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大丰圩

丝弦乐

<p class="ql-block">  上林县城,古澄州治地,位于澄江(又称东春河)两岸。今是上林县人民政府驻地。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知县徐衡绅重建东南二城楼。据《胜迹》记载:“在县城东门有迎春楼,南门有广惠楼,城东有富宁楼,城西有得月楼,城东隅有望江楼,县东又有玉虚观等。”这些建筑物早已崩毁,了无陈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县城新开辟小南门城内外东、西、 南、北街和东门外街等五条。街,然皆住家,无开设铺店。大丰圩原名绞场圩(曾是对罪犯执行死刑的地方),因名不雅,后改为教场圩。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教场圩改为大丰圩后,定寅、申、巳、亥日集,圩日有村民赶集做买卖,主要有稻谷、八角、桐油、、玉桂和棉纱、布匹等。至此,就逐步形成圩场,商业也日渐兴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上林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内(今公安局大院),颁新政,扫余蘖,百废待兴。为了扩大县城建设,于1956年把县委、县府搬到澄江东岸附近一华里地,至今院内先后兴建办公、档案、住宅、招待等九座大楼,还有平房168间。同时,在县府对面与公路南侧建了一座大礼堂,一个灯光球场和文化馆。至今县直各单位楼房林立,办公、住房的条件有很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集市的日益繁荣,1964年秋,县政府决定把县城的旧西街(大丰桥头至上中大门)开辟为商场,填鱼塘、整水沟,拆旧房,建新亭。商业、服务行业、邮电、供销、银行、书店等单位云集此街新建楼房,开展业务活动,从此百货商场从东街搬到西街,贸易集市日趋兴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林县的面貌更为改观,县政府选定在东街附近河岸,划地十亩,扩建贸易市场,新建圩亭八栋72间,面积,3456平方米,各类商店、服务行业、建筑、金融、水产、土产等单位,相继在新商场周围兴建大楼,贸易市场又从西街扩展到东了街,商场贸易日益繁荣,商品、产品也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对县城建设,制定了扩建、改造总体规划,县城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沿大丰街以东公路两旁,除了总工会、百货、土产、物资、商业、汽车站、公路段、粮食、交通、供电、电影公司等单位先后新建楼房外,还有居民和离、退休干部兴建楼房,形成了一千多米长的新街道接上旧城;大丰桥以北街道,沿公路两旁延伸,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上林中学、城关中学、电影院、财政局、税务局、林业局、卫生局、人民武装部、县教师进修学校、粮局车队等大楼相继拔地而起栉次粼比,居民楼房也陆续兴建;大丰桥以南公路两旁有外贸公司、农资公司、五金公司、农机公司、食品公司、矿产公司、科委教学实验、印刷厂等单位的楼房陆续兴建;大丰桥以西新开辟了一条街道通往酒厂;澄江河东岸、县人民医院、防疫站、保健所和计划生育指导站等单位的大楼也陆续兴建。还在大丰桥头以东的桥头附近开辟了一个面积十亩的停车场,自然形成了上林“第二汽车站”。车马络绎不绝,大丰圩已成为上林县交通运输的枢纽,澄江两岸更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发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县城内设有学校高中两所,初中一所,小学三所,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壮文学校、党校、农校、职业技术学校各一所,图书馆一座,电影院一座,县、镇医院两处,防疫站、保健所、皮防站各一处。县城已成为上林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