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请回答~中国航天成就展

东方红

<p class="ql-block">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阳),岁月的交响,工业的史诗,走进工业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隧道。</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2日,来到了中国工业博物馆,参观《繁星请回答》中国航天成就展。走进这场跨越星辰大海的文化盛宴,踏上一场星际之旅,深入探索中国航天的辉煌历程与未来愿景。</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通过九大特色展区,横跨时空,全方位展现中国航天从初探星海到遨游苍穹的壮丽征程。从最初的星火燎原,到如今天宫筑梦,每一展区都是中国航天故事的一个精彩篇章。参观者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触神舟、天宫、嫦娥等重大航天项目的实物模型与珍贵资料,更能亲身参与互动体验,感受航天科技的无限魅力。</p><p class="ql-block">在这片璀璨星海里,每一次回眸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深情凝望。"繁星请回答",我们共同致敬那群追星逐月的英雄们,他们的梦想与努力,汇聚成了这片浩瀚星河中最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星火启航 中国航天的初绽</b></p><p class="ql-block">回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历程,从梦想的萌芽到第一次腾飞,这里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光辉岁月。观众可以了解到早期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突破,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初绽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宇宙高歌东方红 </b></p><p class="ql-block">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赫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p><p class="ql-block">"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也树立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东方红一号"卫星出色地完成了当时预定的任务,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东方红一号"卫星</p><p class="ql-block">形状:近似球形的72面体</p><p class="ql-block">重量:173kg</p><p class="ql-block">材质:铝合金</p><p class="ql-block">直径:约1m(不含天线)</p><p class="ql-block">转速:120r/ m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大任务目标</b></p><p class="ql-block">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2日中央专委正式批准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立项,同时提出卫星总体技术方案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p><p class="ql-block">☆上得去,保证卫星能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一号"卫星重达173千克,通过"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指定位置。</p><p class="ql-block">☆抓得住,不管气象情况如何,都能对卫星跟踪测量。采用光学跟踪和无线电跟踪技术,以及国际上刚刚起步的多普勒。跟踪测速技术对"东方红一号"卫星进行跟踪测量。</p><p class="ql-block">☆听得到,让人们能够通过普通收音机收听到卫星发送的声音。"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音乐先由自带的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产生并发送到大型地面接收站,在接受并解码后,由广播电台转播。</p><p class="ql-block">☆看得见,在地球上的观测人群能用肉眼看见卫星。末级火箭上装有一个"观测裙",展开后变成直径近4米的反光球,紧跟在卫星后边,配合其独特的72面体结构,能够帮助人们很快观测到"东方红一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战略决策</b></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15日,毛主命主持中央书纪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的报告和建议后,决定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p><p class="ql-block">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对组建导弹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选调、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出了建议和意見。</p><p class="ql-block">《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57项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开发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兴技术,我国航天事业从此起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是此声</b></p><p class="ql-block">1959年6月,正值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终止了所有技术援助。</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塔爆的方式在新疆罗布泊试验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原子弹的设计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国家。</p><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毛泽东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从此中国走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道路。苏联毁约的时间"596"被选定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以此表明为民族争气的决心。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组织全国大协作,把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集中攻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突破。</p><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为320万吨 TNT ,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氢弹研制的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原子弹的突破充分显示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核武器发展之路。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实现了原子弹的突破,而且推动了核武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相维实现了氢弹、武器化、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国家锈就了坚实的核盾,为国家造就和锻炼了一支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凝炼出光辉的"两弹一星"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间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p> <p class="ql-block">原子弹·“邱小姐”A292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邱小姐是谁?</b></p><p class="ql-block">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周恩来下达指示:为了确保核试验场与北京之间的联络保密,应规定出一些暗语和密码来。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有关人员立即着手编制暗语。