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朝花夕拾】范爱农:一个时代的缩影与鲁迅的深情缅怀

Ford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昵称: Ford</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 721962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重读《范爱农》,心中泛起五味杂陈。范爱农,一个旧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极度不满,积极投身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活动。然而,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这让范爱农感到极度绝望。他像千千万万个与他命运相似的知识分子一样,遭受排挤打压、不被待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鲁迅在《范爱农》中回忆了与范爱农的相识与相交,那些难忘的片段如在眼前。他对范爱农的意外身亡感到哀恸不已,而这份真挚的思念与怀念,如涓涓细流,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深沉,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翻开《范爱农》,随着鲁迅的娓娓道来,范爱农的形象逐渐清晰。第一次在日本同乡会上,范爱农与鲁迅闹矛盾,起因是革命烈士徐锡麟被杀,鲁迅主张向当时的腐败政府发电报以示抗议,而范爱农却公开反对,理由是人都死了,发电报不解决问题。这让鲁迅看到了范爱农耿直、骄傲、固执的性格,既有失望、愤怒,也有消极的一面,给鲁迅的初步印象就是一个“杠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范爱农与鲁迅第二次在家乡绍兴的朋友家邂逅,两人彼此认出对方,笑着互相叫着对方的名字。这次,两人通过交流相互理解了彼此,原来彼此是老乡。范爱农向鲁迅倾诉了辛亥革命后,因家境贫困不能继续在日本留学,便回到家乡,接着又遭到轻蔑与排斥,最后在一个乡下的学校教书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范爱农早在日本就认识鲁迅,心里还记着鲁迅的“仇”。当初,鲁迅给范爱农这批来日留学的学生留下了“摇头”瞧不起他们的印象。至此,鲁迅才隐约想起。现在,两人一笑泯恩仇,豁然释怀,友谊的小船开启了。继而,两人来往密切,成了无话不谈的酒友,真是“不打不相识”啊,实则是两颗志同道合的心碰撞到了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后来,范爱农共事于鲁迅教书的一所师范学校,他担任“监学”,鲁迅描述‘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既是对范爱农工作能力的认可,也隐含了知识分子在生存压力下对理想的挣扎与无奈。再后来,鲁迅离任去南京,再到北京,听说范爱农被“炒鱿鱼”了。此后,他贫穷潦倒,居无定所,到处漂泊,最终在与朋友看完戏回来的船上因酗酒醉后落入大海。噩耗传来,鲁迅悲痛不已,不愿相信这是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在《范爱农》中,以简洁而含蓄的笔触,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范爱农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范爱农虽然有才华,但在动荡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最终落得悲剧的结局。《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的最后一篇优秀散文,让我们感受到鲁迅的文学魅力,更让我们在文字的深邃与力量中,反思历史与社会的现实,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汲取奋进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8日于澳大利亚悉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