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博物馆之 “青韵光华”——秘色瓷研赏活动

彬彬有禮 彬士

<p class="ql-block">“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纪要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8日春风和畅的妇女节,由“风雅秘色微群”发起、临安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联合主办、湖州市晋唐古陶瓷艺术研究院承办、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协办的“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在杭州临安博物馆顺利举办。</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有陶瓷专家、老师和越窑秘色瓷文化爱好者、收藏界资深人士、秘色瓷文化爱好者共56人参加。活动现场放置了60多件唐、五代、宋秘色瓷标本(完整、残器、残件片),供与会人员零距离上手鉴赏、研究。</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活动的古陶瓷——秘色瓷文化专家、老师们主要有嵇锡贵、郑建明、周少华、戴雨享、胡小军、钱伟强、熊樱菲、楼署红、厉祖浩、王恩元、石超、晋武成等,并作了深层次的秘色瓷文化讲解发言。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越窑青瓷专委会主任、资深越窑收藏家章云龙提供了唐代秘色瓷八棱瓶和玉环底碗供活动观赏,非常珍贵。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曹兆浦、温州瓯窑学会会长张仁及资深越窑集研人士邱群杰、潘慧敏、羅洪文、余孟立、宋小麦、任和成、高树银等提供了珍稀秘色瓷器标本。</p><p class="ql-block"> 周少华、熊樱菲、胡小军、钱伟强、晋武成关于秘色瓷工艺技术分析研究、吴越国秘色瓷审美特征、瓷器造型与功能性研究、黄釉秘色瓷的特点等PPT讲解作了分享。上海复旦大学郑建明博士用现场标本讲解“秘色瓷时期特征及工艺差异趋势”的内容,从造型、釉色、整体比较等实物观赏方面给大家上了一堂特别课。</p><p class="ql-block">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越窑非遗技艺领军人物嵇锡贵大师带领几位省市级越窑非遗传承匠师参加了活动会。她在发言中给大家分享了她作品创作获奖的经验;肯定了本次活动对于推动越窑“母亲瓷”文化发展、弘扬古陶瓷的现代生活艺术化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孙威在发言时表示:秘色瓷文化创意是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当下“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活需求,并邀约专家老师们到企业进行秘色瓷文化创意作品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专家们审阅了《秘色瓷界定要素》(试行),与会者认同《秘色瓷界定要素》(试行)的产生,将便于今后有关秘色瓷类研赏活动的开展,利于秘色瓷收藏文化的引导。本次活动得到了著名茶学专家、“茶界泰斗”姚国坤老师和中国美院书法学博士、西泠印社社员、杭州钱鏐文化研究会理事钱伟强先生的题字祝贺;国家级婺州窑非遗传承代表人陈新华大师也专门发来了视频贺辞。</p><p class="ql-block"> 临安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鲍伟华馆长到场参会。还有钱高潮、梅红玲、曹兆燎、孙勤、周明明、周建灿、、芊尋、项子航、刘磊、胡娟美、吴攀、凌一帆等诸位名士精英,济济一堂,畅叙陶瓷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萧山籍书法家俞国斌将一幅“唐代秘色瓷‘錢記’款匣缽标本拓片书法作品”捐赠给了吴越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活动由中国美院何鸿老师主持,晋武成策划。 </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赏活动,是近年来秘色瓷文化研究的一次盛会。是在大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茶为国饮”、“越窑青瓷非遗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系列文化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下举办的。从秘色瓷——越窑——江南瓷器文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现、发掘、传承“大唐文脉”、“五代风雅”、“两宋艺韵”中的精华,对“文化浙江”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正值吴越文化博物馆 “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 的展出之际,故而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有着更加丰富的涵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3月8日</span></p> <p class="ql-block">“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内容、日程表 活动时间、地点</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8日 临安博物馆一楼会议室 </p><p class="ql-block">上午9:00后,随时到达的与会人员可去吴越文化博物馆参观“一脉风华——吴越国文物观止”展出。