疏忽,没有注重孩子的某种习惯培养,而使得他有一个失败的人生,我们肯定会为此而懊悔不已。所以,即便是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习惯培养仍然不能忽视。</p><p class="ql-block"> 方法三:能力培养很重要</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要始终坚信这样一点: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好孩子。</p><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的青春期一般要持续八九年,在这段时间里,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谁也不能预料,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只要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她们便会越来越优秀。</p><p class="ql-block">家庭中很重要的两种氛围</p><p class="ql-block">一位美国学者为了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各异的青春期孩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孩子们对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很少在意,他们更关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论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家庭氛围,是青春期孩子最为关心,也是影响她们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事实就是这样的,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没有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这粒种子就不能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方法一:营造快乐、乐观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我经常向孩子的父母传达这样一个观念: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乐观的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请家长们记住这样一点:孩子性格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父母的生活态度。一对时常悲观的父母,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家长有必要且必须营造一种快乐、乐观的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方法二:营造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常常听家长这样责怪自己的孩子: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不思进取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女孩是否积极向上、力争上游,跟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对孩子来说,他最亲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榜样的人,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所以,在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作为家长的你,虽然不用再回到校园里坐到课桌前学习,但也不能停止学习和求知的脚步。生涯有限,但学习却是无止境的,学习是一个可以伴随你终生的活动。所以,每位家长都应该利用空闲时间看看书、充充电,给孩子做好榜样,为她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家庭氛围。</p><p class="ql-block">当亲子间发生矛盾后,家长应该如何着手处理呢? 方法一:先从自身找问题</p><p class="ql-block">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我对各位家长的建议是,先从自身找原因,然后再指出孩子的不对。</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家长自身没有任何问题的话,那我们与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就可以避免了。如果在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不谈自己的问题,而一味指责孩子的不对,孩子必定会更生气,矛盾只会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反之,在解决亲子之间的矛盾时,如果家长能够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指出孩子不对的地方,以及我们对她们的希望,相信他们很容易就能够接受。</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对孩子“合理的一面”进行妥协</p><p class="ql-block">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们的思维也日益趋于成熟,对各种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认识。当亲子间因为意见分歧发生矛盾时,错的并不一定是孩子。也就是说,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也会存在不合理的一面。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合理的一面”进行妥协。</p><p class="ql-block">第三章青春期,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取得好成绩</p><p class="ql-block">智慧的青春期孩子家长,从来都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会用心去寻找一些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好方法!</p><p class="ql-block">开好家长会的几个诀窍</p><p class="ql-block">家长会是一个家长有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途径。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家长可以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足,进而提升学习成绩。然而,我发现,每次家长会过后,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反而变差了;原本成绩就很糟糕的孩子,则更加惨不忍睹。 </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家长身上,这是由家长错误的转达方式造成的。</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孩子的内心既脆弱又敏感,家长这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她们的成绩,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最直接的一个后果是亲子关系紧张,其次是师生关系紧张。某学校中学部曾对该校300 名不同年级的孩子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家长会之后11%的孩子与老师关系紧张,20.1%的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最严重的是,孩子会失去上进心,最后影响学习成绩。</p><p class="ql-block">方法一:把“告状”变成“报喜”</p><p class="ql-block">从这些惨败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要想家长会卓有成效,家长还得动点脑筋,做好“转达”工作。而且,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你所采用的方式及语言会对孩子形成怎样的影响,是建设性的还是摧毁性的,是激发还是抑制?</p><p class="ql-block">一位美国朋友曾向我介绍过美国学校的家长会,家长们都很重视家长会,再忙也要赶过去,这一点跟我们中国的家长相同。但美国家长回到家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孩子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特性,孩子怎样去发扬优点、发展特长、培养个性,这是与中国家长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家长需要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方法一:把“告状”变成“报喜”</p><p class="ql-block">家长将老师在家长会上的“告状”如实“转达”给孩子,结果如何呢?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糟透了。</p><p class="ql-block">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女孩: 她是班上的“才女”,总能写出风花雪月的文字,语文成绩在全年级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但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她却交了白卷。