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身以正心

曹元平

<p class="ql-block">摘录心灵励志作家罗智《王阳明心学全书》第十四章 由外而内的改变 </p><p class="ql-block"> 文中王阳明说:“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处做起的,修身养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通过各种看似微小的事情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信心、决心和恒心,方能勇猛精进,持之以恒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 </p><p class="ql-block">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然而,正心必须先得正身,就是自己的行为、姿势要正,要调整自己的形体,让其进入一种中正自然的状态,然后内心自然有一种正向的能量涌现出来,配合意念的调整,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冀元亨和蒋信(王阳明的两个弟子,王阳明带他们去锄地锻炼他们的心境,由于他俩是书生,很少做粗活,这次锄地体验,他们感觉又苦又累)试着调整姿势,放松身体,抬头挺胸,仰望浩瀚的苍天,顿觉天宽地阔,一种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雄心壮志油然而生,这时的感觉完全改变了,疲劳没有了,浑身上下又充满了活力。大家又生龙活虎地干起活来。 </p><p class="ql-block"> 这种由外而内的改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体验。当你做某一件事,碰上了困难,觉得很累,想撒手不干了时,你可以来到室外,深深呼吸几口气,把胸膛挺起来,看看宽阔无边的天空,活动一下肩膀,舒展身体,融身于大自然之中。</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能镇定下来,重新恢复自信,并有能力继续干下去。(这也是我喜欢说的多到室外活动活动,年青人特别要跑跑步) </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心理状态的改变能够影响生理状态,同样,如果身体的状态改变了,也能带来心灵状态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在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感到没有信心,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中,这并不是身体真的累了,而是由于我们的思想不断接收到厌烦、疲劳的信息,再传送到身体的感觉器官,让它真的以为自己累了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要马上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首先截断这种消极信息的传导,也就是要先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神情、呼吸都处于一个全新的、正面的状态之中,你的心情就能很快得到改变,从而获得积极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说了:“我也装出不怕困难、很积极的样子,但还是不管用。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的确也有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一些人在改变生理状态时,仅仅是简单地想了一下改变的内容,而没有真正进行意念调整,没有找到真正的“感觉”。(光有想法,没有行动)</p><p class="ql-block"> 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是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漫不经心地改变了一下身体的位置,而心里还在抱怨命运如何对自己不公的话,神情、举止也依然流露出种种消极的状态,这时你的生理状态就根本没有真正改变,身体接收到的仍然是各种消极的信息,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了。</p><p class="ql-block"> 上述内容给我的启发就是:人的内心要静谧随变,把控好情绪、体态,随欲而安、随心而动,不浮躁,不无序,有条理的开展时时刻刻的生活、学习、工作,观照内心,专注思绪不漂移。</p><p class="ql-block"> 这种由外而内的心性修炼智慧,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尤其值得借鉴。当我们被deadline(最后的期限)追赶得焦头烂额时,不妨暂时放下手机,走到窗前舒展肩颈,让视线越过高楼大厦投向远方的天际线。这个简单的身体位移动作,实际上是在重构我们的存在场域——当佝偻的脊背重新挺直,被电子屏幕压缩的视野突然延展,呼吸深度随之改变,焦虑的思维模式自然会被打破。</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阳明心学揭示了一个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真理:身体姿态与心理状态具有双向调节机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米·卡蒂的"高能量姿势"实验证明,保持舒展挺拔的体态两分钟,就能使睾酮水平上升20%,皮质醇下降15%。这与五百年前阳明先生让弟子"正身以正心"的教导不谋而合。当我们有意识地调整身体进入"中正自然"状态,不仅是模仿积极的外在形态,更是在重建内在的能量循环系统。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可以渗透到生活各个维度。面对重要会议时的深呼吸调整,本质是在建立"气定神闲"的场域;晨跑时感受双脚与大地接触的节奏,实则是通过肢体律动梳理心绪;甚至在餐桌前挺直腰背专注进食,都能让食物能量更顺畅地转化为生命能量。</p><p class="ql-block"> 当代年轻人常说的"emo(突然的情绪低落)自救指南"里,从暴汗运动到整理房间这些看似物理性的行为,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身体状态来重塑心理秩序。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调整必须如阳明先生强调的"诚意正心"。若在健身房举铁时满脑子想着朋友圈打卡,或在冥想时盘算工作进度,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反而会造成更大消耗。真正的改变来自每个动作中贯注的觉知——当锄地的书生感受到锄头破土的震颤传至掌心,当晨跑者觉察到晨风拂过面颊的清凉,这些细微的身体感知正是心灵与当下建立真实连接的锚点。现代人修炼心性的道场,早已不限于龙场驿站的荒野。在写字楼茶水间倒咖啡时挺直的脊梁,在地铁通勤时放松的双肩,在深夜加班间隙望向星空的眼眸,都是磨砺心性的微缩道场。当我们学会像调试乐器般调整身体姿态,让每个细胞都成为传递正向能量的共振腔,便能真正领悟阳明心学"事上磨"的现代意义——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以身体为舟,以心性为舵,穿越生活的惊涛骇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