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花园的故事

独行侠

<p class="ql-block">这里我给美友们讲一个帝都名人故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位名人是一位法国友人,他叫贝熙业。</p><p class="ql-block">他在北京西郊阳台山下大觉寺北边有一处故居。现在的名字叫“贝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贝家花园距离大觉寺大约1.6公里。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贝家花园真的是一个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走进贝家花园,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回到一百年前。</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看看贝熙业的家(严格地讲,他真正久居的家在北京王府井,这里只是他的西山别墅),去寻找一个传奇,一个令人感动而又唏嘘不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年轻时的贝熙业,儒雅帅气。</p><p class="ql-block">他生于1872年,毕业于波尔多法国海军医学院,获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贝熙业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内、外科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不大安分的冒险家。早年他曾到东方的印度和蒙古闯荡,并在40岁时背井离乡来到中国。</p><p class="ql-block">最初他在天津的法国总领事馆里任医官,1914年又调任北京的法国驻华公使馆。此后他被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看中,聘为总统府的医疗顾问,并历经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四任总统。</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贝大夫在北京可是位名人;1917年,他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校医,还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共过事。</p><p class="ql-block">鉴于贝大夫在中国医学界的威望,蔡元培给贝熙业开出的月薪是200元。而当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也不过120元。</p> <p class="ql-block">1918年,在蔡元培的推动下,中法促进会成立。贝大夫与后来促成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李石曾、吴稚晖等社会名流一起,成为了促进会的理事,并参与创建了中法大学,还担任了大学董事会董事,以及法方首席代表。</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一大批中国青年才俊赴法勤工俭学,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应该忘记,法国人贝熙业也曾经是勤工俭学的发起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出法国公使馆的贝大夫,有机会在北大与蔡元培、李大钊等大师级人物“亲密接触”,这使他深深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1915年,贝大夫买下了北京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号一处四合院,那时他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成了民国初年京城一处著名的“文化沙龙”。</p> <p class="ql-block">1923年,贝大夫又在京西阳台山麓看中了闵家一处老宅,于是花重金租下,租期99年。他按照自己喜欢的中式古建筑模样,建成了贝家花园。</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中西合璧的贝家花园北大房,贝大夫办公和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贝大夫为什么不住在北京城自己宽大的四合院里,而非要跑到当时极为偏僻而荒凉的京西阳台山下?原来1923年他的法国妻子不幸去世,小女儿也染上了当时可谓“绝症”的肺病。贝大夫已经失去了爱妻,他不能再失去女儿!</p><p class="ql-block">作为医生的他,深知空气质量对于肺病患者的重要性。于是贝大夫把女儿带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西郊阳台山,安置在他住处上方的南大房。</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贝家花园的南大房内景。</p><p class="ql-block">走进南大房,我们能亲身感受到贝大夫爱女心切的一番心意!</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女儿能在每天下午茶时刻,一边听音乐一边享受阳光,贝大夫特意在南大房做了一间阳光房,这在当时的北京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为使爱女不寂寞,贝大夫经常呼朋唤友,几乎每个周三都会在南大房的室外平台上举行派对。</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贝大夫在南大房为爱女举行派对的平台。这里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夏天的时候绿树成荫。</p><p class="ql-block">如今平台还在,风景依旧。