(暨《王陵秘色——钱鏐墓越窑青瓷》一书主体内容)</p><p class="ql-block">11:30---12:45分,在“地道吴越餐厅”用午餐(每人份餐,向事物组孙女士领票)</p><p class="ql-block">13:00分有序确认身份后进入临安博物馆,在一楼会议室门口签名并领取随手礼。 </p><p class="ql-block">13:15分到会议室先行合影后有序落座。</p><p class="ql-block">13:30分 研赏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何鸿</p><p class="ql-block">第一项 接受姚国坤、陈新华、钱伟强老师的勉励书法、视频贺辞 承办单位接受;</p><p class="ql-block">展出“秘色瓷书法”4幅“鲍贤伦、姚国坤、赵自强、钱伟强 。</p><p class="ql-block">第二项 介绍今天到会的专家、老师、嘉宾们</p><p class="ql-block">1,嵇锡贵(女士)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杭州贵山窑文化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2,郑建明 文博博士、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p><p class="ql-block">3,鲍伟华 临安博物馆、吴越文化博物馆馆长 (主办方) </p><p class="ql-block">4,周少华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5,戴雨享 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教授 (主办方)</p><p class="ql-block">6,胡小军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7,钱伟强 中国美院副教授、书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杭州钱鏐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p><p class="ql-block">8,厉祖浩 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p><p class="ql-block">9,何 鸿 中国美院文保与修复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艺促会工美委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10,孙威 中国陶瓷行业副理事长、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慈溪越窑青瓷公司总经理 </p><p class="ql-block">11,熊樱菲(女士) 上海博物馆文保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p><p class="ql-block">12,楼署红(女士) 浙江省博物馆技术保护部研究馆员</p><p class="ql-block">13,曹兆浦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江苏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婺州窑专委会主任 </p><p class="ql-block">14,章云龙 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越窑青瓷专业委员会主任 </p><p class="ql-block">15,石 超 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p><p class="ql-block">16,张 仁 浙江东方学院瓯窑学院副院长、温州瓯窑协会会长 </p><p class="ql-block">17,夏 柯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8,孙 勤 原萧山图书馆馆长 </p><p class="ql-block">19,晋武成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委委员、湖州市晋唐古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p><p class="ql-block">还有与会的各位古陶瓷文化师友们</p><p class="ql-block">第三项主题专家发言</p><p class="ql-block">1,周少华“越窑——秘色瓷器釉料特别成分测定与研究” </p><p class="ql-block">2,钱伟强“三教合流与千峰夺翠——吴越国文化影响下的秘色瓷审美” </p><p class="ql-block">3,郑建明“秘色瓷器实物标本点评几则” </p><p class="ql-block">4,胡小军 “秘色瓷的功能与文化艺术性” </p><p class="ql-block">5,晋武成 “几件唐代黄釉秘色标本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第四项 嘉宾代表发言</p><p class="ql-block">1,嵇锡贵(女士)</p><p class="ql-block">2,厉祖浩 </p><p class="ql-block">3,熊樱菲 (女士)</p><p class="ql-block"> 4,章云龙 </p><p class="ql-block">5,孙 威 (协办方) </p><p class="ql-block">会场互动发言:楼署红、石超、张仁、夏 柯、余孟立……</p><p class="ql-block">第五项 《秘色瓷器界定要素》试行稿专家审核</p><p class="ql-block">1,宣读(屏幕播放)《秘色瓷界定要素》</p><p class="ql-block">2,《秘色瓷器界定要素•试行稿》发放给“秘色瓷文化专家”组员(暂定)第六项 “秘色瓷艺创企业”邀约“秘色瓷文化专家组”指导仪式。