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年人对人世间的认知,由于阅历丰富和大半生的积累、沉淀,一般来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应该胜过年轻人。因此,遇事的沉稳淡定程度也应该强于年轻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少数老年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话题,都喜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很多没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事情,张嘴便说,他们自己却觉得言之有理,其实不然,有时甚至闹出笑话。</p> <p class="ql-block">很多年以前,我在共青团系统工作时,有一次请一位全国知名的书法家来指导我们的书法竞赛活动。晚上,我们在宾馆请这位书法家留下墨宝。市里一位老领导赶来亲自递上一张纸条,要求用他写的诗作为书写内容,被书法家当面拒绝了。那位领导觉得面子挂不住,转身就走了。我们连忙追出去送他,他愤愤不平地说:“还著名书法家呢,连一首诗都写不了!”然后悻悻地上车离开了。书法作品不是随便提笔就写,任何一幅作品都需要有一个创作过程。根据文字内容,对字型结构、书写节奏、疏密关系、章法布局等各方面需要统筹考虑,仔细谋划,再经过多次实际书写,反复比较、调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我们看到的书法家当众表演,挥毫落墨,一气呵成,实际上都是在写他很熟悉的内容,因为胸有成竹,所以一挥而就。让书法家当面写不熟悉的内容,是让人勉为其难的。其实很多艺术门类都是如此,歌唱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演奏家也不是什么乐曲都能表演。同时,艺术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擅写楷书的书法家未必擅长草书,以工笔见长的画家未必同时擅长写意画,唱美声的歌唱家不能硬要他去唱通俗,钢琴家不会吹笛子更是十分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在老家参加赈灾书画义卖活动。全市二十多位著名书画家在街头写字作画,活动现场有很多人欣赏着艺术家们挥毫泼墨。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同志挤到前面,大声地对书法家老赵说道:“你什么时候会写字了呀?你看看我是谁!”原来这位是老赵50多年未见过面的小学同学,正在写字的老赵被她认出来了。她指着身边几个年龄相仿的大妈说:“这几个都是我的好姐妹,你给她们每人写几张。”因为赈灾书画义卖活动,书画家当场创作的作品要竞价出售,是不能随便写字给人的。老赵说:“今天不行,换个时间再给你写吧。”她马上就不高兴了,觉得老同学驳了她面子,气愤地说:“你牛什么?不给写拉倒!”拉着她的几个姐妹就走了。说话办事应该分清场合,不能当众逞能,更不能强人所难,否则就会自取其辱。</p> <p class="ql-block">一次在展厅观展,几个人围在一张巨幅的草书作品前面,边看边议论着,都觉得是一幅气韵生动、笔墨俱佳的好作品。这时,一位老者不屑地说道:“还没有我孙子写的好呢!”大家听了都愤怒地转过头看着他,他却理直气壮地说:“让他写一幅楷书让我看看,他敢写吗?!”这真是一种非常无知的说法。书法艺术当中的篆、隶、草、行、楷五体,楷书并不是所有书体的基础。在中国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当代很多人所认识的楷书,恰恰是最晚出现的一种书体。每一种书体都可以作为书法家的主攻方向,最终成为其最为擅长的技法。历代书法家少数人各体兼擅,多数人精于一体。书法的各体之间,并不存在哪个高、哪个低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退休老同志聚会的饭局上,一个朋友带来的人给大家传授收藏书画作品的“知识”。他煞有介事地说,写意画都是糊弄外行的,内行的收藏家肯定是要收藏工笔画的。所以,千万不能收藏写意画。我当时听了就知道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是个外行。工笔和写意,是中国画两大表现形式。工笔注重写实,所表现的内容更加具象,笔触精细,甚至可以纤毫毕现;写意注重笔墨情趣,造型简约凝炼,讲究神韵,守拙弃巧,更有利于书家忬发个人情感。二者之间也存在中间形式,比如兼写带工等。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工笔和写意都曾经留下了经典之作,都有过大师的出现。二者之间,可以偏重欣赏其中一个,却不可以褒扬一个、贬低另一个。</p> <p class="ql-block">北海的江尾公园聚集着很多萨克斯爱好者,每天都在那里吹奏训练。一天上午,我们几个正在练习基本功,一个60多岁的行人驻足观看。他发现我们都在吹长音觉得好奇,他便问我旁边的老沈:“你吹多长时间了?”老沈回答:“吹4年多了。”他又问:“都吹4年了,那你能吹一个完整的歌曲吗?”老沈见是一个门外汉就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他“哼”了一声,满脸轻蔑地走了。对于萨克斯爱好者来说,基本功练习是每天的必修课,即使是功底深厚的专业演奏家也如此。通过练习长音来保证气息对吹奏过程的支撑,并以此保证音准和音色的优美;通过音阶和各种节奏型的练习来保证运指的灵活和旋律的准确。这就像戏曲或歌唱演员每天吊嗓子、运动员每天进行体能训练一样,都是专业需要。</p> <p class="ql-block">夏天的时候,我们在老家也是每天去公园练习萨克斯。一天,一位当地很有名气的萨克斯演奏家来到我们中间,在大家的热情相邀下,他演奏了一首世界名曲。悠扬悦耳的乐曲声引来很多萨友的围观,其中也有不少路过的其他人。吹奏结束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那位演奏家离开了我们。萨友们余兴未尽地争相谈论,对刚刚的演奏赞叹不已。这时一位老者提高嗓门发表了一番阔论:“方才他吹的真听不出来高在哪里,你们都说他吹的专业,若我看那,既使是专业的也是专业当中的末流,比业余的强不了多少。你们不信的话,把他喊回来,让他吹一个《北国之春》,我看他未必会吹。”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讨论。因为懂点音乐的人都知道,《北国之春》是一首比较简单的曲子,一般的乐器爱好者都会演奏。这时,一位萨友把自己的萨克斯递给他,说:“那你给我们吹一个呗,让我们见识一下!”他竟然说:“你吹这种号,我不会吹。”“那你会吹什么号?”“我不会吹号。”没想到他连萨克斯都不认识。一个不认识萨克斯的人和一群吹奏萨克斯的人讨论萨克斯,岂不是个笑话?!</p> <p class="ql-block">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专业知识,不是本行的人就不一定懂这一行业的门道。每个行业、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行业或领域的技术和方法,相互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门外汉是不具备评论资格的。汉字人人会写,却不能算是书法;绘画人们常见,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音乐人们常听,却不见得谁都有深的了解。这就像饭每个人都吃,但未必真正懂得厨艺一样。我们应该注意话题的边界,说自己真懂的话,似懂非懂的千万别说。</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年人,要有“知不足”的清醒,注重“慎其言”的修养。有学者指出:“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作家巴金也认为,“自己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人世间的知识浩如烟海,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人掌握的知识普遍存在局限性。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遇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是地信口开河,甚至不懂装懂、大放厥词,那样只能贻笑大方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我觉得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天高地厚,不要因无知而当众出丑。这不仅是尊重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图与文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