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化疾归墟</p> <p class="ql-block">渐渐远离联合国的女神们:论三八妇女节在资本操控下的女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 化疾归墟</p><p class="ql-block"> 摘要 </p><p class="ql-block">本文通过梳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起源与核心价值,批判资本力量如何将这一具有社会革命意义的节日渐渐异化为“女神节”的消费符号,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与商业利益驱动机制。结合国内外理论与现实案例,论证妇女节正名的重要性,并提出重构其社会功能的路径,旨在重拾女性集体记忆中的责任、光荣与自主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引言 </p><p class="ql-block"> 1. 研究背景:一个节日的双重身份 </p><p class="ql-block">自1910年国际妇女节确立以来,它既是全球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纪念日,也成为当代商业社会中的重要营销节点。以中国为例,“女神节”“女王节”等名称的流行,使得原本聚焦性别平等的节日渐渐演变为消费主义的盛宴。这种演变引发了学界与公众对节日本质的反思:当妇女节被资本裹挟,其承载的解放使命是否正在渐渐消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溯源与精神内核 </p><p class="ql-block"> 1.1 历史起源:从工人运动到全球共识 </p><p class="ql-block"> 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p><p class="ql-block">1909年美国芝加哥女工罢工事件为导火索,1910年第二届社会主义国际妇女代表大会正式确立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其初衷是为纪念女性在劳动权、选举权等领域的斗争,而非简单的“赞美”。 </p><p class="ql-block"> 冷战时期的政治化转向 </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中叶,妇女节被东西方阵营分别赋予“阶级解放”与“家庭主妇荣誉”等意识形态内涵,但其核心始终围绕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2 核心精神:平等、赋权与集体行动 </p><p class="ql-block"> 对“女性”概念的重构 </p><p class="ql-block">妇女节超越了生物学定义的“女性”,指向社会建构的性别不平等体系。它要求打破“母职天性”等神话,强调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 </p><p class="ql-block"> 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实践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节被纳入国家话语体系,宣传“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理念。改革开放后,其主题逐渐扩展至反家暴、职业平等等领域。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资本操控下的“女神节”:异化与困境 </p><p class="ql-block"> 2.1 商业资本的符号重构 </p><p class="ql-block"> 消费主义对节日意义的侵蚀 </p><p class="ql-block">商家通过“女神”“女王”等称号,将女性塑造成需要被“宠爱”的客体。例如,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女神节”期间,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7%,首饰类商品搜索量达日常的12倍。 </p><p class="ql-block"> 身体商品化与容貌焦虑 </p><p class="ql-block">“女神节”营销中,“颜值经济”占据主导,广告语常以“做自己的女神”为噱头,实则暗示女性需通过消费获得“完美形象”。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2 社会观念的隐性妥协 </p><p class="ql-block"> 性别角色的再生产 </p><p class="ql-block">“女神节”将女性价值简化为“被呵护的对象”,与传统的“贤妻良母”叙事形成共谋。例如,部分企业推出“女王专线”服务,实质是强化女性作为家庭消费者的定位。 </p><p class="ql-block"> 男性视角的参与局限 </p><p class="ql-block">商业化活动中,男性多扮演“赠礼者”角色,缺乏对女性社会贡献的真正关注,进一步固化了性别权力结构。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理论批判:妇女节异化的深层动因 </p><p class="ql-block"> 3.1 新自由主义与性别政治的合谋 </p><p class="ql-block">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霸权 </p><p class="ql-block">跨国资本通过推广“女神节”概念,输出以西方为中心的性别消费模式,抑制本土女性主义运动的多样性。 </p><p class="ql-block"> 福利国家的退场与个体责任强化 </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的背景下,商业资本利用女性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将其转化为购买力支撑。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3.2 媒介话语的建构性作用 </p><p class="ql-block">微博、抖音等平台通过“女神人设”“闺蜜下午茶”等视觉符号,将妇女节简化为碎片化的娱乐话题,掩盖其历史纵深感。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现实困境:正名之路的挑战 </p><p class="ql-block"> 4.1 年轻一代的价值疏离 </p><p class="ql-block">调查显示,18-25岁群体中,62%认为“女神节”等同于“购物节”,仅有19%了解其历史背景。 </p><p class="ql-block"> 4.2 政府介入的边界争议 </p><p class="ql-block">中国政府虽将妇女节定为法定假日,但对“女神节”商业化持默许态度,反映其在经济效率与文化价值间的权衡。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五、重构路径:重归妇女节的解放使命 </p><p class="ql-block"> 5.1 教育系统的价值重塑 </p><p class="ql-block">将妇女节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历史案例(如张桂梅办学事迹)引导学生理解女性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角色。 </p><p class="ql-block"> 5.2 公民社会的文化抵抗 </p><p class="ql-block">非营利组织的实践创新,例如“粉色书包计划”通过为乡村女孩提供学习物资,回归妇女节的教育赋能本质。 </p><p class="ql-block"> 5.3 政策支持的系统性改革 </p><p class="ql-block">对比瑞典的父育假制度,瑞典通过立法强制男性分担育儿责任,将妇女节的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性别平等实践中。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六、外来节日的文化殖民: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入侵 </p><p class="ql-block"> 6.1 商业化浪潮下的“节日移植” </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节日的世俗化悖论 </p><p class="ql-block">以圣诞节为例,其原义为基督教纪念耶稣诞辰的宗教节日,但在西方已演变为消费符号。当这一符号被移植到中国,商家通过打造“圣诞狂欢季”刺激消费,却刻意淡化其宗教属性。 </p><p class="ql-block"> 西方文化霸权的隐性扩张 </p><p class="ql-block">狂欢节、万圣节等进入中国市场后,其文化内涵被简化为“全民娱乐”。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6.2 外来节日对中国社会的隐性危害 </p><p class="ql-block"> 文化认同危机 </p><p class="ql-block">当年轻人沉迷于“2.14情人节”“12.25圣诞节”时,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仪式感。 </p><p class="ql-block"> 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p><p class="ql-block">商业资本通过渲染“独立女神”“单身贵族”等概念,将外来节日包装成“个体自由”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6.3 理论批判:文化霸权与抵抗的可能 </p><p class="ql-block">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陷阱 </p><p class="ql-block">西方节日的大规模传播看似印证了“文化趋同论”,实则是资本主导的“文化霸权”。 </p><p class="ql-block"> 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p><p class="ql-block">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证明本土节日具备强大的适应性。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七、结论 </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双重浪潮下,节日早已超出单纯的民俗范畴,成为权力博弈与文化战争的场域。从三八妇女节到中国传统节日,它们要么被资本异化为消费符号,要么被外来文化解构为文化他者。要突破这一困境,需超越简单的“正名”之争,转而从制度设计、教育革新与文化实践三个维度构建防御体系。唯有将节日重新锚定于历史记忆、社会正义与生命尊严,才能真正实现其“让世界一半人活得更好”的终极使命。</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文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冯友兰. (1947). 中国哲学简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春玲. (20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消费的特征与趋势. 社会学研究, (4), 45–6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小江. (1997). 妇女研究与中国社会变迁.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敏. (2019).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研究, (4), 112–135.</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金玲. (2018). 中国妇女非政府组织发展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萧放. (200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北京: 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汀阳. (2004). 《论语》新解. 北京: 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英文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eauvoir, S. de. (1949). The second sex (H. M. Parshley, Trans.). Vintage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David, L. (1993).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Eva Lundqvist. (2016). Gender equality policies in Sweden. Stockholm: Swedish Institute.</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Lowenthal, D. (1993).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Milkman, R. (2000). Women, work, and the family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Routledge.</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Oakley, A. (1994). Gender, work and famil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Routledge.</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aid, E. (1978). Orientalism. Pantheon Books.</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Vanessa E. Jones. (2009). Reclaiming the goddess: The language of female power in hip-hop.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