父母、老师都很奇怪,千方百计地“引诱”她说出理由,可换来的总是女孩的沉默。</p><p class="ql-block">万般无奈之下,她的父母找到了我。在我与女孩的交谈中,女孩咬牙切齿地说:“我一直把语文老师当朋友,把自己的读书感想和他一起分享,可他倒好,向我爸妈打小报告,说我上课看闲书。我就是要报复他,让他教学水平上不去。”</p><p class="ql-block">看,这就是家长不动脑筋,原原本本“转达”开会内容的结果,女孩由此产生了抵触老师的情绪——“恨屋及乌”。因为恨老师,进而要报复老师,最终影响的只能是她自己的成绩。</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果他从家长口中听到的全是无数的“罪状”,一定会激起他的仇恨、反抗心理,这往往对孩子的学习不利,上述事例中的他孩就是最好的证明。 聪明的家长从来就不会这样做,他们往往把“告状”变成“报喜”。</p><p class="ql-block">一位家长这样分享经验: 妻子每次去给孩子开家长会都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一怒之下,把老师反映的情况向孩子全盘托出,孩子难以接受,便和妻子大吵起来,闹得双方不愉快了好些日子。更糟糕的是,孩子变得特别仇恨老师,好像两者间有“血海深仇”似的。</p><p class="ql-block">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后来我主动争取为孩子开家长会的机会。当我接受了这样的“工作”后,心想,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表扬,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方法。一旦家长会上老师反映孩子哪门课程成绩下降,我回家会说这门功课还行,老师关照还要继续努力等。 这招还真灵,孩子信以为真,对这门课程的老师充满了感激,从而激发了他的热情和斗志,成绩一次比一次好。</p><p class="ql-block">正如这位家长所言,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表扬,如果孩子听到的家长会反馈信息是正面的,一定会激发起他的热情和斗志,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家长们不妨试试这种方法——把“告状”变成“报喜”,也许你会发现,效果确实要比“告状”强许多倍。</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把“挑毛病”变成发现“优点”</p><p class="ql-block">方法三:把“成绩大排队”变成“特长研讨”</p><p class="ql-block">在所学的科目中,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门门都差,即便是成绩再差的孩子,他也有强项,然而做家长的往往忽略掉这一点,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绩排名上。如果家长们能够像这位爸爸一样,把“成绩大排队”变成“特长研讨”,那么你的孩子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p><p class="ql-block">方法一:找原因,而不是挑毛病</p><p class="ql-block">方法二:找进步,哪怕很微小</p><p class="ql-block">方法三:和孩子一起确立目标</p><p class="ql-block">告诉孩子“至少要复习三遍”</p><p class="ql-block">再者,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处于初高中阶段,此时学习内容繁多,难度增强,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定要在复习上多花时间,如果还像小学生那样只是听课、做作业,肯定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一位高考状元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谈到了这样一点: 每天晚上除了做作业之外,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当天学过的东西。另外,每个周末我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复习这周学过的东西,最后就是在考试之前再复习一次,争取把所有的问题都在这遍复习中解决。</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这个孩子的复习方法,那就是同一块知识做到至少复习3遍:日复习、周复习和考前复习,从而知识得以牢固掌握。</p><p class="ql-block">如何帮青春期孩子请家教</p><p class="ql-block">第一,学校常规教学才是“正餐”,家教是“营养品”。</p><p class="ql-block">第二,先征询孩子的意见。</p><p class="ql-block">如何说,青春期的孩子才能信服你,爱上你</p><p class="ql-block">1 沟通不能只停留在学习上</p><p class="ql-block">沟通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不能只停留在学习上。家长一味地说学习,会造成亲子间沟通“断层”,但如果家长能够与孩子谈点轻松的话题,不仅能够勾起他们交谈的欲望,还有助于他们放松心情。</p><p class="ql-block">也许有家长会很苦恼,不聊学习,还能与她们聊些什么话题呢?总的一个方针:只要学习之外的内容,都可以和孩子聊。</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谈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方法二:谈点新话题</p><p class="ql-block">常出新,才能勾起孩子的交谈欲望。</p><p class="ql-block"> 方法三:谈孩子知道而家长不知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共同的心理—炫耀</p> <p class="ql-block">2 认真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其实,每个青春期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和父母沟通的,然而,在他们说话时,家长却心不在焉,或者家长对她们的讲述表现出不屑或嘲笑……这些往往会让她们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随时都可能遇到困难和令其迷茫费解的问题,他们的情绪会因此而受到干扰。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聪明的家长会做一个耐心的听众,而不是一个说教者。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80%孩子说,20%家长说,那家长就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耐心听他讲完,不要急着打断她</p><p class="ql-block">方法二:不要急着否定他,给他更多解释的机会 </p><p class="ql-block">方法三:再忙也要听他说</p><p class="ql-block">3 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孩子沟通</p><p class="ql-block">方法一:不要搞“饭桌教育”</p><p class="ql-block">“饭桌教育”会使得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家庭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p><p class="ql-block">方法二:盛怒之下不教子 </p><p class="ql-block">4 选择合适的沟通场所</p><p class="ql-block">什么样的场合才适合与孩子沟通呢?在多年与这些青春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p><p class="ql-block">方法一:表扬孩子的话,在人前说</p><p class="ql-block">英国作家洛克曾经说过:“对孩子的赞扬,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希望前人的教育理念能为家长们提供借鉴。</p><p class="ql-block">家长们别再谦虚了,当你的孩子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你就要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越大声越好。</p><p class="ql-block">方法二:批评孩子的话,关起门来说</p><p class="ql-block">5 尝试多渠道与孩子沟通</p><p class="ql-block">方法一:书信——搭建与孩子沟通的平台</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小纸条——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方法三:网络、短信——更具效率的沟通渠道</p><p class="ql-block">6 增加与孩子使用非语言沟通的频率</p><p class="ql-block">方法一:用眼神“教育”孩子</p><p class="ql-block">方法二:拍拍他的肩膀,给予他力量</p><p class="ql-block">方法三:用握手向孩子表达友好</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你可以和她握握手,表达你对她的祝贺; 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你可以和她握握手,表达你对他的鼓励。