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凯旋路电梯上突然出现一个四楼“鮨旎渝派”的标识。经过询问知道,这是一家新开的餐厅。在手机导航一查,简介也有了。于是想去试一试,内子说,马上就是三八节了,正是好题目。于是今天“女神”的祝福声腾网络时,我们去了……</p><p class="ql-block"> 乘凯旋路电梯上去,按不动四楼按钮。到了上面出口,给电梯司乘说,叫来“鮨旎渝派”员工,才用一张卡在电梯上刷了一下,按成了四楼按钮。到了“鮨旎渝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导航上说,凯旋路电梯这儿是总店,没有介绍它的分店在哪些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电梯上入口的平台摆了一张桌子接待,人还不少。登记什么,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百度上搜到评论说,该店开张于二月上旬,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送来茶水后,说,先付款,才上菜。于是付款。马上就送来两支玫瑰,说是“三八节赠品”。也是一个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 有点像日料做法,上面是各种一二勺牛肉、鸭血、小龙虾、鲜虾,下面是饭团,只是没有包裹起来,用小碗盛的。另外是一碟碟的鹅肝、金枪鱼、毛肚、三文鱼脍炙。尤其满满两钵鳗鱼饭,鳗鱼、毛肚、蛤蜊、鸡蛋……光看着就要打饱嗝。数多量大,剩了几乎一半。</p><p class="ql-block"> 招牌打的是“宋朝餐韵”——日料祖宗。可怎么看,都是日料?这是不是说明了日料在现在的尴尬:又有点号召力,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求新求异的愿望,又怕名声不好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问过口味,也答了,尽量清淡些,微微微……辣。还是放了芥末,辣辣的。幸好有一碗甜品银耳汤垫底,可以缓冲一下。</p><p class="ql-block"> 吃得差不多,我出去转了一圈。有三间我们落座同样的屋子,一间两座,就说六座,一座四人,二十四人。另外一间放的榻榻米一样的桌子,人只能坐地上,一边三人,计六人。我们一样的屋子,摆了一排靠暴露的厨师操作台的椅子三张;这样的屋子二间,就是六人。这个店可以容纳三十六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食客还算可以,十多个、不到二十吧。算起来上座率超过50%?考评得分或者可以在及格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自然剩下的食物就打了包。来前还说,日料的份量有限,也可能剩不下什么。管他咋样有备无患总是好的,还是带了打包的饭盒。没想到竟满满当当盛了两盒。</p><p class="ql-block"> 毛估,明天中午(今天晚上安排的抄手、水饺)还得费点力,才能扫荡干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子说(像是总结),逢节必过。就是说,凡是节日都要出来杀馆?真是豪言壮语,掷地有声啊!</p><p class="ql-block"> 除了正式节日以外,冬至这些也算上。还有家里每个人的生日。七七八八算起来,每个月要超过一次不?</p><p class="ql-block"> 她还说,七八月不算——因为避暑到了避暑地,入乡随俗,那又是一套安排的逻辑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频繁出街上餐厅的重要原因是,岳母老了,一天在家,看来看去都是老一套,没有新鲜感。上街吃饭,觉得有变化,日子似乎就会丰富些。</p><p class="ql-block"> 老年人的寂寞是最大的敌人,对岳母,对我们都是。虽然无法战而胜之,但在行动中抵消一点时间的侵蚀,哪怕万分之一呢,还能做到。做一点是一点。总比什么都不做好。</p><p class="ql-block"> 意义的缺乏是常态,它的创生不容易。用细碎的日常琐事,填充生活的细节,渺小而短暂的欢愉,形而下的充盈多少会弥补形而上的不足?时间的总量就那么多,填一点,缺失的部分会不会就少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