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 终其一生66岁。政治家 文学家 思想家 改革家。初入仕途壮志满怀 意欲治国平天下 淡泊明利拒做京官,却偏偏嬴得皇帝青睐,位极人臣悦意革新。又为何两度罢相备受争议,他究竟心系百姓的改革家,还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诗意人生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的一生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无论境遇如何,他始终铮铮铁骨,犹如一株傲雪的梅花,不畏严寒冷峻 不向权贵低头,不问前程如何 矢志不渝九死不悔,以倔强的姿态盛开,传递一种执着的信念。今天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历经千年风雨 风骨依旧的王安石,凌寒独自开 唯有暗香来。</p> <p class="ql-block"> 飞来峰坐落于绍兴古城南部,充满传说色彩的城中名山,山巅之应天塔 奇秀兼有,揽豋临之胜。千百年间是古往今来的人们,纷纷豋临的一处绝景,同时也是时间最忠实的见证者。宋皇佑二年 公元1050年的夏天,有一位青年豋上飞来峰顶 极目远眺,出入仕途的年轻官员,怀着对未来的期待,怀着一腔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的热血,提笔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流传千年的经典。<b>《豋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这位才情壮志满怀的青年人,就是当时还不到30岁的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说起王安石人们脑海中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在熙宁变法这个著名的政治文件中,铁腕政治家北宋宰相王安石;另外一个是才高八斗的诗人王安石,他的作品几乎陪伴了我们整个少年时光。景祐四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 被任命为江宁府通判,随后全家迁往南京,那一年王安石16岁,从此他和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安石名字里有石 为玉石,其心性又很高级,是有理想 有情趣 有抱负的。而他18岁的那年,父亲在江宁任职病逝,内外数十口的大家庭陷入了困境,他明白唯有考取功名 才是唯一出路。从此王安石拒绝一切应酬俗事,整天埋头苦读 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这首诗里,写下了自己的心境<b>《忆昨诗示诸外弟》“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b></p> <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时间王安石刻苦努力,对日后的学术形成和后来能够领导一场大的改革,都是很有关系的。庆历的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顺利地考取了进士,是他第一个官职叫淮南签判 签书淮南判官在扬州。 庆历年间的扬州繁华之地 商贾云集 声色玩乐之处也不少,王安石却视而不见还是埋头读书,自百家诸子之书 《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农夫 女工无所不问。王安石作为一个青年官员,因当时有一个重臣叫韩琦好像不太合得来。在《邵氏闻见录》里有记载,说王安石经常半夜读书 通宵读书早上去的时候脸也没洗漱,韩琦看见他当面就说了 以为少年人过过夜生活放逸一下,这时王安石心想,韩琦这个人虽是我的前辈我的上级 但是一点都不了解我挺失望的。当然这事情真假是笔记里记载也很难断定了,但可以反映出王安石通宵达旦地读书,对自已是很有一种期待的。</p><p class="ql-block"> 庆历六年王安石结束了扬州的任期,来到今天的浙江宁波担任知县,宋朝有个规定要想提拔一定要做县令,如果没有这个经历是不能提拔的。王安石从小就习惯特立独行,在鄞县作为一任主官他做了工作。宁波东线湖下水村的忠应庙 建有王安石纪念馆,里面详细记载着王安石在鄞县为官4年间的点点滴滴。27岁的王安石充满了锐气,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民情,用了12天的时间徒步走遍了鄞县东西十四乡,日夜兼程深入基层都写进了《鄞县经游记》里。王安石在调查中了解到,鄞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年成好时农民尚可勉强糊口,一旦遇到灾年,就只能借高利贷度日,王安石苦苦思考着,如何让农民走出困境。</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农民青黄不接,王安石用了青苗法动用官粮,因王安石了解到宁波那边的月湖旁边,有专门的粮食仓库和一些义仓,当时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把收上来用于国家军队,交给皇廷粮食放在那里;另外一部分粮食是用于救灾,这部分粮食当时没有免费发放。王安石比较聪明 没免费发放是想采用粮食发下去 再用低利率收回来。虽然没明确说是青苗法,但王安石还是做了一些措施,当地老百姓应该是感谢的。</p><p class="ql-block"> 从扬州到鄞县,不仅是王安石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是他诗文创作的发轫期。<b>《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b>在鄞县做知官虽小,但可以说是王安石开始体现他的政治抱负了,对于国家是有切实的关注,包括对老百姓的疾苦。他说河北的人民在遭遇大旱以后,他们是要服劳役的,还要被当地的官员们 强迫他们去服河役治理黄河。