</p><p class="ql-block">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代表(孙威)邀约“秘色瓷文化专家组”。(暂定)</p><p class="ql-block">“秘色瓷文化专家组名单:(拟定)</p><p class="ql-block">1,沈岳明 </p><p class="ql-block">2,嵇锡贵 </p><p class="ql-block">3,郑建明</p><p class="ql-block"> 4,周少华</p><p class="ql-block">5,戴雨享 </p><p class="ql-block">6,胡小军 </p><p class="ql-block">7,钱伟强 </p><p class="ql-block">8,邱群杰</p><p class="ql-block"> 9, 晋武成 </p><p class="ql-block">活动圆满结束!(约16:45)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事务组 </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8日</p> <p class="ql-block">关于《秘色瓷器界定要素》 修改稿</p><p class="ql-block"> 为节约活动时间、集中专题,以古陶瓷专家学术资料为依据,在征求相关专家、学者们意见的基础上,初步拟定《秘色瓷器界定要素》稿,现发上请“秘色瓷专家组”(待定)何与会师友们审阅,然后再发布。 </p><p class="ql-block">《秘色瓷器界定要素》 </p><p class="ql-block"> (修改稿)为了进一步提高业界秘色瓷器鉴赏水平,弘扬越窑非遗传统文化,便利群友们以后的欣赏秘色瓷器活动开展,征求了部分专家们的一些观点、学术经验,综合形成界定秘色瓷器范围的要素如下: </p><p class="ql-block"> 秘色瓷含义:唐、五代、宋时期以上林湖主体窑场及东钱湖、上虞等辅助窑场烧制、官府直接管理进贡、用“秘色瓷工艺”烧造的特别品种瓷器。</p><p class="ql-block"> 达到“秘色瓷器”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几项要素:以目前国家考古可以确定的法门寺唐代秘色瓷器、上林湖考古(荷花芯、后司岙)、吴越国王族陵墓等出土秘色瓷器标本(完整器、残器、残件、残片)为基准。</p><p class="ql-block">1,时期与烧制窑别: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以上林湖为主体窑场和其它辅助窑场烧制。2,时期与烧制窑别:唐、五代、北宋时期越窑,以上林湖(包括东钱湖、上虞)为主体窑场烧制。3,界定秘色瓷范畴的烧造工艺要素以目前考古资料和目鉴实物比对为基点:</p><p class="ql-block">① 胎、釉、饰制作工艺:在普通越窑产品基础上用特别的“秘色瓷器工艺”生产。特定地域范围内胎料经过精致练泥而制作的坯胎;精细修饰、装饰、造型;施特别釉料——“秘色瓷釉”(可参考《秘色瓷釉特别成分检测数据表》)。</p><p class="ql-block">② 装烧工艺:各个时期(唐晚期、唐末五代初、五代、五代末北宋初)使用瓷质材料匣缽(唐晚期早阶段少量略粗瓷、到细瓷、再到细瓷封釉,再到略粗瓷匣缽)烧窑工艺。匣缽装烧工艺(单件装烧或叠烧中的“顶位烧”)是秘色瓷器烧成时达成所需气氛、发色纯正、少粘连、减免窑灰污染等使之“涅槃重生”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③ 成品质地、釉色:(目前依据仪器测定与目鉴);瓷胎烧结,釉面玻璃化,釉色绝大部分是“青色”和极少量黄色。</p><p class="ql-block">4, 秘色瓷器的多种釉色(色阶)差异与称呼</p><p class="ql-block">① 因为各时期(越窑)烧制秘色瓷器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各时代审美情趣有差异,所以秘色瓷器“青釉色”的概念和色泽是发展变化的。是由黄灰蓝绿多种颜色素组合成的“青色”。由于每个人的颜色认别不一样,因而秘色瓷器颜色的色阶比较宽泛而交叉。② 通常有“青黄、青灰、黄、青蓝、黄绿、青绿、淡青绿(艾色)、湖水绿”等称呼。</p><p class="ql-block">③ 由于秘色瓷釉中的铁元素在烧成时对釉色有较大影响,因此在千年环境的 “腐蚀”下,往往出现微小铁锈黑点,影响色度。</p><p class="ql-block">5,器形功能和使用性质:秘色瓷器一般为朝廷、官府为重要事件、活动而烧制——专用性。</p><p class="ql-block">① 朝廷祭祀、御用、寺庙等特别供奉之用</p><p class="ql-block">② 国礼,如“纳贡”等,有明确意义可归入秘色的铭文、绘图等</p><p class="ql-block">③ 某种特殊器形、特别工艺所具有的专用功能(如水邱氏墓褐彩镂空熏香炉)</p><p class="ql-block">6,界定要素中使用“类秘色瓷器”、“准秘色瓷器”概念 古代烧造秘色瓷器非常不易、成品率很低,产品常有很小缺陷(有些仍可使用)。加上千年的环境腐蚀以及对唐宋时期社会审美变化认知等特别因素,目前在“秘色瓷器”界定方面,还有仪器检测数据的局限与目鉴主观性的差异。因此上述界定要素中,对某些器物质地接近或略有瑕疵而达不到“秘色瓷器”级别的标本,推荐使用“类秘色瓷器”、“准秘色瓷器”概念。适时与“新秘色创作生产企业”合作建立“秘色瓷文化专家组”,并逐步在相关平台上推出《秘色瓷器界定要素》 。 </p><p class="ql-block"> “青韵光华——秘色瓷器研赏活动”全体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8日附 拟定“秘色瓷文化专家组”名单:1,沈岳明 </p><p class="ql-block">2,郑建明 </p><p class="ql-block">3,嵇锡贵 </p><p class="ql-block"> 4,周少华 </p><p class="ql-block">5,戴雨享 </p><p class="ql-block">6,胡小军 </p><p class="ql-block">7,邱群杰</p><p class="ql-block"> 8,钱伟强</p><p class="ql-block">9,晋武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