</p> <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进南大房,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差不多一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想象那些有幸受邀的社会名流们,在此地听音乐、品美酒、跳交际舞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外国人,贝大夫在中国广交朋友,积累了深厚的人脉。那时的他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家,他爱中国如同爱自己的祖国法国!</p> <p class="ql-block">贝大夫在帝都名声鹊起后,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举家搬到西郊阳台山后,附近的老百姓都闻讯来此寻医。而这位全科医学洋博士爱屋及鸟,他喜欢中国文化,也善待中国百姓。来华多年,这时候的贝大夫不仅精通中文,甚至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这也让他拉进了与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距离……</p><p class="ql-block">医者仁心。贝大夫为中国老百姓看病,完全是出于一种大爱。如果老百姓没钱看病,那么他就不要钱!</p> <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人是知恩图报的!当年贝家花园附近的道路,一到雨季经常会被山上下来的雨水阻断;于是温泉中学的师生集资,在贝大夫的必经之路上修建了一座桥,并将其命名为“贝大夫桥”,这使得贝大夫很感动!这座小桥落成后,贝大夫还特意在桥上留了一张影。</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北京西郊道路改造,贝大夫桥被拆掉了。但为了纪念贝大夫,如今在贝家花园里又复制了一座贝大夫桥。</p> <p class="ql-block">贝家花园下面有座碉楼,原来是闵家家丁看家护院的建筑,贝大夫把碉楼改造成了诊所并在这里行医。</p><p class="ql-block">碉楼一层为候诊区,二楼为就诊区,三楼为药品仓库。别看这座私人医院面积不大,但却是当地老百姓的福音之地。他们去那里找贝大夫看病如果没钱,贝大夫连检查费和药费都免单了!</p> <p class="ql-block">百年碉楼是贝家花园里的一大亮点,也是摄影爱好者们进行创作的好地方。秋天去拍碉楼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贝大夫空闲的时候还常常走出碉楼,为阳台山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免费看病。中国人是懂得感恩的,让我们记住这位白求恩式的外国医生!</p> <p class="ql-block">史料还记载着,在贝大夫的积极运作下,原中法大学医学院从陆谟克学院独立出来办学。1931年,他受上海震旦大学之邀赴沪培养中国的医学人才,并被聘任为震旦大学(1903年成立的一所私立大学,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为首任校长)第一任医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65岁的贝大夫从北京的法国医院院长兼总医师职位上退休了。这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守军英勇抗击日寇。那场战争本与客居在北平的法国籍贝大夫无关,然而他却坐不住了!</p><p class="ql-block">那年7月30日,贝大夫冒着炮火来到宛平县城的抗战前线;他以国际红十字会名义去抢救29军伤员,并且用救护车把重伤员拉回他任职过的法国医院。</p> <p class="ql-block">看着被日军炮火击中的满目苍夷的宛平县城,贝大夫悲愤的心情难以平复。他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侵略者的罪证;同时也坚定了与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抵抗侵略者的战争,彻底改变了贝大夫的后半生。本该回国颐养天年的他决定留下来。因为他是医生,此时的他深知中国需要自己!当他的同事们随中法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南迁昆明之后,他选择在北平守护大学的校产。贝大夫相信日本占领军不敢把他这位法国籍老人怎么样… …</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到1944年,贝大夫被困北平。他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暴行,他同情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作为一名有名望的外国医生,他以自己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在晋察冀敌后战场抗战的八路军,搞到许多战场上急需的药品,并且亲自开着自己的轿车把药品带到贝家花园。然后通过我党地下交通员,将这些药品送出北平交到八路军手中。</p> <p class="ql-block">我党隐蔽战线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英勇的战士,他的真名叫“黄浩”,当年公开身份是北平米市大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董事长,兼北平崇慈女中和崇实男中董事;而他的真实身份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平津特派人员主任”。</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他收到了白求恩大夫从山西前线发来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清单。不久,当我党地下交通员把清单中列出的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贵重药品和医疗器材放到白求恩大夫的眼前时,白大夫不禁竖起大拇指连连惊呼:“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当然,接受这个艰巨任务的黄浩不能告诉白大夫,这一切都是在另一位国际友人贝熙业的鼎力协助下才完成的… …</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p> <p class="ql-block">抗战后期,侵华日军加强了战略物资管控,汽油也在严格管控之列;贝大夫的私人轿车因为加不上汽油不能上路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时候八路军的秘密交通员,依旧不断把药品采购清单交给贝大夫。