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继“皖南事变”之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2年5月,又</span>在岭南大地上制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反共事件——“南委、粤北省委事件”。赣、粤、桂三省党的地下组织遭受重创。一场腥风血雨袭来,被捕的共产党员多达2000余人(其中包括廖承志)。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和中共南方局断然决定,国统区的党组织暂停活动,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p><p class="ql-block"> 1942年8月, 中共粤中区特委陆续将开平、台山、高明等地一批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转移到新兴县。母亲奉命从高明县(时公开身份为高明县立一小教师、隐蔽身份为中共明城妇女党支部书记)转移到新兴县,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来到县城西镇中心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新兴县历来是文化落后地区。乡镇、县城的学校都不多,抗战初期起,县内各地扩办和新办了一些学校,急需一批教师。这时候,一批共产党员应聘来到新兴县当教师,也顺理成章。教师有一定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尊重,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即可以向学生和当地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又能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是党的地下工作者比较理想的职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时也加强了新兴地方党组织的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有一段话:“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在那白色恐怖弥漫的日子里,虽说党组织停止了活动,但隐蔽在新兴教育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并没有停止活动,他们在县委的领导下,利用教师的公开身份,秘密地、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以学校作为阵地,将进步思想融化到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和家访,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和当地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唤醒广大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洪流中。同时,他们利用学校分布在全县的各地,以学校作为根基、作为活动阵地,逐步向附近乡村扩展,建立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发展农民党员,带领群众开展对敌斗争,使“红色种子”在各个地方生根、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党组织批准一部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伺机潜入国民党的内部。共产党员余渭泉先前已进入县府任督学,后又任教育科长。他大胆起用能人,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配合各个学校地下党开展工作。他将共产党员陈作楫调到县城西镇中心学校任校长,后设法当上县参议员。并在这所学校先后安排了10多名党员任教。母亲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来到西镇中心学校任教,这一年母亲刚满20岁。值得一提的是,父亲也在当年10月份奉命从开平县(时公开身份开平县李边小学校长,隐蔽身份中共广东中区特委宣传组成员),转移到西镇中心学校任教,并担任该校教务主任。1942年秋,西镇中心学校党支部成立,由陈天伟任党支部书记,母亲任组织支<span style="font-size:18px;">委,父亲任宣传支委。</span>此后,母亲和父亲成为了同事,同时也是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战友。一次邂逅,他们心有戚戚焉,从相遇、相识、到相知。在艰难的岁月中,他们彼此为能遇见一个志同道合,并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人,心中感到无比的慰藉、温暖、振奋,爱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span>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她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努力教好书,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当地乡绅的信任,从而在学校站稳了脚,他们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教授知识,还通过课文中的爱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传递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引导学生阅读进步文艺作品,提高思想觉悟,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为革命培养出了一批人才,或成长为共产党员,或成为思想进步的青年。后来,他们都成为了对敌斗争的骨干,为新兴和粤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母亲(右三)与战友在高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新兴西镇中心学校共有十几名中共党员,他们是一批思想活跃,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的年轻人,为了避免被敌人产生怀疑,<span style="font-size:18px;">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span>决定让一批教师骨干,主动加入国民党,以麻痹敌人的视觉,进而深入敌人的内部,获取一些有用情报。母亲和父亲经过组织批准,同时加入了国民党。也不知是父亲戏演的太好,还是伪装的太完美。总之,得到国民党区书记关注和赏识,亲自推荐给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并提名为区分部书记。令母亲和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六年后,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中,成为了他们政治生命中最大的污点,使他们坠入了万丈深渊,她们除了被定为“走资派”外,还多了一项令她们身边所有的人都震惊,唏嘘不已的罪名“叛徒、内奸”。尽管,她们在建国后的历次审干中都如实报备,经组织同意、批准参加国民党。或许是当年的证明人,找不到了;或许那人记不清了;或许那人也自身难保……总之,无人证明。他们无奈无助,陷入了无限的苦闷之中,但他们还是坚信,党组织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时间会还给他们一个清白。直到1978年夏,他们终于等到了组织上正确结论。</p><p class="ql-block"> 随着一批共产党员转移到新兴县。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舍村党支部的诞生,接下来云洞、三叉坑、坝塘、西镇、凤沙、梧洞、杜村等党支部相继建立。共产党在新兴大地上深深扎下了根,在学校工作的地下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为粤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兴被誉为“革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建立五岭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中区纵队主力挺进粤中,隐蔽在学校工作的地下党员,奉命陆续离开学校,参加抗日部队,奔赴抗日前线。父亲奉命到珠江纵队陈中坚大队任指导员。母亲奉命到广东抗日解放军第三团负责妇女、民运工作。</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年三八妇女节。</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中共新兴县委宣传部、党史县志办编写的《中共新兴县委领导党组织占领教育阵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