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沈阳故宫

无言

<p class="ql-block">2O25年3⺝5日我们一行五人受友邻之邀参加"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沈阳一日游。从鞍山市早晨7点3O分乘大巴车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沈阳棋盘山浑河鸟岛观赏拍摄鸿雁,中午12时到达汗王宫遗址,下车步行去沈阳故宫游览,下午14点3O分结束沈阳一日游,乘大巴车返回鞍山。</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座落在汗王宫遗址的南面,大概有十多分钟的路程。來到沈阳故宫的北面,顺着高大威严的珠砂红颜色的宫廷围墙,绕到沈阳故宫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在故宫东南角红墙外,矗立一块石碑,碑上雕有12个大字″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前街道上立有两座牌坊,分别是"文德坊"和"武功坊″。</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前的大街,人流熙熙攘攘,很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快乐摄影</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袓天命十年(1625年)。</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清太袓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清初时期的宫殿,清入主中原后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作为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以鲜明的满族特色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清朝奠基之地。1616年,明朝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于今辽宁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立″大金″地方政权,1621年进占辽沈地区,1625年由辽阳迁都至沈阳并在城内启建宫殿。</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占地6.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9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114座。东路为努尔哈赤时始建的大政殿和十三亭。中路以皇太极时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为主体的建筑,两侧为乾隆时所建行宫、太庙等;西路为乾隆时增建的文溯阁和戏台。</p><p class="ql-block">快乐摄影</p> <p class="ql-block">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续建,并于1636年在这座宫殿中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政权定都北京后,对沈阳故宫予以保护继续增修扩建。</p> <p class="ql-block">1671一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十次东巡盛京祭祀祖陵均入故宫驻跸,并于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p> <p class="ql-block">清代沈阳故宫为皇家禁地,1926年始辟作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沈阳故宫被联合国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來就称之为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大清门上"沈阳故宫"门额四个大字,由郭沬若题写。</p><p class="ql-block">大清门两侧矗立一对硕大雄壮的石狮,气势凛然 ,彰显皇家威严。</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门楼,门楼上方有一块九龙缠抱蓝地金字的匾额,上书"大清门″三个烫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走过大清门,前方就是沈阳故宫的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崇政殿,盛京皇宫正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年),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朝会理政、接见外国使臣之处。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祭陵礼成,亦于此举行隆重庆典。</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日晷在崇政殿的东南角上。日晷也称″日规",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标示时间。此处日晷是乾隆十年(1745)增设,与嘉量相配象征国家统一。</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前方两侧有一对硕大的龙纹陶瓷缸,是裝水防火灾用的。</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是皇帝后妃宴饮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贮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的中轴线上,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近4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5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侧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护,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登至三层。</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紫气东來″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6),为盛京皇宫中宫。东稍间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被视为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关雎,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岀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p> <p class="ql-block">𧗠庆宫,亦称次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5),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𧗠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亦称次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一1636),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永福,是凊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崇德三年(1638)正月庄妃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为君的顺治皇帝。</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阁内上层原贮清历朝皇帝御用弓箭、刀枪、鞍辔等物,下层存放清内府珍藏的古代铜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飞龙阁展岀的部分宫廷藏品。清.铜鎏金松棚果罩。</p> <p class="ql-block">清.掐丝珐琅夔龙纹亭式薰炉。</p> <p class="ql-block">清.掐丝珐琅象驮宝瓶。象驮宝瓶也称太平有象,象征吉庆有余,天下太平,瓶壁嵌"大""吉″文字,瓶口有鎏金如意头铜戟二枝,悬系″磬″(吉庆)″鱼"(有余)等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剔红飞龙宴盒。</p> <p class="ql-block">翔凤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为收藏行宫御用器皿、书画、珍玩等陈设品之所。</p> <p class="ql-block">日华楼,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一1748),用于存贮宫内备用物品器具。</p> <p class="ql-block">师善斋,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一1748),用于存贮宫内备用物品器具。</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内的影壁,影壁中间镶嵌着一对仙鹤立于水中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一1783),是清帝东巡驻跸盛京故宫时看戏及宴赏王公大臣之所。两侧长廊是随驾王公大臣和盛京官员、宗室成员看戏之处。</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宫廷钟表收藏馆里展出的部分钟表。</p><p class="ql-block">清.铜镀金漆楼转人圆式钟,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凊.鎏金半圆形钟,法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一,清.铜镀金画珐琅奖杯式寒暑表座钟,瑞士制造。</p><p class="ql-block">二、三,清.鎏金塔式钟,英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清.铜镀金鸟音座钟,法国制造。</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粉彩八仙人物灯笼瓶。</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粉彩双凤耳百鹿尊。</p> <p class="ql-block">仰熙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一1783),是清帝东巡在盛京行宫驻跸时读书和题诗作画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一1783),是存贮《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阁内三层,阁名″文溯"取周诗″溯涧求本″之意,以符合沈阳为清朝"发祥之地″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1782䢀隆专为存放《四库全书》而建,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该建筑是仿明代大藏书家范青在浙江宁波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九间殿,</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里的影壁。影壁上镶嵌着一对儿在祥云中飞舞的仙鹤图案。</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供奉先祖神位的宗庙。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祭祀祖先的地方,民间称祠堂,朝廷称太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初沈阳太庙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庙。初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地处沈阳城东门外,主要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以上四位先祖神位。清定都北京后,所有神位奉迁北京太庙。乾隆时期,清高宗弘历按中原都城文化"左祖右社"礼制,将太庙迁建于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并将皇帝册宝尊藏于此。</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建于乾隆四十三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78一1781),现陈列按乾隆移建后的太庙正殿复原,内置册宝柜、香案、拜褥等。</p> <p class="ql-block">宗庙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太庙是清太宗皇太极接受汉文化,健全国家礼制的产物。清朝定鼎北京后,改建原明太庙作为本朝的皇家宗庙。乾隆时期,清高宗弘历迁建太庙,完善沈阳都城规制。迁建后的沈阳太庙重新使用,不设神位,只作为尊藏清代皇帝谥宝、谥册之处,与北京太庙并存。</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政殿,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袓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p><p class="ql-block">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p class="ql-block">此图片取至网络,铭谢!</p> <p class="ql-block">小村摄影</p> <p class="ql-block">小村摄影</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2021年沈阳故宫凤凰楼、文溯阁成功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成为关外首次入选的两座文化名楼。</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满族、汉族、蒙古族和藏族的建筑艺术精华。大政殿是东路建筑的核心,其八角重檐攒尖顶的造型仿游牧民族的帳幄样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色剪边,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中路建筑则展现清初的宫廷气派,而西路建筑则融入了更多的汉文化元素。沈阳故宫成为多民族建筑艺术的大融合体。</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在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在2OO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无言</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无言</p><p class="ql-block">音乐:离骚.开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