那么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 这些人实在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在逃往南方,寄希望于南方的日子好过一点,老百姓能够接济他们。但是哪里知道到了南方以后,南方的人民都吃不饱,路旁走过的行人 面无人色 脸色惨白,王安石一看到这个景象,一下子就有了紧迫感。立刻决定要改革,所以他在鄞县时,牛刀小试就推行一些改革措施,成为他在熙宁年间,推开全国性变法的一个雏形。</p> <p class="ql-block"> 熙宁元年 公元1068年,刚刚继位的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面对积弱已久的国家,年方20岁的皇帝与早就锐意改革的王安石一拍即合,从此王安石步入了一生中最辉煌 也最艰险的岁月。其实北宋当时的外交环境 军事环境已经开始趋于好转,跟辽之间签了澶渊之盟,跟西夏之间战争趋于缓和。这时的宋神宗开始主政,想通过自己的一些变革,一些举措 改变宋朝长时间军备不强,财政匮乏的状况,而他的这种思想和王安石的一些政治和经济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当王安石表达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告诉宋神宗我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一致意见。</p><p class="ql-block"><b>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熙宁元年应该说是王安石的人生转折点,就是正月初一他写的著名《元日》很有名。诗里包含着对改革的一种希望,新的取代旧的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政策取代旧政策,新思维方式取代旧思维方式,这是王安石最看重且已得到皇帝赏识。是在熙宁三年王安石正式拜相的,集大权于一身,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给他推动改革提供一个全力的保障 一个政治的土壤。熙宁二年间,宋神宗就任命王安石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首先设立 “制置三司条例司” 把财政问题视为国家的首要问题,制定一系列新法,史称 “熙宁变法” 或 “王安石变法”。纲领 “富国强兵” 一部分是军事上面的改革,一部分是经济上面的改革。</p> <p class="ql-block"> 如青苗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的税种钱 是用到打仗的,王安石采取的变法难免会侵害到地方上一些大地主的利益,同时也打击商品流动市场里面的一些大商人的利益。王安石在变法中步子走的过于快,一推行某一举措就会雷厉风行,保守派人士 不太接纳,典型的司马光比较反感,使得王安石在变法上处于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虽然宋神宗很支持他,但朝庭也好 反对派又那么多,导致最高统治者内心产生动摇。一方面王安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变法当中,另一方面,他又对复杂而多变的政治斗争感到非常疲倦。<b>在《雨过偶节》中他这样说道,“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b>尽管宋神宗的支持和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还是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 每一项新法的贯彻都会遇到重重阻力,连师友对新法不理解与他疏远,朝庭官员与此分裂两派,内耗式党争愈演愈烈,很多政敌也借此打击他。《流民图》就是导火索,当太后和皇帝看到《流民图》里底层老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衣衫褴褛时,怜悯之心一下被触动,自然把图里的场景跟政坛上人们的非议以及王安石的变法,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变法导致老百姓的悲惨状况。内外交困宋神宗不得不做出妥协,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江宁,他一生三次担任江宁府尹及南京地方长官。到了晚年去世 还把自己留在了南京,把南京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 人生的归宿,可见王安石对南京的情感非常之深厚。</p> <p class="ql-block"><b> 《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有一种说法是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江宁途经瓜洲所作;另一种说法则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所作,无论答案是那个,从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感受到王安石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更多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 这份情感将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下去。熙宁三年冬,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面对满城群僚的祝贺,他丝毫没有欣喜之情,反而写下了 “<b>霜筠雪竹钟山寺 投老归欲寄此生</b>” 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熙宁五年,王安石再次向宋神宗提出辞呈 被神宗挽留,提笔写下《壬子偶题》诗文,最后一句似乎暗示着自己晚年的命运。