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北齐的石构仿木建筑

曹奇奇

<p class="ql-block">宋绍祖墓石椁 北魏 太和元年 (477年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 12窟 北魏中期(471-494年)</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 千佛洞 北齐(550--577年)</p> <p class="ql-block">  去年6-7月间,我曾携友分别瞻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对其中的石构仿木建筑颇感特别,便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并未深究。最近读书,看到书中介绍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魏宋绍祖墓石椁,方一解心中困惑。</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三个相似的形制均为:四柱三间“前廊后室”式殿堂建筑。对照一下我拍的照片,屋顶均为悬山顶,可见排列整齐的屋椽,斗拱样式均为一斗三升。在石椁和云冈12窟尚可看到人字栱,四柱呈六边形,柱头正方形类似希腊多立克柱式,云冈12窟还可见三间内均刻画了卷起的幔帐,显示出胡汉融合。</p><p class="ql-block">‍ 而在更晚的南响堂千佛洞,门楣呈火焰形(内刻两对伎乐飞天),四柱头上方为火焰宝珠,有拜火教的遗迹。门柱为两段刻有竖线的圆柱,以仰覆莲相接,是希腊科林斯柱式茛苕纹的本土化,柱座为圆雕动物可能为狮子,这些装饰均较前更加华丽繁复。廊柱后的堂屋两侧门框刻有卷草忍冬纹,柔美生动,再两旁是圆雕力士,显得庄严威武。</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 北齐三窟</p>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还可发现,在山西太原天龙山也保存有两座殿堂式石窟,一座开凿于北齐,其中的斗拱和门柱的样式基本同前,细微差别在于人字栱呈弧形而不是直线。另一座第8窟开凿于隋初,可见门柱不加装饰更加高大挺拔,仅腰身粗而顶端逐渐收窄,增加建筑的视觉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 第8窟 隋开皇四年(584年)</p> <p class="ql-block">‍ 这类殿堂式石构仿木建筑源自现实世界中的家族祭祀祠堂,按照古人视死如事生的生命观,把对祖先的祭拜整体移入地下,并缩小成为棺椁的造型。另一方面,在佛教传入后,信徒对造像壁画的瞻礼崇拜、寻求精神体验的圆满喜悦、对极乐世界的深切向往,也是在氛围相似的场所中进行,尤其是皇家石窟寺更需要这种有进深仪式感的建筑样式。</p><p class="ql-block">‍ 大抵佛教从印度发端,经过中亚健陀罗地区的丰富完善,吸收波斯乃至古希腊的艺术,在公元2世纪传入中国开始本土化进程。仅从石构仿木建筑这一斑,即可窥见当时多元文化交融中那令人心动的谜之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