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镇

周强国

<h1> 原计划游览完自贡灯会就落脚附近的泸州,谁知当日(正月十六)看灯会的游人爆满,只好前往贵州赤水。</h1> <h1> 次日上午8时,我们来到云遮雾绕的石斛种植基地参观完后,跟着来到了“‌赤水非遗展示中心”听推销陶瓷刀、筷、瓢、锅系列课。我这人好摄,没听几分钟就逃课寻那非遗展示的竹编。楼上楼下转了几圈也没寻见,也有可能没开放让大家安心听课。无奈,我只好将大厅的竹编造型和外面的建筑拍了下来,也算不虚此行。</h1><br> <h1> 午餐后,我们直奔大同古镇。这个距今近2000年,被誉为“石头写成的历史”古镇,“古”得游客仿佛在时空的隧道中穿越。狭窄悠长的石板街,蜿蜒曲折的巷道,七拐八弯的小路,古码头、古庙宇、古会馆、古牌坊、古墙、古井、古碑、古石板街、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青瓦木板房,特色之鲜明,古韵之浓烈。没有修饰,没有包装,就这样静静地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独有的韵味。</h1> <h1> 古镇依山而建,延赤水河畔而去,与赤水市为邻。明末清初时期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当年各地的商人都在这里设立会馆,既是生意场所,也是他们的临时住所。古码头上那一梯梯厚重的条石被磨成月牙样的印迹,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盐运文化、码头文化的热闹与繁忙。</h1> <h1> 大同古镇原名为“蛮洞子”。后来,因袁世盟率军平定苗兵后,此地更名为“大洞场”。清朝末年,大洞场出了几位留学日本的青年学子,他们回国后赞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建议将“大洞场”更名为“大同镇”,寓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r> 如今,大同古镇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是“中国竹编之乡”。路边、亭内、碑前……竹艺尽显。比比皆是。</h1> <h1> 我在码头的石壁上阅读了每年端午在此举办的“独竹漂”活动,很是欣慰。原来,被誉为“中华一绝、水上独有”的非遗绝技便启蒙于此。我虽不曾亲眼目睹,但从电视上、网络上还是略知一二。</h1> <h1>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独竹漂”,又称为独竹舟,俗称划竹竿。古时赤水河畔交通不便,先民们为了方便出行和赶集,便就地取材,将竹子发展为交通工具。出行者赤足站立于一根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长约8米以上的笔直楠竹上作水上载体。手拿一根直径约5厘米、长约4米的笔直小竹竿当桨,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驾竹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轻拈竹竿稳立舟上悠闲荡竹水面。</h1> <h1> 如今的“独竹漂”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表演者动作轻盈协调,或乘风破浪或倒退,或转身或绕弯,或俯或仰或换竿……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无不让人惊艳。</h1> <h1> 大同古镇恰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川盐入黔的繁华,见证着赤水河畔的沧桑,静静地守护着传统,无声地传承着文化。</h1> 注:独竹漂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