<b>《壬子偶题》“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 </b>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这一次他终于长久地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金陵城。到了晚年 对已经卸下自己身上很多政治外衣,开始慢慢还原成一个真实人的存在。后来的王安石还和苏东坡在南京相遇,见面两人相谈甚欢,后来苏东坡离开南京,王安石感慨说 更不知几百年方有这样的人物啊。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博爱之城,不烦从一千年前两位举世瞩目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身上,用他们经历过政治生涯的起落沉浮,用他们伟大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可以看出他们的包容及融合性强的特点,也为南京的性格埋下了非常生动的伏笔。</p> <p class="ql-block"> 从南京清溪路 穿过海军指挥院,可以看到位于半山坡上的建筑,就是王安石晚年的住所半山园。在历尽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之后,王安石终于找到可以卸下心里重荷 放松疲惫身心的地方,由衷欣喜写下<b>《寄吴氏女子》“梦想平生在一丘,暮年方得此优游!”</b> 半山园这个世外桃源,正是王安石一直向往的地方。如今的王安石故居有花园及他的雕像,堂内青砖石像浮雕石墩都保存完好,除了门厅和中庭,还有两个小院子结构精巧,回廊里雕刻着王安石诗词的石碑镶嵌在墙上。<b>《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b>杏花总是要凋落的,人的政治生涯总要结束,人总要去世的,宋诗连词里有纵被 绝胜什么,可以看出王安石追求一种人生价值,就是纵被风吹的雪满天飞舞,绝胜南陌碾成尘的人生价值。作为一个改革者,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就要拼命地鞠躬尽瘁 推行改革,才是一个政治家的决心及人生价值的体验。《北陂杏花》跟他整个人生的实践 正好是互相印证,他的诗和人是完全相符的。</p><p class="ql-block"><b> 《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b> 千古绝句写出金陵一景。王安石晚年就居住在金陵,虽说当时他已经退隐江湖,但却时时心系朝政,心系百姓,据悉熙宁八年王安石曾经上奏说,金陵山多地少 要泄玄武湖水以耕地,就是著名的王安石的 “泄湖为田” 事件。</p> <p class="ql-block"> 由于经历六朝时期在政治及军事上的巨变,这一片湖泊淤塞了,王安石采取用淤泥覆盖湖泊 开垦为田,其带来的后果是注重农业的生长,却忽视湖泊的水利作用。而当时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长官,西湖也面临和南京玄武湖同样的困境,而苏东坡是把淤泥挖出垒成一条长堤,结果湖水得到疏通 中间又有一条堤便于人们出行,增加美感 形成美丽风景一条堤岸。苏东坡也是政治家 但偏于文学和艺术,使得他们俩在政治理念上难免会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元丰六年1083年的冬,63岁的王安石大病一场昏迷了两天,使得王安石日趋沉寂的心境更趋于消极,本有的佛学爱好便发展成了佛教信仰,将自己的田产请求割入太平兴国寺,又将半山园舍为僧寺,神宗答应请求 并赐寺额为报宁禅寺。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 宋哲宗赵熙即位,改年号为元祐,改朝换代之后 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立即启用了改革反对派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上台迅速废除新法,神宗去世对王安石打击非常大,他自然更担心新法的命运。重病中的王安石得知免役法被废除时, 偔然失声道<b> “亦罢至此乎,此法终不可罢” </b>。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元祐元年四月初六,66岁的王安石在南京与世长辞 谥号文,没几个月青苗法也被废除,他所创立的新法全部被废除殆尽,王安石的生命和他所倡导的新法一起,画上了一个颇为悲凉的句点,一代名相从此随风而逝。</p> <p class="ql-block"> 历经半生起落,拗相公王安石此时显然已经平和许多,在半山园王安石感受到故乡的季节更替,他在金陵行游寻访 为文作诗,在京城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而一回到金陵就是清丽脱俗的诗人半山。<b>《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b>王安石在艺术上面最好的那些诗,都是写于生命中最后的十年,也就是在紫金山的那段时间里,写下很多很多的好诗 很多很多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从政治权力中枢,从政治斗争漩涡的中心跳脱出来,他还是有官职 是知江宁府,可他在精神或在处境上面,已远远离开了这种政治纷争。他虽然也关注朝庭变化,远离了政治纷争, 但在精神境界上比原来要更加自由,时间也更多闲睱,所以他写的都是非常好的诗。尽管说距离波澜壮阔的熙宁变法 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是王安石的光芒已经跨越了文学和政治的范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王安石的一生既充满了颂扬,也充满了否定与争议,可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唯有从王安石的诗文与史料古籍中,去寻找他 探访他,或许我们将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但回首望去,他依然会像钟山之上的苍松翠柏一般,年年长绿 季季长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