于是年逾古稀的贝大夫便自己骑上自行车,干起了今人称之为的“快递小哥”的活儿……</p><p class="ql-block">从北平城里到贝家花园足有四十公里之遥,当我们看到贝大夫顶着烈日,为我党我军秘密运送前方急需药品的旧照时,不禁对这位法国老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抗战后期美国的援华物资是通过“驼峰航线”从印度空运到中国的。在今天贝家花园的历史展板上,我们把贝大夫个人的“援华”行动,也称之为“自行车的驼峰航线”。试想当下让小青年们骑上山地车,重走八十年前贝大夫走过的从王府井到贝家花园的路,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p> <p class="ql-block">另外值得一提到是,抗战后期贝大夫自愿到日军设在山海关的英美战俘营去工作。在那里,他尽个人的最大努力为战俘们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送走了最后一名自己照顾过的战俘后,才返回北平的家。</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日本投降后英军战俘走出战俘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走在人生夕阳路上的贝大夫,深情眷恋着他的第二故乡一一中国。而冥冥之中,命运也让这位法国老人与一位中国姑娘结缘。</p><p class="ql-block">那位后来成为贝夫人的女孩儿名叫吴似丹,当年绝对的京城大家闺秀。据说其本家出过一位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吴佩孚,而她父亲吴明远则担任过中法实业银行的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吴家有女初长成。</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时精心呵护她的并不是“白马王子”,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p><p class="ql-block">当这位慈祥的老者发现了吴似丹的绘画天赋后,特意为她请来了齐白石这样的泰斗级国画大师(当然也是他的私人朋友)教她作画。凭借他的面子,也凭借吴姑娘的才华,最终辅仁大学美术系招收了这个从未上过正规学校的15岁“特别生”。</p> <p class="ql-block">吴姑娘在抗日烽火中毕业了。她看到比自己父亲年龄还大的这位法国老人没有回国避难,于是决定回到贝家花园去陪伴恩师。</p><p class="ql-block">18岁芳龄的吴似丹锁好画箱不再作画;她穿上护士服,在碉楼里为贝大夫作医疗助理。朝夕相处中,男女之间的情愫悄然超越了年龄和国籍……</p><p class="ql-block">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贝大夫对吴姑娘的称呼也从“小丹”变成了“亲爱的丹”。</p> <p class="ql-block">我身后的这座碉楼一层有两个房间。前面那个稍大的房间是候诊室,附近的中国老百姓来找被大夫看病就在那里等候,然后凭号上二楼就诊。后面那个较小的房间是护士站,吴似丹就在里面协助贝大夫为中国老百姓治病(当然候诊的病人中,也有通过秘密交通线送来的经过化妆的八路军伤病员)。</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有首令人感动的爱情诗:</p><p class="ql-block">“君生我未生</p><p class="ql-block">我生君已老</p><p class="ql-block">君恨我生迟</p><p class="ql-block">我恨君生早”</p><p class="ql-block">尽管贝大夫和吴似丹的年龄相差了52岁,但该来的爱情终究还是来了……</p> <p class="ql-block">1947年的一天,贝大夫出诊归来后倒在家中,他突发了心梗。身为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虽然本身就是医生,但这会儿的他已经无法照顾自己!幸而他身边有吴姑娘。除了白天精心呵护外,晚上吴姑娘也坐在老人床头,轻轻握着老人的手,让老人不孤独。而此时此刻风烛残年的贝大夫,也能从握着自己的那只白嫩小手,感受到一位年轻姑娘的纯真爱意。</p><p class="ql-block">对于吴姑娘来说,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她最亲的亲人,值得她打破世俗观念,跨越年龄差距去托付终身……</p> <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1947年吴似丹和贝大夫秘密同居了。1952年当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两人立即到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结婚。</p> <p class="ql-block">1954年已经客居中国42年的贝大夫,终于想重返故国。也许这是一位职业医生对“时日不多”的心理预感,同时也是人老了要“落叶归根”那份乡土情结使然。</p><p class="ql-block">尽管吴似丹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亲情阻拦,但她毅然决然地对夫君说:“我跟你走,哪怕去到天涯海角… …我只想一生一世和你在一起!”</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记住这对儿老夫少妻踏上漫漫归途前的笑容,这也是他们与北京的家最后的合影。1954年10月1日,贝大夫携夫人登上了开往法国马赛的越南号邮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贝熙业的家乡。自1922年他离开故乡前往东方,整整42年过去了。贝大夫回到法国后举目无亲,甚至身无分文,如何度过余生成了这位老人的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幸而他从法国海军医学院毕业后曾经从过军,他应该享受的军官补贴一直没有领取过。而法国政府认账,于是一笔迟发近半个世纪的军官补贴,救了这对老夫少妻的急。</p><p class="ql-block">年过八十的贝大夫用军官补贴购买了一处旧房产,在家乡重操旧业。