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4日是农历二月初五,恰逢玄奘法师圆寂1361周年纪念日,玄奘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安大慈恩寺举办了追思法会,免费开放一天,市民和游客可以节省40块钱门票,进寺游览。不过登塔的25块钱是不免费的。</p><p class="ql-block"> 寺庙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最初是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玄奘是大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方丈,在这座寺里,他领管佛经译场、督造大雁塔,并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与大慈恩寺有着特殊的缘分,因为</span>我多次参与监测大雁塔变形的测量工作,我和同事们通过大雁塔第七层的北面拱门,朝外搭出钢管组成的脚手架,为的是能爬到塔尖上去,身上绑着安全带去清除塔刹旁的一棵小树和许多杂草,这棵树的种子和草籽都是大风刮上去的。我触摸过大雁塔顶上的宝葫芦形状的巨大塔刹,这让我对大雁塔的感情非常深厚。</p><p class="ql-block"> 大雁塔倾斜量达到了1001.9毫米,所以我们需要监测大雁塔倾斜的变化,每年的春夏秋冬和风霜雨雪,我们在这六米高的站台上从清晨测量到黄昏,称这种测量为“古建筑形变测量”,然后把测量数据提供给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 2009年起,西安市政府为了保护大雁塔,通过封井和回灌地下水的方法,在全市先后建成了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以此来抬升地下水位,慢慢地“扶正”大雁塔。可喜的是,大雁塔已逐渐回正。</p><p class="ql-block"> 寺庙院子里还有一张宝塔高度的示意图,宝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所有的这些数字都是由我的同事们和我一起测量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座宝塔为什么叫“大雁”,相传很久以前,印度的一座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以吃肉。一天,有位和尚见到奋飞的群雁,信口说道:“我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大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p><p class="ql-block"> 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翻译经卷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和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p><p class="ql-block"> 我们给玄奘很高的评价,称他为“民族脊梁”,专门修建了供奉玄奘法师的几座大殿,大殿的墙壁上有黄铜与紫铜用浅浮雕的手法刻画出了玄奘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测量大雁塔的工作台</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七层砖塔,高大而威严,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那些在大雁塔下发生的故事,想起我与它之间的点点滴滴。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塔,更像是一把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透过它,使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辉煌灿烂、熠熠生辉的盛唐时代。</p> <p class="ql-block">示意图展示了大雁塔的高度,并标注了一些关键数据点。测量塔的高度不是简单地从上往下拉一根皮尺就测出来的,而是如同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一样,用经纬仪、测距仪和全站仪测出垂直角和斜距后计算出来的。我参与了这些测量工作,深知其中的不易。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汗水,也是对大雁塔的热爱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两位年轻的尼姑在寺庙里拿着手机拍照,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大雁塔的传承与延续。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塔,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无论是年轻的尼姑,还是像我这样的测量人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它,传承着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