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锡市第八中学"原校址位于,无锡市学前街之睦亲坊巷,无锡古代长期唯一官立学校——无锡学宫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锡市第八中学传承了前身文庙学宫、国学专修馆和无锡县学之文化底蕴,曾荣获了市重点中学的认定,荣获了首批省德育先进学校和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等荣誉称号,高考成绩也常常遥遥领先市区大多普通学校,“学宫八中文化”也逐渐形成,它旺盛的生命力也渐渐显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p><p class="ql-block"> 1954—1958年是原“八中”纯初中的“无锡市第三初级中学”时期。 </p><p class="ql-block"> 1958—1992年是原“无锡市第八中学”完全中学时期。 </p><p class="ql-block"> 1993一2000年为“无锡市第八中学”纯高中中学的“无锡市中山高级中学”时期。 </p><p class="ql-block"> 2001年开始至今为后“八中”的“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时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后,1977年、1978年两年中,“无锡市第八中学”共有21人考取了大学,特别是1978年,“八中”有10人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且均为全市前十名内。</p><p class="ql-block"> 不久, “八中奇迹”、“八中精神”以及“文庙学宫八中文化”便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八中”的成功、“八中”的奇迹,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八中”的本土文化—“学宫八中文化”。</p><p class="ql-block"> “八中”大门内“进贤亭”以及纵深处“明伦堂”的“治国平天下”、明朝礼部生员卧碑文“熏陶德性以成贤人”和清朝生员卧碑“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等时时激励着届届广大教师学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锡八中77届高中有10个班,全年级共572位同学。1977年,应届生周林林等11人考取大学。 无锡八中77届高中,他们大多1973年春季入学八中。由于学校1974年恢复秋季招生,春季不招生,于是,他们1973年全年以及1974年上半学期为初一,1974年9月至1975年6月为初二。1975年秋季,他们大多升入八中高中继续学习,1977年6月高中毕业。他们初中同学们名单,大多存于学校2020版校友录之“市八中”栏之共有470人的《1974届初中》校友录中,或者存于学校2020版校友录之“市八中”栏之共有476人的《1975届初中》校友录中。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2年6月份,学校传达了无锡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举行“掀起教育革命”誓师大会。7月份,全校举行语文、数学、英语统考。学校办学坚持要走“朝阳农学院”的道路,实行“开门开学”的方针,强调师生“要走出校门,到农村、工矿去,到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去”。</p><p class="ql-block"> 在1974年下半年,由革委会副主任丁渭道,工宣队长曹荣根带队,组织各部门和学科负责人共10多人,去上海安化二中参观学习。学习他们“厂校挂钩,开门办学”等经验。回校后,决定从高二年级4个班级进行“补缺”教学,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地区,向工人、农民学生产技术,有的修理电动机,有的学赤脚医生,有的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在1975年上半年,在原来的4个班级中继续搞"补缺",并发动学生自找门路,自已联系单位,自愿结合,到工厂、农村去劳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无锡八中”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无锡八中73级77届,正值学校“开门办学”、“学工学农”盛行期,他们有的班级被安排去了“八中”本部校办工厂进行了劳动学习,有的班级被安排去了校外工厂,如,电缆厂等,有的班级被安排去“八中”茅城山农场劳动学习。多次的”学工学农”等集体劳动生活,加深了同学间交流和友谊,给他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致同窗岁月》庆典是无锡八中73级77届毕业后的又一次大聚会,2017年10月15日在无锡锦江大饭店隆重召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大会男生主持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林林发言:</b></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好,同学们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激动,四十年后再相聚,是多么的难得和令人期待!四十年的魂牵梦绕,今天终于再次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说梦想,我们当时并没有什么梦想,但是时代的安排让我们相聚在八中,命运的机遇让我们结下了难以忘却、难以割舍的同窗情谊。难得可贵的是当年同窗之情发展到后来就是永恒的朋友和亲情。也就是这份亲情让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这四十年,我们不会忘记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不会忘记教室里的欢笑,当然当年我们读书也没有多少压力,我的书包回到家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们不会忘记在茅城山的野蛮,不会忘记在梅村的激情。我们也不会忘记在电缆厂的汗水。在八中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76年,从年初的周总理去世,到七八月的地震恐慌,到九月9号毛主席逝世,又经历了十月的粉碎四人帮。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有点迷茫和混乱。但这些都成为了我们的永恒回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我们即将步入老年时代,我不同意!我认为我们即将进入的是人生的黄金后半段。如今我们再次相聚,我们可以尽情回忆,尽情叙旧,尽情延续我们的同窗情谊。这次聚会也是我们人生后四十年的冲锋号。我们要感谢微信让我们能够每天交流。我希望从今天起,我们同学之间能够每月一小聚,每年一大聚,每十年一个年级盛会。</p><p class="ql-block"> 此次盛会来之不易,是同学们带着40年的情感,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和策划,才有了今天的相聚。特别是组委会成员及各班联络员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得到了二班焦何娟以及她公司的团队的大力支持和具体运作,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珍惜我们的同窗情谊,经常交流和沟通,主动参与和互动,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希望从此我们牵手相伴再不分开!