我们可以想象,当病人走进贝大夫的私人诊所,看到坐堂的这位胡子花白的老爷子,一定会唏嘘不已… …</p> <p class="ql-block">法国人不知道贝大夫旅居海外的坎坷人生,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为中国做出的半生奉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感谢贝大夫在抗日战争时期,冒着被日军突然搜查的风险,多次在贝家花园亲自为我党地下交通员送来的八路军伤员实施外科手术,挽救了多位八路军战士的生命。他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有恩之人!</p><p class="ql-block">好人一定有好报!上天对贝大夫的回报是——他年轻的中国娇妻在1955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大胖小子!83岁还能老来得子,这在当时的法国引起过一个小小的轰动。</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贝熙业与儿子让-路易-贝熙业在巴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再看一眼贝夫人吴似丹度过自己少女时代的贝家花园南大房。</p><p class="ql-block">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纯真的小姑娘正端坐这张西式沙发上,在画架前全神贯注地作画;而一位慈祥的老者就站在旁边,为她指点那“水墨江山”。</p><p class="ql-block">1958年,贝家花园的主人贝熙业以86岁高龄辞世,当时他的夫人才35岁。吴似丹的亲友都劝她择机再嫁,可她的心始终无法跳出那远在天边的贝家花园,因为那里埋藏着她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年纪尚轻的吴似丹精心养育着与丈夫的爱情结晶,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儿子在慢慢长大,吴似丹也在慢慢变老。</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总有巧合之处,想当年吴似丹在贝大夫的举荐下,15岁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他们的儿子让-路易-贝熙业(中文名字叫贝石涛)在慈母的关怀下,也是15岁考入医学院;子承父业,最终成为了法国一名优秀的心脏病专家。</p><p class="ql-block">身为女人,独守空房的吴似丹无疑饱尝了人间的“百年孤独”。平时能陪伴她的除了爱子,唯有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那远在天边的贝家花园,让她一辈子都无法释怀。她在那里成长,并在那里收获了自己少女的初恋… …</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中法建交后,她萌生了返回故乡去看一眼贝家花园的愿望。不过接踵而来的“十年浩劫”,让她彻底断了这个念头…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吴似丹才得以在去国39年之后重返故乡。不过那原本属于她和夫君的贝家花园,此时早已收归国有并被某保密单位占用着… …</p> <p class="ql-block">2013年在丈夫去世55年后,吴似丹以89岁高龄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她终身未再嫁的缘由,临终前告诉了儿子。她说:爱是可以守望的,我的心一生都属于你父亲,哪怕他去了天国… …</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向这位传奇女子致敬!有着绘画天赋和坚韧意志的她,最终在夫君的故乡成名,担任全法女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达三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斯人已去,不过这段传奇并没有就此完结。相信今天所有到访过京郊阳台山贝家花园的中国游客,抚摸着沧桑碉楼的外墙壁,环视着已还原成百年前模样的北大房和南大房,内心深处一定会被昔日这里主人的故事所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啊,贝家花园!医者仁心的贝熙业,一往情深的吴似丹,此地是你们的家,你们终将魂归这里… …</p> <p class="ql-block">饱含深情写完贝家花园的故事,我的内心很不平静……</p> <p class="ql-block">令我动容的是贝熙业弘扬的白求恩精神?还是他与吴似丹那旷世之恋?我一时无法回答自己……</p> <p class="ql-block">在这部美篇的最后,我想让朋友们跟着我的步伐,在帝都最美金秋,用脚步去丈量贝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先走进贝熙业和吴似丹居住的北大房。</p> <p class="ql-block">看看当年他们秘密同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再让我们前往南大房,看看贝熙业女儿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我为这部美篇配乐的曲子叫做《假如爱有天意》。</p><p class="ql-block">是啊,假如爱真的有天意,那它一定与年龄无关,也与国籍无关……</p> <p class="ql-block">这是贝熙业在回国之前带着他的娇妻登上景山,最后望一眼他本该终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张背影照令人心碎,显然此时此刻的这对儿老夫少妻,知道今后一切都将“从头再来”!这一事实对于贝熙业这位80高龄的老人而言,似乎过于残酷了。好在有娇妻吴似丹在他身边,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朋友,读完了我的这篇原创作品《贝家花园的故事》,当你去大觉寺春看玉兰秋看银杏之后,你还想去附近的贝家花园,寻找已经渐行渐远了的贝熙业和吴似丹的真爱吗?</p> <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这部美篇里所提及的全部史实,都来自贝家花园山路旁贝大夫生平简介的官方展板(现在展板已经移至碉楼和北大屋室内);所贴出的贝熙业和吴似丹旧照,皆翻拍于此。贝家花园风光照则由本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