</p><p class="ql-block">7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需要注意哪些语言细节</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少说“一定要努力”,多说“尽力了就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方法二:不说“爸妈希望你过怎样的生活”,要说“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方法三:要多用“我觉得”,而不是“你应该”</p><p class="ql-block">8 把“代沟”降到最小化</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代沟呢? 生活中,常常听家长这样抱怨青春期的孩子:“哎!现在的孩子真让人操心,总是自以为是,听不进我们大人的话,还不服管教,这可怎么是好?”</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凑到一起,也常常“控诉”自己的父母:“他们常说父母难当,可我们孩子好做吗?他们只知道一个劲地督促我们学习,却从来没问过我们学累了吗?需要休息吗?他们自己‘老土’,还反对我们追求时尚……”</p><p class="ql-block">一边是家长们“长吁”,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短叹”,父母怎么不理解我们,这种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就叫代沟。</p><p class="ql-block">准确来说,代沟就是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影响了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上的交流和沟通。</p><p class="ql-block">方法一:与时俱进,主动寻找共同语言</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平行交谈,增加与孩子共事的机会</p><p class="ql-block">10~18岁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 8 个引导</p><p class="ql-block">青春期孩子虽然已经长大了,但思想仍然不够成熟。比如,他们很容易因为一点挫折而变得自卑,很容易陷入到悲观的情绪之中……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过来人,家长必须给予孩子一些适当的引导,将孩子引入人生的正途!</p><p class="ql-block">1 赋予孩子自信心</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方法二: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p><p class="ql-block">2 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激发他的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3 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讲,家长可以这样去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特殊保护对象</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利用生活中的小困境锻炼他</p><p class="ql-block">我要明确地告诉各位家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困境。</p><p class="ql-block">4 让孩子拥有阳光心态</p><p class="ql-block">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呢?</p><p class="ql-block">方法一:父母不做爱抱怨的人</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他的视野</p><p class="ql-block">6 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人</p><p class="ql-block">10~18岁青春期,防范孩子走上那些人生的歪路</p><p class="ql-block">1 冷漠、没有爱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p><p class="ql-block">方法一:让孩子学着去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方法二: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p><p class="ql-block">方法三: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人</p><p class="ql-block">2 沉迷网络——通过“疏导”,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p><p class="ql-block">方法一:应对网上聊天——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应对“网恋”——不打、不骂、摆事实</p><p class="ql-block">3 青春期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修复</p><p class="ql-block">方法二:让孩子经历几件“有钱也解决不了的事”</p><p class="ql-block">5 防范上当和受骗</p><p class="ql-block"> 方法一:告诉孩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p><p class="ql-block">方法二:让孩子时刻对陌生人多留个心眼</p><p class="ql-block">6 生活中,需要孩子格外注意的那些问题</p><p class="ql-block">方法一:避免涉足娱乐场所</p><p class="ql-block">方法二:防范无处不在的“性骚扰”</p> <p class="ql-block">读懂青春期,做智慧引路人——《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有着13年教龄的初中英语老师、7年班主任,同时也是11岁双胞胎女儿的母亲,《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这本书于我而言,既是教学工作的实用指南,更是家庭教育的及时雨。书中对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的精准剖析与科学引导方法,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教育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更从容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书中提出的“四容易两难”精准概括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尤其是“最容易叛逆”“最难沟通”的特质,让我回想起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有些学生表面倔强对抗,实则渴望被理解;有些则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交流。在英语课堂上,当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时,我会尝试用倾听和共情代替说教,引导他们主动表达想法,将叛逆转化为探索知识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作为双胞胎女儿的母亲,书中关于青春期女孩的教育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通过“悄悄话”帮助女儿理解身体变化,还是用鼓励替代批评引导她们克服自卑,都让我意识到家庭教育中情感沟通的重要性。联想到女儿即将步入青春期,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今后,我会学着放手,让她们在力所能及的事务中锻炼能力,同时多关注她们的心理需求,通过书信、散步谈心等方式,搭建起平等对话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家长教育误区的剖析,更如警钟般提醒着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是隐形杀手”这一观点,让我反思自己在家庭与学校角色中的失衡。在学校,我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但在家中,却不自觉地对女儿们过度保护。我深知,过度的溺爱会削弱孩子的独立性。未来,我会调整教育策略,在生活中引导女儿学会承担责任,例如让她们参与家务劳动、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培养她们的自理能力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家长会沟通技巧、学习引导方法等内容,也为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将“告状”变为“报喜”,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至少复习三遍”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通过班会分享等形式传递给学生。这些方法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理解与引导。</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母亲,我都将以书中所学为指引,用理解与智慧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我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信任与耐心,我们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特殊阶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独特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