</p><p class="ql-block">首次核试验的原子弹是球形,将原子弹取名为"邱小姐";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平台为"住上房";气象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18时30分,张爱萍下达命令,原子弹开始装配,李旭阁向总理办公室发了第一个暗语,邱小姐住下房。</p><p class="ql-block">16日凌晨4时,罗布泊一片寂静,深邃的天穹巡弋着一种罕至的神秘和沉默。原子弹于早晨运到了铁塔架前进行交接。张爱萍再度下达命令,8点钟插火工品。李旭阁又向总理办公室发了第二个暗语,邱小姐在梳妆台,八点钟梳辫子。火工品插好后,原子弹徐徐调上塔架。李旭阁给总理办公室发第三个暗语,邱小姐住上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年四弹</b></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做出了"八年四弹"的决策,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8年时间里,研制完成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4种液体弹道导弹。"八年四弹"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弹"结合</p><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靶场试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西方嘲笑中国"有弹没有枪"。党中央决定实施"两弹一星"计划,即原子弹与导弹结合,以导弹为主。</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东风二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在本土成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实用型导弹核武器,打破了霸权主义国家核武器的垄断局面。</p> <p class="ql-block">氢弹·"松鼠"H639-2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代英雄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由九所李德元所长倡议并命名,五洲传播网络中心作为主要创作单位,陈岱、张恒、王长兴三位艺术家创作,主画陈岱。油画再现原子弹突破时期"学术民主讨论"的历史,描绘了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周毓麟、程开甲、秦元勋等科学家带领科研人员开展学术大讨论的情景,展现了学术民主、科学求实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左起:周毓麟、邓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程开甲、朱光亚、郭永怀、秦元勋,原作存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手摇计算机·九次计算中的利器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摇计算机(飞鱼牌)</p><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九所正式开始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在进行总体流体力学计算时,郭永怀提出了适用于手算的特征线方法。当时没有电子计算机,只能用计算尺、算盘、手摇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计算。由于一个重要的计算结果和此前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不相符,邓稼先带领科研人员采用日夜三班倒的办法,不断改进数学模型,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九次计算,耗时近一年。</p><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周光召调入九所,仔细分析了九次计算的结果,运用炸药能量最大功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否定了苏联的数据。与此同时,周毓麟领导编制出第一个反应前流体力学计算程序,在新交付的104电子计算机上进行了九组模拟计算,所得结果与九次计算一致。"九次计算"历时一年多,装有计算稿纸的麻袋堆满了房间,人们终于摸清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物理规律和诸多交叉因素的交互影响,为理论设计奠定了基础,为武器设计培养和锻炼了人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穹破晓 航天科技的辉煌跃进</b></p><p class="ql-block">聚焦中国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展示了从导弹卫星到空间站的辉煌成就。这个展区带领观众见证航天科技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体验每一个技术突破背后的不懈努力与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翱翔天宇 踏云而上的飞天壮举</b></p><p class="ql-block">展示中国载人航天的非凡历程,从神舟系列到天宫空间站,记录了中国航天员的勇敢与无畏。观众将深入了解载人航天任务的细节,感受中国航天人在天宇间翱翔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航天精神 </b></p><p class="ql-block">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p><p class="ql-block">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亚 孙家栋</p><p class="ql-block">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p><p class="ql-block">周光召 钱学森 屠守锷 黄纬禄 程开甲</p><p class="ql-block">彭恒武 王淦昌 邓稼先 赵九章 姚桐斌</p><p class="ql-block">钱 骥 钱三强 郭永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华问天</b></p><p class="ql-block">"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象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历法授时、科学启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悟空慧眼、嫦娥天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同一片星空,守望着中华天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载传承,无远弗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返回舱</b></p><p class="ql-block">返回舱也被称为座舱,它的功能类似于车辆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的主要乘坐区域。返回舱是封闭式的,并且前面有一个舱门供航天员进出,当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后,返回舱会带着航天员回到地球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和核心舱1:1还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的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它的起飞质量约为22.5吨,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p> <p class="ql-block">舱内航天服</p> <p class="ql-block">舱外航天服</p> <p class="ql-block">登月服</p> <p class="ql-block">太空跳伞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宫之约 星际家园的崛起</b></p><p class="ql-block">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的科技成就,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空间站从构想到实现的全过程,体验这座星际家园的科学使命与未来展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天宫</b></p><p class="ql-block">"天宫"空间站不仅是我们的太空家园,可以实现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也是一个可以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能力的太空实验室。</p><p class="ql-block">"天宫"空间站分为6个部分,除"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还不断地"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也将接入待命发射的"巡天"空间望远镜。</p><p class="ql-block">将来,以"天和"核心舱为基础,我们可以随时将新舱段对接到已经存在的空间站结构上。