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文 <p class="ql-block">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地方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滩,就在干河故道旁边。这地儿水草长得那叫一个茂盛,柳树成荫,风景倒是不错,可就是没人愿意住这儿。不过呢,这荒滩有个特别的地方,它的土层有五种颜色,白的、红的、黑的、黄的、褐的,就跟彩虹似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一个姓宋的陶匠做了个怪梦,梦里遇到了一只五色神鸟。这神鸟带着他来到了这片荒滩,他一摸这土,嘿,又粘又软还瓷实,这不就是做陶瓷的好材料嘛!宋陶匠就寻思,这说不定是老天爷给他的暗示啊。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在这儿定居下来,开始开发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地方叫“五花窑沟”。为啥叫这名儿呢?就是因为这儿有五色土,还有陶窑产业。宋陶匠靠着祖传的制陶技艺,做出来的盆罐碗碟那是又好看又实用。一开始啊,他只能走街串巷去卖这些陶瓷。不过,他手艺好,慢慢地产品品质越来越高,连外地的商客都被吸引过来了。后来就形成了“前店后坊”的模式,前面开店卖货,后面作坊做东西。</p><p class="ql-block"> 随着窑场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也多了。这时候,乔、张、史、沈四姓的人听说这儿有活儿干,就陆陆续续搬了过来。这么一来,一个多姓氏的村落雏形就有啦。因为宋氏在这儿主导着产业,好多人都跟着来定居,这地方就改名叫“宋家沟”了。到了清末,人口越来越多,聚居规模也扩大了,这地方就正式定名为“宋村”。</p><p class="ql-block"> 这宋村的陶瓷业越发展越好,靠的就是那五色土资源。当时的人开发这五色土,也体现了早期手工业对地质条件的依赖。窑沟的选址也特别讲究,又靠近水源,制陶取水方便,土地又平坦,适合建窑。这么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和人居复合的系统。</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末年,宋村出了个大名人,叫窦应昌,他中了举人。这可不得了啊,标志着宋村从一个靠手工业的聚落,开始往文化型村落转型啦。这事儿也反映出古代“耕读传家”的传统,在这个产业型的村庄里慢慢渗透开了。</p><p class="ql-block"> 在宋村,陶瓷工艺和神鸟传说可是地方文化的核心。那五色土被人们赋予了祥瑞的象征,还衍生出了“窑神祭”这样的民俗活动。直到现在,这些活动还影响着当地的手工艺和节庆传统呢。</p><p class="ql-block">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宋村的形成可太有代表性了。它就像是中国传统村落形成的一个典型模板,先是发现了资源,然后把制陶技术移植过来,接着产业集聚,吸引人口迁徙,最后文化也跟着升华了。宋村既有“因业成村”的特点,靠着陶瓷业发展起来;又有“因梦成文”的特色,因为神鸟传说有了文化内涵。而且啊,那五色土资源和科举人物还相互呼应,暗合了“五行相生,文脉不绝”的传统哲学观,就好像是老天爷特意安排好的一样。这宋村的故事,就这么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成了当地人口中一段有趣又神奇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宋村二郎庙前有一棵古槐,树基高出东西大路八尺,呈圆形。树身粗壮,四人合抱不拢,树冠圆而大,枝繁叶茂,高数十米,非云梯不能攀上。树下可容纳几百人乘凉休憩,人称神树。</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村民说,每年正月二十三,二圣庙过会,也叫“懒婆娘会”。因此树树冠大而圆,枝条浓密而长,满树枝上挂满了红布条、红线绳以及弯弯曲曲的“香盘”,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在过去,也作放烟花或“打花”(即用烧红的碎铧铁打花)的场地而用,烟花观赏效果绝伦无比。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古会,树下也是人们纳凉、娱乐、卖杂耍、卖吃食的最佳场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树下是宋村人开会首选地方。“大锅饭”时期的七八十年代,村民听到上工铃声后,就会带上劳动工具走出家门,先在此树下等候聚集,不论春夏秋冬,这里都是下地干活的第一站。村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千年古槐伴杨戬,乌鸦卧在树尖尖,狼来啦,鬼来啦,二郎神衔个腿来啦!”吓得小孩又哭又爬,直奔到妈妈怀里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有鬼。凡宋村人家伐大树前,都要选吉日,在古槐上贴红对联,原因是怕碰上鬼。据一些老人讲,二圣庙前的千年槐树上,如果有乌鸦连续叫唤三个晚上,村里必定要死人。为了证实此事,有人还说,某某某当大队干部时,带人砍伐了一棵大树,将扯的一些板料拉回自家,结果年龄不大,后来却患病多年,如此等等。说得有枝有叶、神乎其神。</p><p class="ql-block"> 村里人还说,此树大约是在宋末元初栽植的,树龄有千年以上。如今,它宛如一把绿色的大伞,罩着全庄,保佑全村四季平安。</p> <p class="ql-block"> 如今柳宋村辖属凤翔区柳林镇行政管理,地处凤翔区西10公里处,全村28个村民小组,1158户,4296人,党员126名,耕地面积9450亩,主导产业为小麦、苹果,村上先后获得省级标准化党建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