一起延续下一个美好的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委会代表广大同学感谢老师们的栽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林林等同学与老师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金山上光芒照四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农奴心儿照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多健美体操、优秀文艺演出层出不穷,目不暇接,77届人才济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复如下:</b></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朱老师您好。从您给我们留言来看,我们从您那里再次聆听到了最珍贵的教诲,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要被暂时的浮躁迷失方向。谢谢。</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5日 22:18:35</p><p class="ql-block">令人感动的朱老师寄语。</p><p class="ql-block">回顾过去,"八中"藏龙卧虎,有孙子清教授式人物,把马尾巴的神奇了然于胸,高考一恢复,就让"八中"一鸣惊人,也有"龙校长"般朱老师等广大辛勤园丁,他们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社会实践,关心学生劳动自理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八中”的确曾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金钱,做到了教好一般人民去读好书、去做好人。</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中期,“八中”同全国各地一样,曾积极响应党的“开门办学”的号召,实行了“厂”、“社”、“校”联合办学,积极完善了原有一九六三年所建的茅城山校办农场和一九七0年所建的校办工厂。</p><p class="ql-block">摘自节选自《别了我的母校无锡八中》请点击如下链接<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zQ4OTE0NQ==&mid=2247484725&idx=7&sn=887c183703a721f61f1a9a45ab12c90d&chksm="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别了我的母校无锡八中》</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总集体照之左起第1/4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总集体照之左起第2/4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总集体照之左起第3/4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总集体照之左起第4/4部</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_</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八中"和原"七中"的高中部分合并改名为"无锡市中山高级中学"。 "无锡市中山高级中学"基本继承和发展了孔庙学宫以及原"无锡市第八中学"的办学传统与理念。在工农平民化儒家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中山高中"(民间仍称"八中")以"普通中学的投入,重点中学的产出"为动力,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加强学校管理,热情开展教育研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很快便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获得多种优秀奖励与认证,及时地较好地达到了当时无锡市区重点普通高中的标准和要求。对照当时的江苏省重点中学标准以及教育现代化要求,"无锡市中山高级中学"除校区面积较小等因素外,基本接近"省重点中学"要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既是人生创业的出发点,也是人生创业的落脚点。八中中山学生既是无锡"孔庙八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该文化的终生享有者;八中中山学生既是"明伦进贤、上报国恩、下立人品"之受益继承者,也是"明伦进贤、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的忠实示范者! "中山高中"是首批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是市区"中学心理教育实验基地"首批省德育先进学校和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山高中"高考成绩也常常遥遥领先市区大多普通学校,1996年,1997年,1998年三年毕业生本科录取率保持在55%一60%之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率稳定在90%左右。</p><p class="ql-block">2001年开始至今为后"八中"的"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时期。</p><p class="ql-block"> 翻开尘封的校史,令人温馨幸福,久久不能忘怀;合上厚重的记载,又令人辛酸无奈,久久不能离去。 纵观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从北宋无锡学宫、无锡县学以及改名的"三初中"到后来的"八中"、"中山高中","三高中"已近960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无锡第八中学"和"无锡市中山高级中学",您的功绩将永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八中许老师在2017年10月15日在无锡八中77届毕业40周年庆上发言》 </b></p><p class="ql-block"> 八中七七届高中毕业的全体同学们,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的老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来参加你们毕业四十周年的同学聚会,心情非常激动。我曾经参加过你们毕业二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的同学聚会,今天又来参加四十年的聚会,每次都很高兴、很激动,我的学生们没有忘记我,作为老师,我非常地感恩,非常地幸福。 </p><p class="ql-block"> 我19岁踏上教师岗位,你们是我接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我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你们是初一年级的小男生、小女生,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同龄人。 </p><p class="ql-block"> 我们相处地非常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这份感情深深地烙印我的心中,我非常珍惜。 </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已经老了。这四十年,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一段很长的人生历程,不管怎样,你们在老师的眼中,都是好样的!人的一生之中,能有几个四十年,今天,让我们开怀畅饮,尽情欢乐。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老师们,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吉祥如意!祝愿我们的师生友谊、同学情谊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