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明杂文:刘邦成功登上大汉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笔趣文学社

<p class="ql-block"> 江苏/刘德明</p><p class="ql-block"> 刘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汉王朝的创立者。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建立了强大的大汉王朝。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而成九五之尊。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咱们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的成功在于他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众多贤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千古霸业。张良、萧何、韩信三位被称为“汉初三杰”的英雄,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张良以谋略为先,策划了多次关键战役;萧何则负责后勤,确保军队的粮草供应;而韩信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汉军屡次获胜。</p><p class="ql-block"> 斩白蛇揭竿起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开创了400多年的大汉王朝。我们中国90%以上都是汉族人,而我们汉族得名就是从大汉王朝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汉族以前叫华夏族,“服装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这就是华夏的由来。汉高祖刘邦48岁才开始创业,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当时入关灭秦,夺取关中约法三章,楚汉之争,最后君临天下。刘邦为什么会成功呢?首先第一个他知人善用。刘邦啊,当时在地方上担任了一个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由于他经常为乡亲们调解矛盾,在乡里逐渐树立了威信。加上他的情商很高,他善于琢磨别人的性格,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他所用。很快就集结了一批能人志士。他善于识人,更善于用人。</p><p class="ql-block"> 他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刘邦坦言自己得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他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领兵打仗,攻城略地,吾不如韩信。但他能识人、善用这些人才,这才是他最终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想当年,张良国破家亡,到处流浪;韩信招摇过市,无用武之地;萧何、曹参是沛县的小吏;周勃、樊哙做过吹鼓手和屠夫;都因刘邦用其特长,在楚汉之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第二个原因呢?就是他非常的大气,从来不吝啬,他和自己的手下,出生入死,每次都是身先士卒,鼓舞士兵的斗志,打了胜仗之后呢?刘邦大肆的封赏犒劳部下。刘邦建立汉朝后,对145位功臣进行了封赏,这些功臣根据他们在反秦灭项中的功劳大小,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职位;第三个原因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虚心纳谏。张良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建议封韩信为齐王等,刘邦都予以采纳。刘邦下面的军队曾径攻下咸阳城之后呢?面对阿房宫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美女,他神魂颠倒。但面对樊哙和萧何的进谏,他很快就清醒过来。立即返回霸上。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功地迷惑了项羽。刘邦听从萧何等人的建议,以巴蜀为根据地,休养生息,招纳贤才。这对早年一个小亭长来说,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刘邦能成功的原因啊?除了知人善用、大气,虚心纳谏,还有不少外来的因素。比如说:有超强的自控力,说不做,就不做。只要做,就一定做好。但最终成功与刘邦的个人努力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你处在崩溃的边缘,或者你不想奋斗了。那你就看看刘邦年少时,一事无成,好不容易混了个小官,到了不惑之年,仍然没有大的建树,幸好被末来老丈人吕公看重,把女儿嫁给了他,知天命的年龄,被逼无奈,起兵反秦,多次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老爹和老婆都被抓走了,54岁建立了汉朝,君临天下。55岁干翻了曾经对他蛮横的所有人。七年时间,纵横四海,天下归一,60岁出征匈奴,62岁衣锦还乡的时候,写下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p> <p class="ql-block">作者:刘德明</p> <p class="ql-block">主编:李龙成</p>