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文 <p class="ql-block">一代名臣——举人窦应昌</p> <p class="ql-block"> 窦应昌(1871.3.26—1951.9.1),字瑞卿,号敬斋,陕西凤翔人柳林宋村人。辛亥革命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著名书法家。1912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晚年兴办教育。著有《孔子年谱》等。1928年,应昌捐资置地于家乡村西二里处筹建“中山学校”(原严家堂菩萨殿)。并委托严进轩办理具体事宜。 抗战暴发后,应昌又捐地捐钱于宋村创建孔子庙, 创办 “诚敬小学”。1948年,应昌出资200大洋,于窦家庄祖居之地修建“窦氏祠”(后为窦家庄小学校址),倡导尊祖敬老之风。回凤后,应昌住凤翔城行司巷 23号,主持陕西国学社凤翔分社事务,并于行司巷23号创办“庚子讲经会”。1940年至1946年冬,应昌任凤翔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凤翔成立参议会,应昌任参议会常委。1944年秋,抗战方酣,凤翔成立“青年从军委员会”,应昌任委员。1946年,应昌任凤翔县修志馆总纂。1948年,应昌应凤翔中学校长陶筱秋之请,任高中部国文教员,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喜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其乐无穷。”</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那可是个乱糟糟的年代,时局动荡不安,就跟那暴风雨中的小船似的。不过呢,有这么一个人,他叫窦应昌,在这乱世之中,硬是活出了自己的风骨,成了刚正不阿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窦应昌打小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天赋异禀,聪明得很。16岁就考上了秀才,26岁又中了举人,在传统的科举体系里那可是相当厉害,就跟现在考上清华北大似的。后来啊,他当了凤翔正谊书院的山长。这时候,他心里可有想法了,想着得给这地方教育来个革新。他就把书院改成了近代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再后来做劝学所所长,主导建立了基层教育体系,给陕西近代教育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他满脑子都是“以教兴国”的理念,把文化传承和时代变革紧紧结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可是个大事件。窦应昌一下子就加入了同盟会,成了陕西第一批支持共和的士绅代表。1912年,他还当选了首届参议院议员,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构建宪政框架出了大力。</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这小子野心勃勃,想称帝。窦应昌哪能答应啊,他联合张继等议员发起了“讨袁护法”运动。又是通电全国,又是组织议会抗争,坚决维护法统,成了北方反袁势力的重要旗手。他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显示出了政治勇气,还走出了一条旧官僚向现代政治家转型的典型路子。</p><p class="ql-block"> 1917年,段祺瑞把国会给解散了。窦应昌二话不说,南下广州。孙中山一看这是个人才啊,就任命他为非常议会议员兼陕西首席代表。在广州这段时间,他可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确立了孙中山“大元帅”的领导体制,给护法政权提供了法理依据;另一方面,作为大元帅府参议,他还协调陕甘军阀和南方政府的关系,想着建立反北洋统一战线。这时候的窦应昌,已经从地方精英变成全国性的政治人物了,也让咱看到了民国初期南北政治的复杂博弈。</p><p class="ql-block"> 到了1923年,曹锟这小子为了当选总统,使出了下三滥的手段,用5000银元一张票贿赂议员。窦应昌一听,那叫一个气啊,公开宣称“头可断,决不选曹锟”。这事儿可不得了,《朝日新闻》都夸他是“中国最后的清流”。他这一硬气,连锁反应就来了,23省议员集体拒贿,搞得曹锟政权的合法性直接破产。</p><p class="ql-block"> 在当议员的时候,窦应昌还干了一件特别刚的事儿。陕西督军刘镇华横征暴敛,把老百姓害苦了。窦应昌多次揭露他的恶行,刘镇华想用500金封口费堵住他的嘴,可窦应昌压根不稀罕,坚持提案弹劾。他这就是“以文制武”,不过也能看出议会政治在军阀时代有多艰难。</p><p class="ql-block"> 1929年到1932年,西北闹起了大饥荒,那景象惨不忍睹。窦应昌站出来了,他的救灾行动那叫一个系统。他创设了陕灾救济会,建立了跨省协作机制,打通了京沪的募捐渠道,开创了民间和官方联合赈灾的模式。他还通过华洋义赈会争取外国援助,让陕西拿到了超过200万银元的赈款,救了几十万灾民的命。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每月捐出80元俸金,这相当于当时县长的月薪啊,还亲自跑到灾区监督赈粮发放,成了“士绅表率”。</p> <p class="ql-block"> 窦应昌这人啊,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气节,又有现代公民意识。从政治方面看,他从科举精英变成了宪政捍卫者,经历了清末立宪、民国肇建、护法运动这三大阶段;从道德方面看,在那贿赂成风的民国政坛,他就是清廉的标杆,拒贿事件成了民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从民生方面看,他突破了“在朝言政”的局限,直接参与基层救灾,体现了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他的人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转型期知识分子面临的多重困境和做出的选择,到现在都还有借鉴意义呢。</p><p class="ql-block"> 应昌常以兴学育才引为己任,每言:“为国树人,乃百年大计,一息尚存,此志未敢或懈。 ”在南京倡组“庚子讲经会”。回陕后,任“中华国学社”常务理事,创办“国学讲习所”于西安碑林。归凤后,以书写润笔积累,在本村创建诚敬小学,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一年卒于家,享年八十有二。</p> <p class="ql-block"> 应昌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之阶级社会,从事旧民主革命,但以赋性赣直,洁身自爱,不积财,不置产, 两袖清风,殁后几天无以为葬。其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坚定不移精神,非义不取,廉洁自律之品德,诚足为人楷模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