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deepseek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作为地方性文化组织,成立于1989年1月,其活动与成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对时代精神的融合以及对本土文化建设的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p><p class="ql-block">一、组织建设与职能发挥</p><p class="ql-block">1. 系统性规划与执行力</p><p class="ql-block"> 学会通过常务理事会明确年度工作方向,如2019年11月2日启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强调“站位高、思路清”的工作原则,注重实效性。2020年举办的“温暖发声讴歌英雄”诗歌朗诵会,2021、2022年陆续举办了“端午节家国情”篝火晚会,2025年的述职报告会进一步细化分工,提出“善谋善成”的目标,显示出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此类机制保障了学会的持续发展,并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力。</p><p class="ql-block">2. 领导班子与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 学会注重领导班子建设,鼓励“打破惯性思维”,推动观念更新。同时,通过“双十佳”评选(十佳诗人、十佳作品)激励创作,如2020、2021年评出优秀诗人,促进精品化创作与人才梯队建设。这种模式既提升会员积极性,也为诗词文化的传承注入活力。</p><p class="ql-block"> 二、诗词教育与文化传播</p><p class="ql-block">1. 校园诗词教育创新 </p><p class="ql-block"> 学会将诗词与红色文化结合,例如授予晋州育英小学、无极县大陈镇联合小学、无极县东关小学“中华诗词教育示范学校”,利用晋察冀野战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诗词比赛、等级评定等活动,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此类实践不仅传承诗词,更赋予其时代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2. 社会参与与主题创作</p><p class="ql-block"> 学会长期策划主题征文活动,如建党百年“百年颂歌”征集7229篇作品,涵盖诗词、曲艺等形式,创作了《战火中的李家庄》、《引岗红旗》等文学作品,展现石家庄红色文化与社会发展成就。此外,《石门诗刊》、《东垣古城电子诗刊》会刊作为创作阵地,刊发大量反映农村春耕、科技助农等现实题材的作品,体现诗词与时代生活的紧密关联。三、文化传承与本土特色</p><p class="ql-block">1. 地域文化挖掘</p><p class="ql-block"> 会员创作中频繁出现石家庄本土元素,如滹沱河、太行山、晋州草莓大棚等,通过诗词描绘地域风貌,强化地方文化认同感。这种“在地化”创作策略,既保留传统诗词韵味,又凸显“本地人自豪”的学会宗旨。2022年成功举办了“爱在诗家庄”诗歌朗诵比赛,为打造“诗家庄”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2. 传统形式的现代转化</p><p class="ql-block"> 学会推动诗词与新媒体结合,例如举办网上朗诵晚会,适应数字化传播趋势。同时,作品中对“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等科技元素的融入,展现传统诗词对现代议题的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四、不足与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1. 影响力辐射范围有限</p><p class="ql-block"> 尽管学会在省内具有较高活跃度,但全国性品牌活动较少(仅个别工作“在全国有影响”),未来可加强跨区域交流,提升文化输出能力。</p><p class="ql-block">2. 年轻群体参与度待提升</p><p class="ql-block"> 现有活动多依托学校与老年创作者(如《育英蓓蕾遍天下》朗诵),需进一步探索吸引青年群体的形式,如短视频创作、互动赛事等。</p><p class="ql-block">五、总结与展望</p><p class="ql-block">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以扎实的组织架构、创新的教育实践和本土化创作,成为推动燕赵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成功经验在于:立足地域特色、融合时代精神、强化社会服务。未来若能在数字化传播与青年参与上突破,或可成为全国诗教与文化传承的标杆范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