天宫空间站完全由我们自主建造,是真正的中国制造,也将成为人类在太空的共同家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揽月问天 月球征途的壮美画卷</b></p><p class="ql-block">从嫦孀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的探月工程一步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本展区带领观众回顾中国探月的辉煌历程,感受人类追逐月亮的梦想与成就,展示探月科技的壮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为什么"九天云外揽月回"?</b></p><p class="ql-block">月壤即月球的土壤,是研究月球的样本,由月球岩石在遭受陨石撞击、太阳风轰击和宇宙射线辐射等空间风化作用后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岩石碎块。矿物及陨石等物质。通过研究月壤,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也可以为了解太阳活动等提供信息。与此同时,月壤中存在大量宝贵的矿产资源,如稀土和氦﹣3,其中稀土是高科技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氦﹣3是未来清洁、高效核能源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迎来的月球样品。和美苏两国取回的样品不同,这批样品采样深度更深、采样区域也是美苏来涉足过的开采区。这批样品将有力地帮助科学家分析月表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也将为人类认识、开采月球资源探索路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星辉随世 航天科技的美好馈赠</b></p><p class="ql-block">航天科技不仅推动了宇宙探索,还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展区展示了航天技术在通讯、医疗、气象等领域的应用,让观众了解这些科技如何惠及生活,照亮未来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脉冲星试验卫星</b></p><p class="ql-block">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斗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自主创新 开放融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众一心 追求卓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b></p><p class="ql-block">导航卫星系统是维护国防安全和保障国民经济的大国重器。中国曾因没有自己的导航卫星系统长期受制于外国。1994 年,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双星定位到启动设计、从试验验证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0 年 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和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建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实现了中国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从落后到部分领先的历史性超越,对建设航天强国、增强国家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p><p class="ql-block">"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目前,"北斗"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何有惊无险首获占"频"之胜?</b></p><p class="ql-block">太空中的频率资源十分有限。2000年4月17日,中国向国际电信联盟组织争取到了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按照规定必须要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北斗二号立项于2004年,必须要在3年时间内研制和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而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年。总设计师孙家栋带领北斗团队夜以继日,抢在2007年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赶在4 月初进入发射阶段。然而临发射前,却突然发现应答机出现异常,科研人员重新打开火箭整流罩,仔细检查卫星,72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终于4月14日凌晨4时11分,卫星成功发射。4月17日晚上8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那一刻,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赤馅探星 火星之旅的无畏探索</b></p><p class="ql-block">探索火星是人类未来的重要目标,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开启了这一壮丽征程。在这里,观众将了解火星探测的难度与挑战,感受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与中国在行星探索领域的壮志雄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问一号</b></p><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 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对预选着陆区进行了3个月的详查后,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现软着陆在火星表面。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p> <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巡组合体环绕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祝融号火星车</b></p><p class="ql-block">祝融号是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p><p class="ql-block">祝触号火量车相较于国外的火星车其移动能力更强大,设计也更复杂。它采用主动悬架,6个车轮均可独立驱动,独立转向。除前进、后退、四轮转向行驶等功能外,还具备道行运动能力,用于灵活避障以及大角度爬坡。更强大的功能还包括车体升降(在火星极端环境表面可以利用车体升降摆脱沉陷)、尺顿运动(配合车体升降在松地形上前进或后退)和抬轮排故(遇到车轮故障的情况,通过质心位置调整及夹角与离合的配合,将故障车轮抬离地面,继续行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荧惑历险</b></p><p class="ql-block">火星,是地球以外人类最熟悉的行星。几十年来,人类遣使很多探测器造访火星,揭示了火星潮湿温暖的过去与干涸死寂的现在。好奇号火星车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在,中国的天问一号也加入其中,正为建设人类第二家园寻找希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星际漫游 探索宇宙尽头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宇宙深处蕴藏着无数未解之谜,中国的深空探测器正向这些未知领域进军本展区展示了中国在深空探测中的探索步伐,带领观众走进遥远星际的奇妙世界,感受宇宙尽头的神秘与浩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深空探测 </b></p><p class="ql-block">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开展深空探测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般由近及远:月球是起点和前哨咕:火星是用球之后的又一个探测热点;小天体探测日益受到重视;多目标多任务探测是深空探测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的探测活动一直洪间断过;火星和金星之外的大行星及集卫星深测活动任重清远。摇测方式上,一般包括飞越、硬着(插击)、环绕、软着(一巡相风。无人采样选回、载人摇测等形式。近年来出现的两个新连费:对同一保测对象采取多种探测形式变管进行的方式,在一次任务中多种探测手练组念实现综合探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宇宙演化</b></p><p class="ql-block">我们将宇宙漫长的138亿年演化史压缩为1年,以月为单位展示出宇宙演化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让我们重温这"一年"里的新生与覆灭,感受人类引以为豪的璀璨文明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中国航天成就展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展览空间设计巧妙,科技感和未来感氛围满满。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深入了解航天知识,沉浸式体验航天科技魅力,还能真切感受到中国航天精神的传承和中国航天事业的荣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